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有很多大都市都有着实现生态型转变的目标.在这一方面,生态足迹非常重要.为了保证生态规划之中生态足迹能够为其提供出更加科学,更加具体的依据,可以立足于现在已经存在的生态基础,用国际均值作为参考数据,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对比计算.本文拿上海作为例子,以它发展规划的长期数据作为参照,对生态足迹的动态情况进行计算.将计算出来的结果登记在案,再将调查出来的成果融入其中,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人口密度、发展规模、人均收入等等原因都会影响到生态足迹.根据这一点,提出我们的观点,生态足迹具有多元性,再通过这一个观点对生态足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基础,分别测算了2004—2010年黑龙江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黑龙江省的生态均衡状况分析得出,2004—2010年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占用大于其生态承载能力,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实施低碳创新有利于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水平,有利于缓解生态压力,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弱控制性规划与规划实施失效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此以杭州西北部生态带用地规划为例,将生态足迹分析引入规划控制过程中,探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化规划控制力度的方法和手段;并通过影响生态足迹主导因素的分析,对规划控制思路进行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区域生态规划研究——以九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区域生态规划,扩展了区域生态规划的视野,并为规划的目标和生态安全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文章通过对九江市2005年生态足迹的计算,结合生态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地区的过程分析等,提出了九江市生态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与城市生态安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曹伟 《规划师》2003,19(1):20-24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于测度城市生态安全具有可借鉴的意义,将这一方法进行整合,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探讨了生态足迹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城市生态安全测度的初步模式。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1997,(3)
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持续发展,加速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城镇位于自然环境之中,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首先要保护城镇的区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保持自然生态维持在一个良性循环中,建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使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的同步发展,开发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然后加强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发展生态工艺,保护环境;加强全城镇绿化系统规划与建设等措施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只有把保护城镇区域生态环境同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才能达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绿色建筑建设阶段、运行阶段的生态足迹减量模型,将建设阶段生态赤字与运行阶段生态足迹减量进行比较分析,量化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通过大连某绿色住宅项目的实证分析并验证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就生态足迹减量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可持续建设的测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版图是城市发展消费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在地球表层形成的空间格局,心距是城市生态版图的主要度量指标,城市生态版图空间结构变化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效率、生态质量、生态安全、生态公平.城市生态版图是城市生态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的理论概括,城市生态版图边界是动态的,超越城市行政边界.比较义乌和南充两个城市的生态版图,获得义乌生态效率比南充低、义乌城市生态质量好转而南充恶化、义乌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加剧区域生态公平失衡等结论.基于生态版图理论的城市发展策略包括土地、空间、人口、生态补偿等4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义乌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过于依赖统计年鉴,尤其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土地利用因子、产量因子均来自普查统计数据,由此产生的误差对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随着遥感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当前基于遥感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的准确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通过遥感监测获取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然后对义乌市2000年和2007年的生态足迹分别计算,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市生态承载力在急剧下降,并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几点关于减缓义乌市生态足迹增长速度、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国内产业集聚区规划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从规划层面上看如何使规划更趋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是规划设计人员应加强研究的方面,而生态规划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对国内外与产业集聚区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理论思潮.研究选定新县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生态安全相关理论,应用生态足迹法与生态承载力平衡模型技术,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是新县生态安全处在中等安全水平上,相对不稳定.在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上,展开新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及生态安全实施策略,以期达到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为其他产业集聚区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区域内各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并从自然、社会和环境等生态因素中选取了坡度、坡向、高程、汇水排水、植被多样性、景观价值、光照等七个生态因子,采用单因子加权叠加法,应用GIS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对湖南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作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作土地利用开发、土地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划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竹慧 《山西建筑》2009,35(18):153-155
介绍了生态建材的概念,阐述了生态建材的分类和发展现状,从开展标准评价体系、建立技术平台方面探讨了生态建材的研究与开发,以促进生态建材的发展,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的节能、节地和利废。  相似文献   

13.
当前,针对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绝大部分空间形态,都出台了有关法律法规,形成了部门分治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衡的国土空间管制状态。此种状态在保障支撑国家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因管制制度自身的分散与割裂,产生了一系列空间冲突和治理矛盾,难以有效解决国土空间上无序发展、功能错配、效率低下、公地悲剧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模式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的回顾及总结,结合国家空间治理改革的新要求,提出新时期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要以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资源要素,重要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等为对象,着重建设法律法规保障、国土空间规划、行政管理运行以及国土综合治理四大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兰亦阳  来昕  郑曦 《风景园林》2023,30(2):131-138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ESP)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措施。近年关于ESP的构建与优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中关键因子——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深入分析仍是一项挑战。【方法】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基于生态资源综合评价,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区域ESP,并根据优先级矩阵,确定其中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优先级。【结果】结果表明:1)石家庄都市区生态源地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农田与水体;2)高优先级的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主要集中在西部浅山区与滹沱河沿岸,是需要重点关注与保护的区域。【结论】通过对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排序后进行区域ESP优化,可有效界定区域生态系统维护过程中的关键区域,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了解区域生态资源提供助力,并为相应的绿色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承载力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参考之一,也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与前沿 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区域生态承载力研 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生态承载力概念及其内 涵的演变过程,评述了常用的评价方法及其 指标要素,总结了各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的 优缺点。最后探讨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存 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对厘 清生态承载力概念及推动评价方法、指标的 普适性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健康的区域生态系统能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城市土地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因此如何在健康视角下合理规划与协调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成为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以北京市为例,基于2007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类型,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27年自然发展、快速发展、多目标保护和森林建设4种土地利用情景进行预测,统筹生态系统的物理健康与功能健康评价,构建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探讨4种土地利用情景下更健康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新方法。结果表明,与2017年健康状态相比,北京市快速发展情景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结果呈现负值,其他情景下均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森林建设情景下增长最为明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建设用地和加强森林建设,可大幅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刘超  朱铮 《城市建筑》2014,(14):19-19
在诸多严重问题的状况下,人们需要对的城市发展观念进行重新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建筑设计也就进一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重点分析如何进行生态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9.
吴铮 《华中建筑》2003,21(3):31-33
在参加武汉“南岸嘴地区规划设计国际咨询创意竞赛”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对武汉市南岸嘴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其地理形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了南岸嘴这一特殊地区的生态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性,通过三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概念;可持续发展生态技术的应用;建筑师有重要责任,指出了在南岸嘴地区进行生态设计;建设“生态绿地”及“生态建筑”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卢峰 《南方建筑》2013,(2):48-52
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制约山地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山地城市应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指引下,从生态环境安全、地域特色塑造、资源整合、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等不同角度,积极探索以紧凑城市形态为核心的山地城市发展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延续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从而引导山地城市形态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