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素美  朱晶心  陈松  贾兰 《贵金属》2017,38(3):28-33
用来自丝素蛋白的GAGAGAGY序列多肽原位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粒径小于12 nm的球形金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反应过程和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探索制备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肽可发挥稳定剂的作用,使合成的金纳米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多肽和氯金酸的摩尔比为10:4时合成的粒子粒径大小合适且分布均匀;溶液碱性越强,还原反应速度越慢但金纳米粒径不受影响;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变快,紫外吸收峰蓝移。  相似文献   

2.
纳米金颗粒因其独特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肿瘤治疗、重金属分析、化工催化等领域。生物制备方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反应条件温和、绿色且可持续发展等优点。本文利用酵母菌制备了纳米金颗粒,采用UV-Vis研究了反应条件,FESEM、EDS及TEM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成分,并通过FT-IR探究酵母菌还原金颗粒的机制。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60 min、贵金属前驱体浓度为1.0 g/L时,酵母菌还原所得的金纳米颗粒粒径约为8.69 nm且大小比较均一。红外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在还原贵金属前驱体时,多羟基化合物、蛋白质类物质等起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用柠檬酸钠作还原剂还原氯金酸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压电驱动式脉动微混合可控合成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分析了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机理及脉动微混合的工作原理。针对不同的浓度比(Na_3C_6H_5O_7:HAuCl_4)和脉动混合频率设计并开展了相关金纳米粒子可控合成试验,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得样品的光学特性、粒子粒径、粒子偏差及单分散性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浓度比和频率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压电驱动式脉动微混合法,通过控制两相制剂的浓度比和脉动混合频率,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许多贴金文物损坏严重。将金箔暴露于潮湿的SO2、NO2及其混合模拟气氛中以研究其在室温环境气氛中腐蚀的可能性。与金在室温下仅在王水中腐蚀的常识不同,金箔在这3种气体里都发生了腐蚀。在潮湿的SO2气氛中,金箔腐蚀的主要原因是杂质铜的优先氧化。在潮湿的NO2气氛和SO2与NO2的混合气氛中,金箔腐蚀的主要原因是杂质的优先氧化结合金本身的氧化。其中金的氧化是由于其加工过程中大的冷加工变形导致的高缺陷密度。金在室温下酸性气氛中腐蚀现象的发现不仅扩展了对金的性能的理解,还对贴金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难浸砷金精矿的碱性常温常压预氧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宇群 《贵金属》2004,25(3):1-5
本文提供了1种难浸金精矿的湿法预氧化新工艺,它包括细磨、强化碱浸预氧化、氰化和炭吸附。在螺旋搅拌式塔式磨浸机中,先将目的难浸金精矿细磨至98%<37μm,然后在40%的矿浆质量浓度、11℃的环境温度和0.1MPa的环境压力下强化碱浸24h,NaOH的消耗量为88kg/t矿,仅为相同氧化率条件下将砷硫氧化成砷酸盐和硫酸盐所需理论碱耗量的30%。预氧化完成后经36h的氰化浸出和炭吸附,金的浸出率从预氧化前的24.6%提高到95.4%,金的吸附率99.2%,NaCN的消耗4kg/t矿。整个提金工艺的成本约300元/t矿。  相似文献   

6.
纳米金除了具有纳米材料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及催化活性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金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其在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综述了纳米金在食品检测领域、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金在高温下可能与石英及硅酸盐类矿物相互作用,导致焙烧后矿石中金回收难度增大。于不同温度(600℃~750℃)和时间(1~4 h)条件下对石英-硫化矿-金粉混合物进行焙烧,考察焙烧渣中金的氰化浸出率。结果表明,高温会活化石英并与金相互作用,导致焙烧渣中的金难以被氰化物浸出。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金原子在石英(101)表面的吸附能为-300.01 kJ/mol,Au-1与石英表面的Si-12距离为0.2264 nm,石英表面Si-12的电子转换到Au-1原子上,布居值和键长数据显示金原子与石英(101)表面的硅原子存在键合作用,印证了焙烧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难浸氰化尾渣浮选精矿的常温常压碱浸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氰化尾渣浮选精矿采用超细磨-氰化方法处理,在<37μm占99.5%的磨矿细度下浸出24h,金的浸出率仅有1.80 %,极难浸出.采用常温常压碱浸强化预氧化工艺处理后,在NaCN用量6kg/t、氰化时间24h的条件下,金的浸出回收率提高到85.82%,炭吸附率99.66%.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玻璃基底的硅烷基化,金纳米粒子被组装到玻璃基底上,SEM表明金纳米粒子在玻璃基底上形成二维的亚单层组装结构.同时又利用聚苯乙烯模板对金纳米粒子进行图案化组装,在玻璃基底上形成"面包圈"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金纳米颗粒(Au NP)s的表面自组装亲疏水性修饰及其生物学效应,通过自组装技术制备SH-(CH2)11OH和SH-(CH2)11CH3不同配比修饰的Au NPs,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粒度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修饰后的表面形貌与结构特征。用体视显微镜观察Au NPs修饰后对斑马鱼胚胎/幼鱼表型的影响。用MMT、NO含量试剂盒、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剂盒检测Au NPs修饰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毒性和功能指标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TEM检测Au NPs修饰后被HUVECs摄入情况。结果表明,用SH-(CH2)11OH修饰比用SH-(CH2)11CH3修饰的Au NPs毒性大,当修饰Au NPs的SH-(CH2)11OH和SH-(CH2)11CH3配比为50:50时毒性最小。  相似文献   

11.
以N-甲基咪唑和溴代正丁烷为起始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并对所合成的离子液体做了红外光谱表征.在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中,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纳米金.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TEM)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金以链状为主.离子液体在纳米金制备过程中不仅起到了溶剂作用,还起到了修饰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宁远涛 《贵金属》2008,29(2):55-61
讨论和总结了Au与Au合金的微合金化.在Au合金中,微合金化元素的主要作用是强化、调整电阻率、细化晶粒尺寸和提高再结晶温度等. 几乎在所有的应用中,相对于Au具有大的熔点差或原子尺寸差的合金元素,诸如碱和碱土金属、稀土金属、高熔点金属、类金属和某些简单金属被选择作为微合金化元素. 介绍了微合金化Au合金的某些应用.许多微合金化元素对Au和Au合金性能的影响常常是多重和协同的.总结了对于不同应用的Au和Au合金的微合金化元素的某些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3.
对纳米多孔金电极的电化学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在1 mol/L LiPF6非水溶液中室温下采用电化学合金化/去合金化方法制备了纳米多孔金电极,然后使用循环伏安方法和计时电流方法研究了电极对乙醇的电化学催化活性。研究显示,在0.5 mol/L KOH + 1.0 mol/L CH3CH2OH 溶液中,制备的多孔电极在0和400 mV (vs SCE)对乙醇的电化学催化氧化电流密度超过光滑金电极的100倍以上,分别达到3.7和6.1 mA·cm-2。表明制备的纳米多孔金电极对乙醇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葡萄糖溶液中HAuCl4的光化学还原过程及葡萄糖的含量对最终金纳米粒子形状的影响.当葡萄糖:金离子的质量比小于2g/1.2mg时,可得到各向异性金纳米粒子,其中质量比为0.5g/1.2mg时得到形貌良好的金纳米锥;当质量比在2~7g/1.2mg间变化时,能获得较小尺寸的球形(或类球形)金纳米粒子;而当质量比大于...  相似文献   

15.
王仕兴  董守安  顾永万  潘云昆  周华 《贵金属》2003,24(2):24-27,56
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疏水链的长度对光化学制备金纳米粒子的影响。结果发现,疏水链越长,获得的金纳米粒子的尺寸越小;特别是苯环的引入使诱导和自催化现象越加不明显。在十二烷基磺酸钠体系中获得的金纳米粒子的λmax位于540.7nm,TEM表征的平均粒径为47.1nm;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体系的λmax位于526.5nm,平均粒径为6.7nm。探讨了胶束性质对光化学制备金纳米粒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氯金(III)酸(HAuCl4)为起始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合成了3种有机膦氯化金化合物,产率均在95%以上。首先HAuCl4与二甲基硫醚(Me2S)反应,制备二甲基硫醚氯化金(I)中间体;然后与有机膦,包括三苯基磷(PPh3)、双(二苯基膦)二茂铁(dppf)、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反应,合成了的三苯基膦氯化金(I)[AuCl(PPh3)]等有机膦氯化金,[AuCl(PPh3)]与三氟甲烷磺酸银(AgSO3CF3)反应,可进一步获得三氟甲烷磺酸三苯基膦金(I)[(CF3SO3)][Au(PPh3)]。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交流电沉积法,在预制备的铂电极对之间可以获得不同形貌的金纳米结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如交流电频率、电镀液浓度等,可沉积出直线型金纳米线。利用示波器监测电路电流控制电路的通断,可以使沉积出的金线接通电极对。通过TEM观察和伏安特性测试,使电沉积金线为单晶结构且具有较低的电阻率 (7.8×10-7 Ω·m),交流电沉积法生长金线在微/纳连接和生物/化学传感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AOT/正庚烷/氯金酸反相微乳液中,用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制备了纳米金粒子, 用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水和表面活性剂摩尔比 (ω=nH2O/nAOT)以及氯金酸浓度对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 制备的纳米金粒子粒径在4~12 nm、单分散性好。纳米金粒径与ω值存在线性关系。氯金酸的浓度对粒径的影响比较复杂, 随着浓度增大, 粒径先减小后增大。用FT-IR红外光谱解释了AOT的磺酸基对纳米金粒子表面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从而对合成的纳米金粒子有着很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新奇的环状亚砜衍生物α-十二烷-四氢噻吩亚砜DTMSO的合成及其萃金机理,四氢塞吩亚砜TMSO与NaH作用生成中间体后用溴代十二烷处理生成DTMSO。萃取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热为-15.3kJ·mol-1。DTMSO在低酸度盐酸溶液中以中性溶剂化机理萃金,萃合物组成为(HAuCl4).3DTMSO,DTMSO通过氧与金配位;高酸度条件下,以离子缔合机理萃金,DTMSO和AuCl4-发生内配位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以氯化亚金和硫氰酸盐为原料,采用"选择性还原-络合"的方法首次合成了"金-硫氰酸根"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确定其分子式为NH4[Au(SCN)2]。按PCB行业的相关工艺要求,对该配合物的化学镀金性能进行了探讨,得到最佳沉金工艺条件为:pH值2~5,金质量浓度1~3 g/L,温度40~60℃,施镀时间9~12min。在此条件下所得的沉金层厚度可达0.12μm,满足相关行业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