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退火工艺下Ti—IF钢二相料演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罩式退火和连续退火过程中Ti-IF钢二相粒子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退火以前形成的二相凿子,TiN,TiS和Ti4(CS)2经过罩式退火和连续退火后,春尺寸,形状和分布无较大的差别,而TiC的变化较大;Ti-IF钢在连续退火中不形成新的相粒子,而在罩式退火中形成两类新的二相粒子-FeTiP和(Ti,Mn)S。  相似文献   

2.
针对莱钢板带厂冷轧生产线罩式退火炉的具体情况,分析制定了影响退火工艺的多种因素,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退火制度。  相似文献   

3.
某镀锡钢板在罩式退火后,钢板边部产生白色亮带.采用宏观观察、辉光光谱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镀锡钢板边部产生白色亮带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罩式退火过程中,氢气中微量的氧元素与镀锡钢板中的锰、硅等活性元素发生选择性氧化形成氧化物,富集在钢板表面,最终在钢板边部形成了白色亮带区.  相似文献   

4.
硼对TSCR低碳罩式退火钢板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TSCR-Thin Slab Casting and Rolling)工艺生产条件以及给定化学成分下B对低碳罩式退火钢板织构的影响,对含B和无B退火板进行了X射线织构测试,并对热轧、退火板进行了电解化学相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AlN含量几乎相等的情况下,退火板中γ纤维织构组分含B钢低于无B钢;含...  相似文献   

5.
IF钢再结晶晶粒尺寸、显微织构和晶界特征分布的EBSD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IF钢板的罩式退火工艺和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模拟,并运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两种退火工艺处理的IF钢板的再结晶晶粒尺寸、显微织构和晶界特征分布及其与二次加工脆性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退火工艺的IF钢板在再结晶晶粒尺寸、显微织构和晶界特征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退火工艺的实验钢板在深冲性能和韧脆转变温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具备良好冷成形性能的空冷强化钢,以冷轧LH800为研究对象,采用SEM、EBSD、TEM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该钢种在罩式退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600~700℃退火得到了铁素体+碳化物组织,拉伸曲线出现明显的屈服平台,并且屈服平台长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晶内纳米级碳化物数量逐渐减少,晶界粗大碳化物数量逐渐增多,小角度晶界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且局部取向差(KAM)值逐渐减小。当退火温度超过700℃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碳化物,拉伸曲线无屈服平台出现。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马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KAM值也逐渐增大。力学性能结果显示:在700℃退火保温4 h,空冷强化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低,延伸率最高,具备最佳的冷成形性能。本工作基于冷轧LH800退火过程的显微组织和纳米级碳化物的演变,揭示了LH800出现屈服平台现象的本质,并获得了该钢种具备最佳冷成形性能的关键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冷轧钢卷罩式退火组垛制度的调整和优化,大幅降低了粘结缺陷,提高了机组的产品质量,对同类机组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射频磁控溅RF-magnetron sputting)法制备了钛酸锶钡(BST)薄膜,用快速热处理(RTA)和常缮规热处理(CFA)对薄膜进行晶化.利用AFM、XRD等技术分析了钛酸锶钡薄膜的晶化过程,以及不同退火温度和退火方法下薄膜的晶粒、晶相特性.实验表明:钛酸锶钡薄膜在500℃开始结晶,到700℃左右时结晶比较完善,晶化过程中没有出现择优取向;从表面形貌和X射线衍射图综合分析,快速退火的晶化效果要优于常规退火.  相似文献   

9.
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镀NiFeCoP膜的复合结构丝,这种复合结构丝在较低频率下就有较好的磁阻抗效应.对样品进行电流退火处理,不同电流密度退火对复合结构丝磁阻抗效应特性的影响不同.利用复数磁导率探讨了该复合丝在不同电流密度退火后的磁化过程和磁化频率特性,较大电流密度退火后复合结构丝的畴壁运动被抑制,减弱了动态磁化过程,降低了相应的磁阻抗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工业生产的含钛、铌和含钛的两种无间隙原子(IF)钢热轧钢板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研究了冷轧压下率对两种IF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再结晶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两种试验钢经不同冷轧压下率冷轧和720℃×5 h罩式退火后,再结晶完成,随着冷轧压下率的增加,晶粒变得细小均匀,退火后得到的织构也增强,并且织构类型有转向{111}织构的趋势;塑性应变比r90在压下率为70%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冷轧压下率的进一步增大,r90值减小;应变硬化指数n90值逐渐降低。最后提出工业生产中冷轧压下率最佳范围为70%~80%,可获得良好的深冲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拉伸试验、金相检验和成形试验,分析了热轧卷取温度对冷轧DC01钢板显微组织和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卷取温度由680℃升高至730℃,冷轧DC01钢板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在20~30 MPa,断面收缩率A80提升约2%,最高可达41.5,塑性应变比r提升约0.4,最高可达2.05,加工硬化指数n变化不大,冷轧DC01钢板的综合成形性能与罩式退火DC01钢板的相当;在730℃高温卷取条件下,DC01钢板的热轧组织和冷轧组织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冷轧过程中再结晶阻力较小,有利于γ纤维织构的形成,使材料的塑性应变比r大幅提高,从而改善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在730℃高温卷取条件下,冷轧DC01钢板的相对锥杯值和胀形高度与罩式退火DC01钢板的相当,其冲杯高度达到了罩式退火DC01钢板的86%,综合成形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真空热蒸发技术在光学玻璃基底上制备了CdSe薄膜,研究了真空下不同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CdSe薄膜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XRD结果表明,在400~500℃范围下退火2h、5h的CdSe薄膜晶型不发生改变,结晶性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增强,其晶粒尺寸从32nm增加至50nm。SEM结果表明,在450℃下退火2h后的CdSe薄膜表面颗粒分布均匀且排列规则、无裂纹。AFM结果表明,在450℃下退火2h后的CdSe薄膜致密性好,表面粗糙度低(5.19nm)。因此采用真空热蒸发制备的CdSe薄膜的热处理条件确定为:退火温度450℃,退火时间2h。  相似文献   

13.
退火处理是提高温度计稳定性,保持温度计测量准确的有效方法。不同标准对于温度计的退火要求都有所不同,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不仅能够保障温度计的使用,而且能够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科学合理的退火时间和退火温度对于精密铂电阻温度计具体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退火热处理后的铜锌粉的形貌以及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热处理温度、退火保温时间对铜锌粉性能的影响,指出了退火热处理降低铜锌粉硬度的原理。结果表明,在球磨过程中多次进行退火处理才能达到降低粉末粒度的目的,退火热处理的适宜条件是450℃,保温2 h。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铁基氧化物弥散强化(ODS)合金粉末中氧化物的结构演变过程与规律,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制备了高Y2O3含量的粉末,并在400~1 200℃范围内退火1 h,利用XRD、SEM和TEM研究了球磨和退火后粉末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球磨前期粉末尺寸较大,内部缺陷较多,球磨至48 h时,粉末粒径主要分布在5μm以下,Fe晶粒细化至约20 nm, Y2O3与基体均匀分布,且在球磨过程中出现了少量的Y2Ti2O7相。针对不同退火温度的研究结果显示,退火温度在600℃时开始析出YTiO3相,在1 000℃时开始析出Y2Ti2O7相,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氧化物逐渐扩散至粉末表层,退火温度超过1 000℃时粉末内部Y-Ti-O相比例减少较为明显。ODS粉末的微观结构分析及相关结论可为制备高性能核反应堆结构材料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磁控反应溅射制备了纯TiO_2薄膜和Fe掺杂的TiO_2薄膜,研究了退火对2种TiO_2薄膜结构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退火前TiO_2薄膜与基体结合良好,退火后薄膜发生了开裂,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变差.TiO_2薄膜在700℃以下退火后仍保持着锐钛矿型晶体结构,但衍射峰的强度有明显的增强,说明组成薄膜的晶粒在退火过程中长大;当退火温度高于800℃时,发生了从锐钛矿向金红石型的转变.退火后TiO_2薄膜的紫外可见光透射率有较大辐度的下降;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速率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金属有机分解法(MOD)在LNO(100)/Si衬底上制备了Pb0.985La0.01(Zr0.4Ti0.6)O3铁电薄膜,在薄膜的快速退火过程中,增加了一个中间温度预退火过程,并研究了该过程对薄膜晶型结构和铁电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间温度预退火过程可以影响薄膜对晶型结构的选择.没有中间温度预退火过程的薄膜,显示出(100)择优取向;而经中间温度预退火的薄膜则表现为随机取向.对薄膜铁电性能的研究表明,没有中间温度预退火过程的薄膜的铁电性能较差,经380℃预退火的薄膜显示出最佳的铁电性能.晶型结构取向和缺陷是影响PLZT。薄膜铁电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TA2管材大气感应退火工艺.进行了700℃,1 h真空退火及650,700,750℃,3 min大气感应退火实验,比较分析了4种退火方式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表面氧化的情况.结果表明,TA2管材在650,700,750℃,3 min大气感应退火与700℃,1 h真空退火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相当,可获得良好的再结晶组织和力学性能.TA2管材在650,700,750℃,3 min大气感应退火表面会形成一薄层氧化皮,且修刮难度不大,对金属基体氧化含量基本无影响,可进行70%大加工率的冷轧变形.该方法用于纯钛管材的半成品退火,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特别适于小批量、多工艺的钛及钛合金管材生产,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发现在用光退火制备多晶硅薄膜过程中退火温度、时间等与多晶硅薄膜晶粒大小等晶化性质符合量子态模型。并对其物理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热变形AZ31镁合金的显微组织、晶粒尺寸分布、平均晶粒尺寸、再结晶晶粒数目以及变形织构随退火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热变形量AZ31镁合金在503 K的等温退火行为。结果表明:热变形AZ31镁合金的细晶组分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退火过程按退火温度可分为孕育、再结晶急速长大和晶粒正常长大三个阶段,且各阶段的其长短几乎不受变形程度的影响。变形形成的微观织构在整个退火过程中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热变形镁合金在退火过程中没有新核形成,即为连续静态再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