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成效显著,城市空间功能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发展速度不均衡,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在对城市空间改造中提出以城市空间整合为目的,补充城市功能为重点内容,构建世纪广场为文化交流中心为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徐健 《山西建筑》2006,32(19):17-18
通过对透视法的历史和它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作用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作为一种工具的透视法与人的感知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在建筑设计中,如何突破透视法的表达,塑造可感知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3.
4.
何青 《建筑与文化》2021,(11):113-114
历史街区是见证一个城市发展的独特空间剪影,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城市设计者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文章选择苏州历史悠久的江南水巷——平江路为研究对象,从尺度、空间及人的行为视角,对平江路的总体布局、空间结构、功能分布进行城市设计分析,在城市快速发展和自我更新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出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5.
何青 《建筑与文化》2021,(11):113-114
历史街区是见证一个城市发展的独特空间剪影,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城市设计者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文章选择苏州历史悠久的江南水巷——平江路为研究对象,从尺度、空间及人的行为视角,对平江路的总体布局、空间结构、功能分布进行城市设计分析,在城市快速发展和自我更新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出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空间感知的视角出发,借助空间分析技术,以整合度、选择度与综合潜力值为变量对深圳市级、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与所在街巷空间效率进行双重分析并论证,提出具体优化策略,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合理规划建设,优化城市文化空间结构提供可量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语义差别法和城市意象结合的综合调查方法,定量统计分析,比较多元主体对广州市北京路街道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分别从旅游者、居住者、经营者对北京路的功能评价、空间感知和行为趋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整体上来说,旅游者对北京路的感知意象优于居住者和经营者;其次,三者对街道空间功能在行为活动的驱使下,有着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使得他们对空间的认知存在差异。在全球性时代,规划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不同主体使用空间特点来提升空间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是城市防灾系统中重要的避难空间,其建设不仅要考虑平时要求,也应考虑灾时作为避难空间的要求.除达到各项指标之外,更应从避难者心理感受、行为习惯角度对其进行设计.空间视觉感知影响避难者的行为心理.文章结合避难空间、视觉感知、校园空间等研究,从灾前空间意象、灾时空间选择偏好、灾时空间引导、灾后空间疗愈四个角度,对大学校园避难空间的视觉感知进行分析,并从各空间层级出发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陶一郎瓷砖艺术馆,是某新品牌企业总部的形象空间和产品展示空间,它主要面对招商的客户,因此品牌的形象塑尤为重要。表现上从一个生态的充满生命力的空间环境开始去渗透产品的展示,自称为“生长的空间”,粗壮的大树干、榕树须,从生命的另一个状态表达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以风景旷奥理论为指导,首先就微地形概念、类型和特征进行阐述,然后对微地形要素、空间尺度和空间序列三个方面的空间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构建出公园微地形空间感知旷奥模型,并通过选取5个公园案例微地形进行问卷调查,对微地形空间特征与微地形空间感知的关系进行验证与分析,最后总结出公园微地形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1.
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从传统的、封闭的、固化的“方盒子”发展成为开放的、包容的、自由的展现城市文化和促进交流的场所,参观者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变成了文化参与的主导者。开放性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视觉体验、心理感受和行为活动是美术馆建筑开放性的3个递进层次,3个层次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以此为支撑,美术馆的参观者能更好地感受艺术个魅力和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街道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文章以长春市5条典型街道为例,在了解街道建设现状基础上,利用问卷数据、街景数据、网络游记获得居民对于街道空间的感知情况。结果表明,特征鲜明的街道能提升行人对街道的感知度。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更能细化地获取行人对于街道空间实时实地的感知情况。当前长春市街道绿化面积较少,通过增加绿化可显著提高居民的感知度。  相似文献   

13.
当代艺术新空间物种,即当代艺术馆展览的空间概念。在全球文化共享的时代,任何艺术区域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不清,世界艺术的发展,改变了艺术的内容,也随之改变了艺术的形式和艺术的呈现形态。当代艺术与建筑的融合成功拯救了传统美术馆的没落,当代艺术馆内的展示空间,已经不再单纯的指艺术品的陈列展览和观众活动的主要区域,它是艺术馆的主要构成部分,担负着承载历史和开创未来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迈向精细化转型的时代,探究城市空间对人的身心体验的影响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分类主要基于空间的功能、形式或位置等客观物理属性,重点回应与城市相关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体验时代下公众的精神文化感知需求。文章通过梳理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感知体验以及感知体验下的城市空间意图,将公共性交往、不同人群的成长需求、人对空间的中高阶需求等作为感知维度城市空间营造的主要价值体系,最终划分了六种主观体验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类型,以期为“高感知”城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雯斐  丁束毅  汪德熙  杨昕岚 《城市住宅》2021,28(4):163-164,168
空间环境的色彩设计是衡量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空间环境色彩与色彩感知的关系研究十分重要.从空间、色彩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以色彩心理学为依据,从多方面列举,探析在城市或空间设计中色彩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指导城市或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街景感知的城市空间品质对空间活力的影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关于空间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缺乏对人本导向下公众感知的街道空间品质等非物质层面因素的考虑.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空间活力,基于深度学习和公众街景感知的评分结果测度空间品质,并将POI丰富度、时间可达性、房屋租金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系统分析了空间品质与空间活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局看,空间品...  相似文献   

17.
"空间"这个词是现在的建筑学中最常使用的词汇之一,几乎与"建筑"同义。可是"空间"这个词在建筑学中出现的时间并不很长。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的绪论中指出,19世纪末才有西方学者开始认为建筑的本质就是创造空间。翻看一些理论书籍,我们大致知道,空间概念的产生与现代抽像艺术有关。而斯弗兰姆普敦还指出建筑学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候诊空间是医疗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开放空间的品质特征,对塑造良好就诊环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尝试通过网络数据爬取,结合SD法探索候诊空间特质与空间感知的量化关系,阐述了人对不同候诊空间的认知差异,通过因子分析简要总结因子贡献累计度,整理出对空间感知影响较强的评价语素,提炼了评价候诊空间的三个主要因子:本能行为感受因子、美感感知因子,及情感反思因子。  相似文献   

19.
《现代装饰》2011,(9):16-17
2011德国凯绥·珂勒惠支奖(Kathe Kollwitz Prize)授予了加拿大艺术家珍妮特·卡迪夫(Janet Cardiff)和乔治·布雷斯·米勒(George Bures Miller),随后他们关于声学感知和幻觉空间的构建与解构展览在巴黎广场(Pariser Platz)举行。  相似文献   

20.
唐莲  丁沃沃 《建筑学报》2021,(3):100-105
围绕城市空间感知质量中与物质形态尤为相关的围合性、渗透性、可视性、连接性、复杂性、可意象性等属性,从认知训练、设计训练两个角度,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城市设计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