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平朔井工三矿太原组9#煤层开采受顶板砂岩含水层水影响严重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煤层顶板砂岩富水性的主要因素;根据矿井9#煤层水文地质特征,结合单因素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砂岩厚度、脆塑性岩厚度比值、构造复杂程度为评价指标,对9#煤层顶板的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进行了分级分区。后续掘进工程表明,分区结果与生产实际情况有良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2.
煤层厚度稳定性是影响采煤方法、布局及采煤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钻孔资料和矿井生产资料,对潘一矿及谢-李矿深部井13-1煤层厚度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3-1煤层厚度稳定性随深度加深而趋于稳定。并运用煤岩力学性质在浅部与深部的差异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钱家营矿深部-850 m水平瓦斯动力现象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的关系,基于该矿井深部瓦斯实测数据,研究了煤厚、构造、地应力、瓦斯压力及含量等地质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瓦斯突出区域5号煤层煤厚异常,其变异系数大于90%;多条逆断层使煤体结构更加破碎;地应力大且水平主应力最大达43.87 MPa;瓦斯突出区域中瓦斯含量较高且瓦斯压力高达到4.6 MPa.鉴于以上结果,依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瓦斯压力临界值0.74 MPa,在褶曲发育区、构造简单区及断层发育区选择不同煤层变异系数作为界限值,对5号煤层瓦斯动力危险等级进行区划,结果显示在矿井北部存在2个瓦斯突出危险区,而矿井其他区域属于瓦斯突出重点防治区.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矿井煤层润湿性评价的准确性,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煤层润湿性各影响因素权重系数,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煤层润湿性评价模型。针对木瓜煤矿煤层润湿性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2.61,属于难润湿等级,该结果与实验测定接触角分级结果相一致,说明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建立的煤层润湿性评价模型可以满足煤层润湿等级预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台格庙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含(隔)水层空间结构与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关系,挖掘研究区内影响含水层失水的主控因素;引入残余基岩有效隔水层厚度指标,构建浅层白垩系含水层失水风险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熵权综合判别法,计算各主控因素权重,建立深部煤层开采对浅水含水层扰动的定量评价模型;通过对不同权重的控制因素图叠加,得到了深部煤层开采失水风险分区图,利用周边矿井实测涌水量验证了分区结果。结果表明:含水层厚度、水压、单位涌水量、开采影响下残余隔水保护层厚度是主采煤层上覆含水层失水影响的主控因素,矿区内西北角和东北角富水性较好、残余隔水层基岩厚度较薄,导致该区域存在一定失水风险,研究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百善煤矿岩浆岩侵入对52煤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煤层遭岩浆侵蚀,致使煤层稳定性发生变化,采用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和煤层可采性指数两个指标,定量评价了煤层厚度稳定性。通过对比侵蚀前后煤层厚度及煤层可采性的变化,分析了岩浆岩侵蚀对煤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浆岩侵入煤层,致使煤层厚度变薄,部分煤层变质为天然焦或煤层全部被吞噬;同时岩浆岩穿插使煤层成为多个分层,降低了煤层的稳定性,F5断层和F5-1断层是岩浆岩侵入煤层的主要通道,此结果为矿井开采岩浆岩侵入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煤层自燃火灾的特点出发,结合现有主要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矿井的具体情况,选取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着眼于因素集合进行专家备择评价,构造一个总的评价矩阵,确定各评价因素对评价对象的权重,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定煤层自燃火灾危险性。以东荣三矿东九采区综采工作面为例,对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该工作面的安全等级为“安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唐口煤矿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唐口煤矿地质构造因素分析,结合井下实测煤层瓦斯含量数据,研究了地质构造与瓦斯赋存之间的关系,指出断裂构造是控制井田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煤层埋深和煤层厚度。利用生产水平的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实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对矿井深部水平瓦斯涌出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系统全面的分析了影响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成因,深入探讨了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浆侵入、沉积环境等地质因素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并指出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制约煤矿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矿井地质工作中加强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研究对矿井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全面的分析了影响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成因,深入探讨了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浆侵入、沉积环境等地质因素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并指出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制约煤矿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矿井地质工作中加强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研宜对矿井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深部。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部分煤层气井勘探成功表明深部煤层气资源在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储层压力及临界解吸压力等关键参数方面较浅部有利,开展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是重要前瞻性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煤层气田的勘探,尤其是万宝山构造带延3井组的成功开发是我国深部煤层气开发获得突破的1个典型实例。一般来说,影响深部煤层气开发的因素较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通常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资源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两大类。延川南煤层气田开发的经验表明,影响深部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是受地质条件控制的压裂技术与排采技术,提高深部煤层气单井产量的途径是做好富集高渗区选区评价和预测,加强以压裂为核心技术的工程工艺攻关研究及做好排采管理。  相似文献   

12.
徐云龙  杨栋  康志勤 《金属矿山》2014,43(8):166-169
近年来,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的煤层组正在逐渐成为各煤矿的主产煤层。与单一煤层开采不同,由于部分煤层的厚度较小,且各煤层之间的间距也较小,因此多采用多煤层联合开采的方式布置。本研究通过对某矿井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下的通风阻力参数的测试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该煤矿在工作面回风巷与上部已采封闭工作面存在严重漏风现象。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该矿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煤层矿压规律进行数值分析,经分析发现近距离煤层应力互相影响造成的破坏区主要集中在巷道端头附近的位置,由于破坏区的存在必然会出现漏风现象,通过数值模拟所得到的结果与现场实测的情况相符。通过对围岩的破坏规律的分析,认识到近距离煤层开采时出现的问题,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地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宁超  杨振宁 《煤》2011,20(2)
文章通过对陕渑煤田区域地质和煤层发育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区内二1煤层聚煤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和影响二1煤层聚煤特征及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聚煤环境和后期构造形变。该研究对区域煤炭资源预测评价及煤田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文前 《中国矿业》2014,23(6):76-82
豫东地区广泛发育上古生界含煤岩系。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剖面资料,区域研究和局部典型解剖相结合,通过豫东地区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对煤层赋存状态的影响研究,建立了构造-岩浆控煤作用模式。豫东地区发育4大类13亚类构造-岩浆控煤样式。大型褶皱隆起和坳陷边界断裂控制了富煤带的发育,坳陷内部褶皱和断裂控制了煤层的赋存状态。同沉积背斜造成煤系地层向轴部抬升变浅和厚度减薄,同沉积向斜轴部煤层埋深增大,反相褶皱对煤层埋深、厚度有较大影响。后期活动断裂未对煤层厚度和形态造成影响,仅造成下降盘煤层埋深增大,反转构造影响到煤层埋深变化或抬升剥蚀。岩浆活动是造成煤层吞噬和变质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深部煤层的AVO属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石物理理论和深部煤田测井数据,建立了利用AVO属性预测深部煤层岩石物性的方法.由于煤层与上覆岩层一般有较大的阻抗差异,煤层的AVO特性类似于油气勘探中典型的第三类含气砂岩特性.不同于油气勘探的砂岩储层预测,煤层的特性类似于泥岩.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AVO梯度截距交汇图,可以很好地将多数煤层与炭质泥岩或者泥质炭等岩性识别出来.利用梯度截距的AVO交汇图,还可指示出高孔隙含水砂岩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6.
张文炤  李欢 《中州煤炭》2021,(10):86-90,115
新疆沙吉海煤田位于新疆阿勒泰市西南部,其北部为准噶尔盆地,南部为谢米斯台山,具有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为了查明新疆沙吉海一号井田中主要煤层的赋存形态,以满足井田开拓的要求,为煤田采区设计、布置提供地质依据,对沙吉海一号井田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研究工作。研究认为,利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与反射波特征能较好地反映B213煤层、B12煤层、B10煤层、B6煤层、B1煤层的连续特征及赋存形态。通过对煤层反射波振幅与煤层厚度建立联系,反演了煤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对B10煤层进行厚度的预测。通过对B10煤层水平展布特征及厚度的描述,为煤田的下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煤矿薄煤层高效开采技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将厚度小于1.3 m的煤层划归为薄煤层,厚度小于0.8 m的煤层属于极薄煤层。小煤矿以开采薄及极薄煤层为主,研究薄及极薄煤层高效开采技术,对实现小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识别煤层群联合抽采混合气体瓦斯来源、确定各煤层瓦斯抽采占比,以小屯煤矿6、6及6煤层联合抽采瓦斯为研究背景,以碳同位素法和分层计量法为研究手段,分析各煤层瓦斯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识别混合气体瓦斯来源,确定各煤层瓦斯抽采占比。结果表明:小屯煤矿各个煤层瓦斯组分含量和碳同位素值存在差异性;建立了煤层群联合抽采瓦斯混源比例计算模型,碳同位素法确定混合气体中6煤层占10.82%~24.54%,6煤层占57.81%~69.58%,6煤层占5.88%~31.37%;分层计量法确定混合气体中6煤层占12.98%~19.55%,6煤层占55.28%~60.55%,6煤层占25.17%~26.47%。2种计算方法均证实了6煤层的混合比例最大,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同位素进行煤层群联合抽采瓦斯混源比例的计算是科学准确的,为煤层群瓦斯联合抽采达标评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临兴深部煤层气含气性及开发地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临兴中部地区煤层埋深大于1 000 m,达到了深部煤层气的研究范畴。基于实际生产资料,探讨区内深部煤层含气性,提炼了深煤层开发地质模式。研究认为:以含气量转折为深煤层临界深度的划分依据,则工区内深部煤层的临界深度在2 000 m左右;且深部中煤阶储层的吸附性对温度的敏感性要小于压力,中煤阶煤层的临界深度相对深于高煤阶;深部煤层气仍以吸附气为主,现有的等温吸附测试方法易造成深部煤层气含游离气比例换算较大的误区;深部煤层受温度影响,煤层临储比较高,受应力影响,储层物性较差,气井总体具有"见气快、排水降压难、产气量上升缓慢"的特点;研究区深部煤层气潜力巨大,现有气井经验显示,合理优化开发单元为深煤层单井突破的关键,A型"源-储"相通的富集开发地质模式是深煤层突破重点考虑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CO2的捕获和埋存技术中,深煤层CO2埋存技术堪称非零和博弈的典范。CO2在深煤层的埋存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同时可以驱替煤层中的CH4气体,达到煤层气增产目的。然而,由于目前对深部煤层储层特性的研究还较为局限,深煤层CO2埋存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阐述了深煤层CO2埋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目前主要存在的4大技术难题,即流固耦合问题、CO2超临界吸附问题、埋存安全问题和地质工程整合问题,并初步探讨了解决以上问题的研究方向,强调进一步补充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是目前技术攻关的当务之急,提出“建立深煤层CO2可封存性评价体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