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远红外丙纶的组成与远红外发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祥  张华 《红外技术》1999,21(4):44-47
系统测试了含有不同种类,不同重量远红外粉的聚丙烯纤维100℃远红外发射率,发现纤维中的远红外粉添加量存在最佳值,该最佳值的位置与远红外粉的种类有关,一般在6Wt%~20wt.%重量百分含量,在最佳远红外粉含量时,纤维的5~25μm全波长发射率存在峰值,该峰值的存在为得到低成本,高远红外发射率的远红外纤维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测试了采用最佳值时的组成纺制出的远红外丙化针织布不同温度下的远红外发射率,并  相似文献   

2.
早在1960年,异形合成纤维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但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用于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异形玻璃纤维才由日东纺和欧文思一康宁公司借鉴异形有机纤维的生产技术开发成功。此后,异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取得了迅速的进步。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异形纤维已经成为差别化纤维的重要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小封装形式的SMD器件的纤维屑附着现象进行了调查,查明了发生的工序,分析了发生源和发生机理。我们认为产品上附着的纤维屑主要来源于生产环境中游离的纤维屑;纤维屑附着的机理是:老化板插座附带静电→插座吸附纤维屑→纤维屑转移到器件管脚。我们采取的相应改善方案是(一)控制生产各环节的游离纤维屑发生源;(二)防止静电产生,及时释放已产生的静电。通过改善,基本控制了纤维屑的产生,大大降低了器件管脚上纤维屑的附着。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过去对镍电极容量性能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纤维复合镍电极的制作工艺,即纤维复合镍基体成型,烧结和电化学浸渍。研究了纤维复合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它的活化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纤维复合镍电极的体积比容量为125 ̄175mAH/cm^2重量比容量为250 ̄340mAH/g,与粉末烧结式镍电极相比,重量比容量提高66% ̄72%,体积比容量相近,最后还介绍了理论研究用的纤维复合镍电极。  相似文献   

5.
在某机型的实际生产中处理芳纶纤维时使用了脱模剂。无法有效的清除残留在芳纶纤维上的脱模剂,导致涂装质量不达标。本文分析了等离子清洗对芳纶纤维表面的影响。对等离子清洗后的芳纶纤维进行达因测试和接触角测试,得出了最佳清洗频率、功率和清洗时间等参数。等离子清洗工艺可以有效的去除芳纶纤维表面残留的脱模剂并提高表面活性,增强涂层与基体之间的附着性能,确保了芳纶纤维表面涂装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张京  颜万生 《现代雷达》1998,20(2):100-103
介绍了新型芳纶纤维复合材料雷达天线罩的复合工艺,详细描述了复合用胶粘剂和复合工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采用该复合工艺研制的雷达天线罩介电性能优良,在L波段,透过率大于97.5%。  相似文献   

7.
以Al2O3纤维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AlN纤维,研究了其形貌及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由粒径为1μm左右的AlN晶粒构成,纤维为空心棒状,其直径为4-6μm,长径比为20-30。合成反应中,主要是碳把氧化铝还原为铝的低价氧化物,并进一步与氮反应生成氮化铝。其反应是在氮化铝层的两个界面上同时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衣藻(Chlamydomonas sp.)属绿藻门,是最低等的单细胞植物。近年来,随着中间纤维研究的逐步深入,在高等植物细胞和原始真核细胞甲藻中都先后证实了中间纤维的存在。那么,具有典型真核细胞特征的衣藻中是否存在中间纤维,这个问题从进化的角度看是很有意义的。我们采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衣藻的一个新种(Chlamydomonas sp.)为实验材料。参照Fey的方法并针对衣藻存在复杂的细胞壁的特点作了如下的分级抽提:首先用1M高氯酸钠在25℃处理1小时,再用2%纤维素酶和0.5%离析酶在避光条件下25℃作用3小时,除去细胞壁成分;然后用含1%Triton X-100的细胞骨架  相似文献   

9.
徐超 《通信世界》2010,(3):41-41
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美国承诺在2020年前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17%,欧盟承诺较1990年减少20%以上,中国则承诺较2005年减少40%至45%。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小封装形式的SMD器件的纤维屑附着(搭在两条以上IC管腿间的纤维屑)现象进行了调查,查明了发生的工序,分析了发生源和发生机理。我们认为产品上附着的纤维屑主要来源于生产环境中游离的纤维屑(长度大于400mm)。  相似文献   

11.
单模光纤种类繁多,在光缆链路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类别光纤相互连接的情况.从模场直径、折射率、截止波长、衰减、色散、偏振模色散、非线性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光纤混接后可能对链路性能的影响.并列出了各类光纤与兼容性相关的部分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2.
Time domain ABCD matrix formalism is a useful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ly modelocked fiber laser.Based on this model and given more consideration on the influences of optical fiber dispersion and optical fiber nonlinearity,the laser characteristic of actively modelocked fiber laser is analyzed,and the comparis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alsis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ones is given.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一种熔锥形透镜光纤的设计方法,与常用的圆锥形保偏单模光纤相比,熔锥形透镜光纤与超辐射发光二极管(SLED)管芯的耦合效率可由原来的45%提高到60%,工作距离由7 μm达到超过15 μm,且前者的耦合容差远远大于后者.对于新设计的熔锥形透镜光纤,文章还给出了偏移和偏心与耦合效率的关系曲线图.  相似文献   

14.
双芯光纤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芯光纤是一种具有特殊折射率分布的特种光纤,基于双芯光纤制作的光纤器件被应用于多个领域.首先介绍了双芯光纤的发展历史,然后阐述了双芯光纤的种类及其基本特点,并重点叙述基于双芯光纤的耦合型滤波器和Mach-Zehnder干涉仪滤波器的原理及其改进技术,同时也介绍了它的其他应用,最后进行小结.  相似文献   

15.
闫秋玲 《光机电信息》2006,23(10):44-49
双包层光纤激光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它以高功率、窄线宽和可调谐等优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本文在分析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实验方案设计,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提出一种V型槽侧面泵浦的全光光纤激光器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体波光纤声光器件中使用了电光效应,制作出一种新型的体波光纤声电光调制器。这种器件附加了一个信息输入端口,使得器件在使用中更具有灵活性。并且可以使器件的中心频率通过所加的直流电压来改变,该器件在光纤通信领域内有应用前景。该文从声光效应的耦合波方程出发,给出了声电光衍射效率的计算公式,并用铌酸锂晶体设计制作了体波光纤声电光调制器进行验证,测试了其相对衍射效率分别随电信号功率和直流电压变化的曲线,实验结果和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7.
基于膜片的光纤布拉格光栅压力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分析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压力传感特性,给出了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中心波长与压力的关系以及压力灵敏度系数的表达式,并将光纤布拉格光栅纵向粘贴在自行设计型号为ZXYC01的平面膜片上进行了压力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光纤布拉格光栅压力灵敏度系数46 pm/MPa左右,其测量精度为0.5%F.S,而理论的压力灵敏度系数为51 pm/MPa左右,实验值和理论值基本相符,它们分别是裸光纤布拉格光栅压力灵敏度系数的23和26倍.同时发现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中心波长与压力变化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和很高的相关系数并且迟滞现象较小.  相似文献   

18.
光纤连接器反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常用的垂直端面连接器的光反射特性。通过测量光纤垂直端面的光反射分析光纤抛光端面上的高折射层厚度与反射比的关系,环境温度与反射比的关系特性;光纤端面不抛光而直接连接时的反射比与温度、空气隙度等的关系特性,给出垂直端面上的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和厚度计算与测量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张森 《光机电信息》2007,24(12):46-55
介绍了光纤Mach-Zehnder(MZ)干涉仪系统的结构,阐述了该系统中信号光与参考光的干涉原理以及影响干涉光强的因素,分析了光纤耦合器的交叉耦合和PZT的作用,描述了光纤偏振控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对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系统传感臂偏振态的控制,最后介绍了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In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holey fiber, the final geometry of the actual fiber usually deviates from the ideal. We propose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model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tual fiber rapidly. A polarization-maintaining holey fiber reported by crystal fiber A/S has been modeled and its numerical results accord with the parameters given by the data. Experimental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ber can be analyzed rapidly so that the draw parameters can be adjusted in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