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多重啮合间相位关系的分析,给出了考虑啮合相位的时变啮合刚度计算公式。考虑误差激励和时变啮合刚度激励,在行星架随动坐标系中建立了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针对两组不同啮合相位的行星齿轮传动系统,采用傅里叶级数法求解其动力学模型,得到频域解和时域解,且分析啮合相位对人字齿行星齿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梁雁昆;刘世军;李志胜;徐文博;周旭升 《机械传动》2015,39(7):158-160
建立了行星齿轮增速器高速内齿圈的SolidWorks模型,利用ANSYSWorkbench软件对增速器中高速内齿圈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出固有频率和振型。由计算结果看出,该模型在传动中会产生共振。通过改进设计,再次分析,找出能避免共振且满足要求的设计,并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将太阳轮、行星轮和行星架视为刚体,内齿圈视为柔性体,构建了行星齿轮系统的刚柔耦合纯扭转模型,根据运动约束条件,推导出了柔性内齿圈的运动方程。经过对柔性运动方程进行分离变量和积分处理后,得到了内齿圈的柔性变形方程和刚性扭转位移方程,并与其他刚性构件的运动方程进行结合,构造出了整个行星齿轮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数值分析,归纳出了三种典型的振动模式:扭转振动模式、行星轮振动模式和内齿圈振动模式;与刚体模型相比,系统的固有频率出现下降但阶数增多;内齿圈的柔性越大,系统的固有频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5.
6.
7.
内齿行星齿轮传动受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内齿行星齿轮传动在单轴输入和双轴输入两种不同状态下内齿板的受力特性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内齿板受力的近似计算方法,从而为内齿行星齿轮传动的转臂轴及其轴承的载荷计算提供了方便。同时,研究了在上述两种输入状态下应采用的内齿板的数目及单轴输入时的原理性载荷不均匀问题。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内齿行星齿轮传动受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内齿行星传动中的啮合力与转臂轴承的作用力,推导出了啮合力与转臂轴承作用力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可用于计算齿轮强度与转臂轴承的寿命。 相似文献
12.
内齿行星齿轮传动啮合效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Крейнес方法推导出内齿行星齿轮传动的啮合效率公式,分析了影响啮合效率的因素,给出了这种传动形式用于增速时的自锁条件,得到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内齿行星齿轮减速器的效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啮合齿轮副的摩擦损失、滚动轴承中的摩擦损失和润滑油润滑过程中引起的液力损失,通过对内齿行星齿轮减速器单轴输入时的受力情况分析,计算得出减速器单轴输入时轴承效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16.
为研究行星轮多级齿轮传动系统的耦合振动机理,建立了两级定轴齿轮和一级行星轮的行星轮多级齿轮传动系统无量纲动力学方程。对比两级齿轮、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及行星轮多级齿轮传动系统的分岔特性,研究多级齿轮系统的非线性耦合特性。通过研究发现,耦合作用使得一级定轴齿轮突跳点减少,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但同时又使行星轮的混沌运动传递到定轴,导致二级定轴齿轮出现大范围的混沌运动,从而又降低了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机构的演化机构运动简图,列出行星摆线齿轮的共轭齿轮齿廓与齿条齿廓方程式,并说明其共轭曲线的几何性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供可以仿真具有变形零件的直齿和斜齿行星齿轮周转齿轮的三维静态和动态性能的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得出的结构求出齿圈和行星架的变形分布。根据模型的转化技术,通过考虑到轮齿接触弹性原则,由连接齿圈结构和行星轮分块参数模型限定内齿轮元件。沿接触线导出离散的啮合刚度和当量法面偏差,并把啮合齿面位置作为随时间变化再计算它们的数值。采用约束基础技术仿真一个连接行星轮中心的行星架,用组合板块参数太阳轮/行星齿轮和沿轴装零件集成刚度,质量和惯量完善行星齿轮/周转齿轮模型。对整个啮合仿真用综合时间一分级积分框图和接触算法解相应的运动方程式。得出的一些准静态和动态的结果表明所推荐的混合模型的趋向和考虑齿圈和行星架变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塑料行星齿轮系统振动与噪声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了解塑料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传动特性,建立了塑料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实验模型.对塑料行星齿轮传动在不同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及噪声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塑料行星齿轮传动的振动主要分布在齿轮啮合基频带及各次倍频、谐频带和转子不平衡频带等;转速和负载的增大加剧了塑料行星齿轮在啮合基频处和谐频处的振动强度;负载的增加会抑制塑料行星齿轮在啮合2倍频处的振动强度;负载和转速的增加会明显的抑制转子不平衡的影响;噪声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负载的增大会抑制噪声的强度,噪声的峰值与各频带的共振峰值有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