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采用乳液聚合协同碱渗透溶胀法,制备了亚微米中空微球聚合物。通过SEM、TEM、DLS分别对中空微球的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中空微球聚合物的遮盖性能。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对核粒径的影响,中间层和壳层聚合物配比对微球形貌结构及其遮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核制备过程中,核的粒径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对于平均粒径为148 nm的核,当中间层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用量为10 wt%、甲基丙烯酸(MAA)用量为3 w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用量为87 wt%,壳层苯乙烯(St)用量为97 wt%,交联剂用量为3 wt%时,可制备平均粒径414 nm,中空率为40.6 %的聚合物微球,且微球表面较为光滑,此时中空微球聚合物具有优异遮盖性能,遮盖度达到66 %。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酸碱渗透溶胀法制备微米/亚微米级中空聚合物微球,以该方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具体步骤为顺序,综述了现阶段该方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方法中有关微球中空形态及性质控制的影响因素,并对中空聚合物微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非除氧条件下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合物中空微球。探究了单体的滴加速率、搅拌强度以及碱处理初始pH值对单体转化率、中空微球粒径及其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单体滴加速率为0.1 g/min、搅拌强度为120 r/min、碱处理的初始pH=9,制得的聚合物中空微球粒径均匀、体系稳定,产生的凝胶最少。  相似文献   

4.
以带羧基的乳胶粒为种子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和二乙烯基苯的种子乳液共聚合,制备了轻度交联的核乳液,将该核乳液在包壳反应并进行碱处理后,制得了中空聚合物微球。研究了核乳胶粒制备过程中羧基单体的种类、单体的加料速率、乳化剂的用量等因素对核乳胶粒直径及其分布以及中空聚合物微球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甲基丙烯酸作为羧基共聚单体时,比采用丙烯酸的聚合体系稳定性更好,同时也更有利于提高羧基单体的用量。实验证明,必须采用“饥饿”式单体进料方式,否则会有新乳胶粒生成且聚合稳定性变差。应采用半连续补加乳化剂工艺,当乳化剂总量为核单体总量的0.15%(wt)时能保持聚合稳定性且能保证无新乳胶粒生成。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几年聚合物中空微球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种的该类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不同制备方法赋予空心聚合物纳米球粒径、形态和性能等的影响的机理,并简单介绍了聚合物中空微球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空结构聚合物微粒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积、稳定性好且可以容纳客体分子等特点在众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聚合物中空结构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聚合物中空微球在多个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剑伟  朱明 《中国涂料》2012,27(8):41-43,58
采用预乳化饥饿型滴加方法结合碱溶胀处理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中空聚合物微球。试验集中讨论了种子阶段粒子大小,种子阶段引发剂用量、扩径时不同核壳比及不同碱进行碱处理时对形成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影响。同时采用TEM观察聚合物微球结构。试验所得的聚合物微球外径约为400 nm,内径约为220 nm。  相似文献   

8.
刘新  郭莹  周宏军  张杰海  王鑫 《广东化工》2022,49(4):111-114
本文综述了单分散亚微米级聚合物微球的自由基聚合主要制备方法,包括分散聚合、RAFT分散聚合、乳液聚合和无皂乳液聚合,讨论了溶剂、引发剂、单体、分散剂、乳化剂、搅拌和温度的选择及其对聚合物微球粒径和单分散性的影响以及粒径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9.
在低皂体系中,采用程序加料方式,连续制备了带有羧基的种子、核乳胶粒,然后通过包覆具有交联结构的中间层及成膜性良好的聚合物壳,最后缓过碱处理,得到了可以自成膜的中空聚合物微球。这种中空聚合物微球不仅仅可以作为涂料的遮盖剂,而且可单独使用,提高涂层的遮盖力。  相似文献   

10.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预乳化滴加工艺结合多段乳液聚合方法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核壳乳液,随后以碱/酸溶胀处理得到了单分散性优异且中空度为30%的中空聚合物微球.以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式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对各阶段乳液聚合的胶粒大小和分布以及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考察了种子酸含量对种子和核壳乳胶的特性以及中空聚合物微球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种子制备时的酸用量以30%~35%为宜,核壳胶粒中约85%的酸单元存在于核聚合物内部.另外,探讨了核壳胶粒在碱/酸溶胀处理过程中的中空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
模板法技术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模板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原理、技术及其最新进展 ,总结了目标中空微球形态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采用渗透溶胀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首先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3种不同粒径的酸核S1、S2、S3,然后在酸核上包裹不同质量分数的壳层聚合物,形成一系列核/壳质量比不同的乳胶粒子。通过电导滴定,分析了不同核/壳质量比乳胶粒子表面羧酸的变化,由此来研究壳核包裹过程和确定中空微球形成的最佳核/壳质量比。对不同核/壳质量比的乳胶粒子进行了流变学、遮盖性和TEM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电导滴定所确定的S1、S2、S3形成中空微球的最佳核/壳质量比分别为1/9、1/12、1/9,这与流变学、遮盖性、TEM分析得到的最佳核/壳质量比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不同核壳比的聚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丁酯(BA)一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苯乙烯(St)-丙烯腈(AN)核壳乳液,经碱/酸溶胀法处理制备了中空聚合物微球。结果表明,中空聚合物的形态不仅与核壳比有关,也与溶胀处理时碱的种类、温度、溶胀剂及其用量、乳液pH值等因素有关,当核壳比为1:10,溶胀剂用量为核壳乳胶粒质量的1.5倍时,可以得到最大中空度接近30%的中空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14.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中空聚合物微球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表现出普通材料不具备的性能,引起研究者广泛的兴趣。阐述了当前合成中空聚合物微球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中空聚合物微球在涂料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无机中空微球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许多令人注目的物理化学特性,因而在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而探索简单易行,经济高效的无机中空微球材料制备方法也是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多年来已有多种制备无机中空微球的技术和方法被陆续提出。本文即对国内外中空微球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这些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领域等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无机中空微球材料今后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用硅烷偶联剂改性聚合物中空微球并应用于聚硫密封剂,研究了偶联剂改性实验的控制因素,以及改性微球对聚硫密封剂力学性能和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用量和抽提时间是改性试验的主要控制因素。相比于未改性微球填充的密封剂,改性微球可使密封剂的拉伸强度提高约50%,且偶联剂作为微球表面改性剂的效果优于直接使用于聚硫密封剂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预乳化液连续滴加进料的三段乳液聚合结合碱酸溶胀处理制备了单分散性良好、大粒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苯乙烯)中空聚合物微球。实验发现,在二段乳液聚合种子扩径中,种子乳胶粒数目、乳化剂用量、预乳化液滴加时间等对避免新乳胶粒的生成、扩大种子乳胶粒的粒径有影响,并找到了各自的较优值;扩径单体中的丙烯酸丁酯含量显著影响扩径乳胶粒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进而决定碱酸处理温度。  相似文献   

18.
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交联比为0 1%、0 5%、1 0%时,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74 9、151 8、214 9nm。水化时间由0增至144h时,微球平均粒径由106 7nm增大到189 5nm。盐质量分数由0增至0 5%时,微球平均粒径由202 7nm减小到93 5nm。微孔滤膜封堵性能随水化时间无明显变化,随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岩心封堵实验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对气测渗透率为3 058μm2的岩心的流动阻力可达120kPa。  相似文献   

19.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6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了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球。以聚合物微的膨胀倍率指标,考察了反相乳液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深部调驱聚合物微球基本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为1∶1、乳化剂用量>4.5%(相对油相)、聚合温度为60℃,搅拌速度>600 r/min时,体系稳定性好、产物成粒性好;合成深部调驱有机颗粒的最佳配比:丙烯酰胺为60 g/L,丙烯酸为8 g/L,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为5.5 g/L,它们之间的比例为AM∶AA∶AMPS=120∶16∶11,交联剂加量为0.3 g/L,引发剂加量为0.4 g/L,约为单体总量的5.4‰。产物为稳定均一的聚合物微球,初始粒径在475.5525.0 nm,水化膨胀24 h后,平均粒径为1 100 nm。  相似文献   

20.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6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合成了深部调驱用聚合物微球。以聚合物微的膨胀倍率指标,考察了反相乳液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深部调驱聚合物微球基本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油水比为1∶1、乳化剂用量4.5%(相对油相)、聚合温度为60℃,搅拌速度600 r/min时,体系稳定性好、产物成粒性好;合成深部调驱有机颗粒的最佳配比:丙烯酰胺为60 g/L,丙烯酸为8 g/L,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为5.5 g/L,它们之间的比例为AM∶AA∶AMPS=120∶16∶11,交联剂加量为0.3 g/L,引发剂加量为0.4 g/L,约为单体总量的5.4‰。产物为稳定均一的聚合物微球,初始粒径在475.5~525.0 nm,水化膨胀24 h后,平均粒径为1 100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