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郝金之 《人民黄河》2007,29(2):17-18
通过对黄河山东段滩区社会经济、灾害损失等情况的调查及滩区作用的分析,认为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①要按照防洪需要划分河道行洪区和滞洪区;②滩区内的安全建设要统一规划;③应有计划地分批分期破除生产堤。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修建的生产堤,对保护滩区农业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生产堤的存在,缩窄了河道的过洪断面,削弱了河道滞洪排洪能力,使同流量洪水水位抬高,洪峰流量沿程衰减量变小,洪水传播的时间缩短,严重影响了下游水文报的精度,给防洪决策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彻底破除黄河下游滩区存在的生产堤。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滩区工程在控导水流、保护两岸滩区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河道形态和行洪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历史典型漫滩洪水分析,研究了滩区工程对黄河下游漫滩水流的冲淤变化影响,提出了加强滩区工程建设管理、减小河道行洪负面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1年汛期我国局部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太湖、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水利部杨振怀部长在七届人大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谈到这次大水暴露出来的问题时指出:河道人为设障及盲目围垦湖泊洼地,使河道过洪和湖泊蓄水能力普遍下降。淮河洪水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同流量的水位升高1.0m左右,同水位下的过流能力减少了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3,(10):63-65
在总结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滩区综合治理的逐步破除生产堤方案、低标准堤防方案、分区运用方案,并从防洪作用、河道冲淤影响、投资及效益、运行管理、产生的社会问题、环境影响及方案风险方面,对3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3种方案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最终推荐逐步破除生产堤方案为黄河下游滩区的治理方案。该方案可以更好地发挥宽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也有利于洪水的管理和调度,结合河防工程建设实现"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治河方略,为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群众生产发展共赢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南段堤河对防洪安全的威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河南段现有堤河长度为347.3km,其对防洪安全的威胁主要有:①造成顺堤行洪,增大“滚河”的发生几率;②威胁堤防的渗透稳定以及边坡稳定;③增大了堤防因受“横河”、“斜河”顶冲而发生冲决的几率。治理措施主要有引洪自流放淤和机械抽沙淤填堤河两种,其中机械抽沙淤填堤河又可分为大小泵组合淤筑和船泵组合淤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引洪自流放淤。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滩区建设开发与防洪问题相当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黄河下游控导工程的逐步完善,国家对黄河下游防洪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滩区治理开发和黄河下游防洪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的形成原因及典型洪水漫滩情况及灾情分析,提出了五种滩区防洪减灾措施,即引洪淤滩、滩区安全建设、补偿政策、堆沙筑堤修建第二道防线和建设软约束林带导流工程等。  相似文献   

8.
对黄河河南段滩区防洪运用补偿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国杰 《人民黄河》2004,26(10):20-21
分析了黄河河南段滩区的洪水灾害及其影响,指出滩区受灾的主要原因有:①河槽萎缩,洪水漫滩几率增大;②输沙水量大幅度减少,河道严重淤积;③滩区安全建设不能满足防洪需要;④管理措施不落实。同时对滩区在黄河下游防洪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河南段滩区防洪运用补偿政策的建议:①将黄河河南段滩区作为蓄滞洪区进行管理;②滩区应享受补偿政策;③建立洪水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长平滩区是黄河由陶城铺进入窄河段后的第一处大面积的行洪、滞洪和沉沙的场所,也是下游唯一不设堤防的河段,而长清滩区是其重要的市区河段.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亟须建设护城堤保障长清城区的防洪安全.鉴于护城堤必须穿越长清城区,且城区输水干渠、黄河支流、交通道路和交通桥涵较多,依托济平干渠和支流堤防提出三个备选堤线方案,...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黄河河南段滩区安全建设存在的已建避水工程标准低、避水工程建设投资少且进度慢、滩区中常洪水淹没几率大和撤退道路稀少等问题,提出了滩区安全建设的原则和工程的建设标准,对村庄外迁、就地避洪和撤退道路做了总体布置和规划。计算表明,滩区安全建设工程建成后仅使洪水期设计水位抬高0.02~0.15m,工程对黄河下游防洪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黄河改道山东入海,使得山东地区洪灾频发.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洪灾数据资料,对晚清黄河下游山东段的洪灾进行等级划分,采用小波分析法进行时间分析,运用ArcGIS制图法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晚清共发生了226次洪灾,洪灾在1875—1911年严重.此外,晚期黄河下游山东段洪灾存在23、10、5 a的主要变化周期.洪...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了1951—2008年黄河山东段河道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黄河山东段河道经历了淤积—冲刷—淤积—冲刷—淤积—冲刷的变化过程,总体表现为淤积量大、冲刷量小,河床仍不断抬高,纵向淤积分布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②高村—利津段主槽共淤积泥沙12.54亿m3,年均淤积0.22亿m3,河床共抬高3.58 m;③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黄河山东段经历了先淤后冲的变化过程,河道过洪能力提高到3 810 m3/s。  相似文献   

14.
根据影响悬河稳定性的因素,确定了构造、堤基、河道地质地貌3类共1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模糊评判模型,选取96个模糊计算评价点,对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悬河稳定性进行了分区.通过对各河段可能出现的失稳或决口险点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和预测,初步确定了需要重点防御的10处地质险段.  相似文献   

15.
结合黄河下游王庵切滩导流工程实测资料,对切滩导流过程中引河比降变化、分流比、引河过水断面变化的规律分析表明:引河河势随着引河分流比的加大而变化,引河通过最大流量时对应的分流比为73.3%,引河初始断面与引河最终断面之比小于1/4,原大河河势的变化与引河河势弯化密不可分;初期引河过流流量比较小,大河流量较大,深泓线还在原河道,引河进出口上下游大河河道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引河进口上游大河河道人工扰动的影响和引河流量的加大,大河流量减小,深泓线由大河河道逐步移向引河。  相似文献   

16.
黄河大堤裂缝探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毋光荣 《人民黄河》1996,18(12):10-14
堤坝裂缝部位与无裂缝部位之间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为采用直流电法探测堤 良好的物理前提。本文着重研究了中间梯度法,对称四极剖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种方法探测黄河大堤裂缝的原理及实施要点。分析表明,中间梯度法和对称四极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特征、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图及等级断面图,可判定裂缝位置、埋深、下延深度及走向。探测实例说明,不垢探测结果是一致的,并与开挖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河南黄河滩区新农村建设防洪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保民  江珍  李利琴 《人民黄河》2012,34(12):18-19,77
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讨论了黄河下游滩区新农村建设工程布置的形式,并对其防洪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滩区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应尽可能与滩区安全建设结合,避免重复投资,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将设施临堤布置;新农村建设的防洪标准除了可根据国家的《防洪标准》进行确定外,也可根据经济效益分析法适当提高防洪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启动工程实施一年来的河道冲淤演变,在水沙条件接近90年代平均的情况下,挖河河段年回淤量占挖沙总量的54.8%,挖沙减淤比为1∶0.7左右。对其以上河段也有减淤作用。另外挖槽有吸引流势的作用,但没有改变洪水河势。从年内冲淤变化分析,挖河河段仍遵循弯曲性河道中过渡段河道洪淤枯冲的冲淤演变规律,但挖河使通水初期淤积发展加快,相对于不挖河时挖河河段淤积量增多。随着挖河河段回淤及出口以下河段的冲刷,挖河河段由淤积平衡转向冲刷,非汛期挖河河槽冲刷量较非挖河河段多。根据国内外挖槽回淤率分析,优化挖槽深度,减少挖槽与水流方向交角可以减少挖槽回淤率。  相似文献   

19.
硒元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选取黄河下游滩区原阳段为研究区,通过采样分析获得该区表层及深层硒元素及镉、汞、铅、砷、铜、铬元素的含量,并对硒元素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22~1.232 mg/kg,平均值为0.448 mg/kg,深层土壤硒含量为0.081~2.570 mg/kg,平均值为0.945 mg/kg,总体上属于中等及高硒土壤;缺硒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硒含量较高区域则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且表层和深层硒元素分布范围一致;研究区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研究区镉、汞、铅、砷、铜、铬元素含量较低,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