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在抗肿瘤药物的递送中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根据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是否具有主动靶向性,将其分为非靶向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和靶向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并分别对这两者纳米药物载体的新研究和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了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非靶向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相比,靶向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具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靶向肿瘤组织中特异性过表达酶的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将会是今后纳米药物载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肿瘤组织的弱酸性,本文报道了一种pH敏感型改性葡聚糖/介孔硅纳米粒子(MSN)复合药物载体系统。以MSN为药物存储器,通过pH敏感的亚胺键将氧化葡聚糖包覆在粒子表面得到载体。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证明载体具备较好的pH敏感性,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侯露 《广州化工》2022,50(9):14-16+22
近年来,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胶束作为纳米药物载体因其独特的优势,如具有靶向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毒副作用小等优势,而应用于药物靶向治疗中,其中pH敏感型聚合物胶束是基于生理条件下包载药物,特定pH条件下释放药物,而达到药物靶向释放目的。本文主要综述pH敏感型聚合物胶束的种类、特性、应用于药物靶向治疗的原理和研究进展,为开发和应用pH敏感型聚合物胶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pH敏感聚合物(pH-sensitive polymer)载体靶向输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组织的细胞间质呈弱酸性(pH值7),而肿瘤细胞内的溶酶体和内涵体具有更强的酸性(pH值4~6)。pH敏感聚合物在酸性介质中能发生质子化或化学反应,使其物理或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用pH敏感型聚合物做成的药物载体能够对肿瘤酸性微环境产生响应,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激活载体的靶向传输功能、促进载体的细胞内吞。大量实验表明,pH敏感型药物载体输送抗肿瘤药物可以明显增加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从而饱和肿瘤细胞的多种抗药机制,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提高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纳米金的光热性能及与羧甲基壳聚糖的静电吸附作用,制备了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纳米金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为封堵材料的具有pH及激光响应的药物传递系统。并对激光输出功率、溶液pH、纳米金用量等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在最优条件下检测荧光强度并确定药物释放情况。结果表明,该载药系统对药物释放有较好的pH敏感性和激光响应,在智能给药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药物载体对于癌症的有效治疗非常重要,主要介绍光、酶、pH等刺激响应型纳米粒子及凝胶类药物载体性能及其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壳聚糖智能水凝胶的优点和发展,主要介绍了温度敏感型、pH敏感型、温度/pH双重敏感型壳聚糖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详细介绍了壳聚糖水凝胶在医学领域如药物释放、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目前壳聚糖水凝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温度、pH、电场、磁场、光,葡萄糖敏感型智能水凝胶的制备方法以及智能水凝胶在药物缓释控释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智能水凝胶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张海博  党婧 《粘接》2014,(4):58-63
聚合物纳米胶束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在人体内的循环时间,还可以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而实现靶向治疗效果,极大地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通过嵌段共聚物的纳米工程,可制备出具有细胞或组织靶向性且对物理或化学刺激敏感的高分子药物载体。本文综述了对pH值、温度、超声波和光具有响应性的聚合物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易聪华  徐青荷  王淼  杨东杰 《化工进展》2021,40(6):3411-3420
生物基来源的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高、无毒易降解等优势,近些年来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体内的生理环境存在pH差异,利用pH作为刺激响应的信号,可以赋予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理想的靶向释药性能。本综述着眼于pH敏感性的生物基聚合物纳米粒子,揭示了纳米载药粒子中化学键断裂与质子化作用两种pH响应的控释机制,并针对两者的控释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几种生物基药物载体的pH控释研究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利用各种生物基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载药量低、敏感性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可采用多种方式联合载药、多重刺激响应结合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