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昕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4,26(2):5-8
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底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各地都在为此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文章通过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对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强调了人的行为活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要求,强调了人、人的行为活动、活动的场所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通过重庆两个公共空间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强调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承载空间活动的角度看,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可替代性"影响。该文从统一性、对立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四个方面分析了空间中可替代性活动的关系。并对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行、休闲娱乐、健身、商业、认知、交流等六大类活动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可替代强弱性,并提出了网络社会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面对互联网对人们休闲方式的改变,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需求与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该文通过对比网络空间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环境的差异,并归纳总结了"自由度"与"现实感"两大主要特征,试图探寻互联网时代下后者的核心吸引力所在,提出新背景下其吸引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城市中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自然或人为的外部空间。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通过城市设计的6个维度,探讨公共空间的定义、历史、演变、发展和设计运用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公共环境问题,探讨了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中得到的体会,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路以及观点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7.
共生时代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人类在科学领域中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地影响着文化状态的变化。在本世纪中叶后,这种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文化是一种过程,一种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表现方式才是所谓"风格"、所谓"形式"。就建筑学领域而言更是如此。建筑文化同样是一个过程,一个活生生的,属于全人美的建筑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的长河中,每个时代、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与之有相应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而决定这风格和形式的主要因素是那个时代、那方地域、那些民族所追求的文化意识,这正如历史唯物主义所指出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是物质…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如何来满足居民生活、交往、认知、文化等广泛需要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涉及的概念、理论及有关设计创作手法作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从互联网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着手,通过考察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的变革,分析互联网与城市空间的作用关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虚拟的互联网实际正在向城市空间索取更多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开始逐渐成为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城市空间。同时,根据研究得出的相关趋势,在近年来的实际项目中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式,尝试总结出四个关键点,以期为今后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符合时代特征的设计与管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上海城市居民对城市荒野的认知与景观偏好情况,探究荒野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为上海荒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结合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PPGIS)和问卷调研,获取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景观偏好、价值认知、空间定位等数据信息,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1)公众对城市荒野概念的了解程度较低,但接受程度较高,并对城市中实际的荒野分布有大概的认知。2)公众对城市荒野景观感知偏中立态度,不同自然与人工要素会对公众偏好产生影响。3)公众居住与活动范围可能会对城市荒野接受度产生影响。
应优先对公众认知程度较高和交通便利的荒野区域进行转型更新,综合考量场地内自然与人工要素,分析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保障场地可达性、可视性,使城市荒野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的一部分,为城市荒野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12.
论述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三个阶段的转变中设计理念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3次演变的动因,并讨论了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与我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分析了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时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特色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了政府部分、企业、科研单位的重视,应该安装哪些安全设备、怎样进行安全监管、从哪些方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控制或减少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事故,成为了城市地下空间监管者面前的一大问题。本文以提高地下空间安全管理为目的,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中来,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信息化体系总体架构,包括感知控制层、网络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系统层、门户层五个层次,信息化标准、信息安全、管理运维三套支撑体系,并设计和开发了智能型安全管理系统,监督控制城市地下空间中物的不安全因素及环境的不良状况,从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16.
17.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按照下沉基本公共服务到社区(村)以及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规划每一寸土地的要求,以义乌市为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全市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空间分布特征和配置水平。研究发现,全市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一核、两心、多点”层级分明、放射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形成了城乡空间公共服务网络化融合的态势,但城乡空间配置不均衡,配置水平参差不齐;商业服务和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最为完善,而社区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匮乏,是当前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文化体育、金融邮电和社区服务设施需着重关注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平衡关系。最后,提出强化城乡交通廊道建设,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分级分类,优化全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Tali Hatuka 《Planning Perspectives》2016,31(2):253-282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ay people define and challenge practices of distance during protest and the way protesters disrupt ‘generally established and universally visible and valid dista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place. In illuminating these ideas, two case studies with seemingly similar socio-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re explored. The first case was initiated by 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and aimed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nation's neediest people by embarking on the ‘Poor People's Campaign’, which settled people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an encampment they called Resurrection City (RC). The second action, the Occupy Movement, was an international protest movement directed towards social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The Occupy Movement called upon protesters to ‘flood into lower Manhattan, set up tents, kitchens, peaceful barricades and occupy Wall Street for a few months’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 inequalities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used by the Poor People's Campaign and the Occupy Movement to challenge distance, concluding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way contemporary forms of dissent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perceive public space and its politic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