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探讨能源消费结构调节下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论文利用SBM方向距离函数测得全国各省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四位一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治理投入型和公众参与型4类,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进而得出在能源消费结构调节下,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通过调节能源消费结构对当地和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2)在门槛检验方面,能源消费结构对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同时在能源消费结构调节下,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其本身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建议政府在制定环境规制时要考虑到其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交互作用,并且在不同能源消费水平地区采用适宜的规制方法和强度,以更好地发挥环境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能源消费结构调节下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论文利用SBM方向距离函数测得全国各省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四位一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治理投入型和公众参与型4类,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进而得出在能源消费结构调节下,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通过调节能源消费结构对当地和邻地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2)在门槛检验方面,能源消费结构对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门槛效应,同时在能源消费结构调节下,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其本身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建议政府在制定环境规制时要考虑到其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交互作用,并且在不同能源消费水平地区采用适宜的规制方法和强度,以更好地发挥环境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骏  刘怡 《资源与产业》2020,22(4):41-48
伴随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现有文献在测算房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基本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无法反映房地产业真实发展水平。本文选取污染物排放量作为非理想产出,运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对中国31个省份的房地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进行测度,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生产率的多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7年,我国房地产业GTFP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增速缓慢,东部地区的房地产业GTFP增长速度总体高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增速则与全国均值基本持平,整体态势保持平稳;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增长效应”是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而技术效率所带来的“追赶效应”则影响较小;从现实因素考虑,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投资回报率对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资本强度与生产率的增长呈现负相关,劳动生产率对其则无明显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环境规制和生产率之间大致呈倒“U”型关系,合理的环境规制所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大于成本负向效应,因此“波特假说”在中国房地产业成立。  相似文献   

4.
伴随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但现有文献在测算房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基本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无法反映房地产业真实发展水平。本文选取污染物排放量作为非理想产出,运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对中国31个省份的房地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进行测度,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生产率的多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7年,我国房地产业GTFP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增速缓慢,东部地区的房地产业GTFP增长速度总体高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增速则与全国均值基本持平,整体态势保持平稳;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增长效应”是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而技术效率所带来的“追赶效应”则影响较小;从现实因素考虑,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投资回报率对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但资本强度与生产率的增长呈现负相关,劳动生产率对其则无明显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环境规制和生产率之间大致呈倒“U”型关系,合理的环境规制所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大于成本负向效应,因此“波特假说”在中国房地产业成立。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产业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中国煤炭产业不断推进资源整合与去产能。为验证其效果,在构建运营效率M指数、安全效率M指数、环境效率M指数与可持续发展效率M指数的基础上,基于上市煤炭企业2008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煤炭产业安全效率、环境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M指数、规模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总体呈提高趋势,反应资源整合确实提升了煤炭产业的整体效率及规模效率,且煤炭企业管理与组织水平不断提升。但运营效率M指数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指数的降低。为进一步提升资源整合质量与煤炭产业效率,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继续强化安全与环境规制的实施,加大去产能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在兼并收购中探索新的市场模式;不能仅依赖规模优势提升效率,必须推动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实现效率提升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曹颖  周钦 《资源与产业》2022,24(1):96-106
基于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直辖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相对价格的方差测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利用加入滞后一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1)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呈“U”型趋势,2006年下降至最低点0.492。长江下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差。2)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均值为1.527。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变动趋势大致相同,历年长江经济带平均一体化指数为0.687。长江中游一体化程度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低。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性,区域一体化程度对地区绿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创新能力对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发展无显著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显著;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能得到扩散,其交互项系数平均值为01,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上游地区间创新合作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游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结合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下游邻近地区一体化程度越高,绿色发展效率越差。各地区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区域一体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的结合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各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寻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合作,减少低效的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科技创新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保障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步调一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BM(slacks based measure)模型和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30个省市的动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金融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关系的门槛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成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正;2)金融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正向调节和单门槛效应;3)制造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成果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外商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应关注科技创新成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注重数字金融的发展打破金融业的空间壁垒,引导制造业转向高质量集聚,实现财政资源在环保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对外商投资环保监管。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及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GMM估计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影响因素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会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2)协同集聚比单一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在不同集聚状态下对绿色发展效率形成差异影响;3)在协同集聚下,人力资本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后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果更加突出。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给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一直处于被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文章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引入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重新界定,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内涵进行补充,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时空特征,以此来探讨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方法。文章在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法,选择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蓝水足迹(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变量,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变量,将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构建了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的蓝水足迹具有波动性,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发现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的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结合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优化提高效益、减少水污染。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 13 个磷矿资源开发的县域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运用 DEA 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对 2013- 2017 年湖北省磷矿资源的生态开发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探索磷矿资源绿色开发路径。结果表明:湖北省磷矿资源生态开发综合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从 Malmquist 指数分析来看,尽管因行业绿色技术进步,湖北省磷矿资源生态开发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态势,但企业技术创新的不足、规模效率不高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湖北省县域间磷矿资源生态开发效率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必须在把握区域资源分布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基础上,坚持分类管理和精准施策,增强磷矿资源循环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进一步提升磷矿资源生态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吉林省1997和200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以及绿色投入产出表构建,对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约束和支撑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矿产资源开采业是吉林省附加值率最高的行业部门,但开发投入水平过低,削弱了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2)吉林省矿业为运输指向的行业;矿业的产出带动能力、居民收入带动能力以及劳动力吸引能力不高;(3)吉林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潜力较大;油页岩、非金属矿产资源等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能够缓解能源瓶颈问题并带动社会经济发展;(4)吉林省考虑环境治理成本的产品价格变化幅度在0.26%-5.63%之间;受影响最大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等重污染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投入对各部门产品价格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2.
贵州矿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论述贵州矿业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和对资源环境有较大破坏与污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工业化与资源消费强度关系、环境库次涅茨曲线和对贵州矿业开发的经济环境承载力计算,得出目前贵州矿业对环境的影响形势堪忧的结论。结合贵州工业强省战略背景,提出了制定特殊税费政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延长矿业产业链,高效勘查开发,实施能矿一体化,加强绿色矿业建设等六个方面的矿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可变规模报酬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环境约束下各地级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和省内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4年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各因素对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山东省要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应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充分利用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各地市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龙如银  汪飞 《煤炭学报》2008,33(11):1319-1324
以50个矿业城市为样本,运用Malmquist-DEA模型测算了其1990-2004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变化来源,并对矿业城市的规模报酬状态及投入拥挤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矿业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轻微提高,平均增长率为3%,技术进步显著;不同类型、区域的矿业城市效率差异明显;达到合理规模收益的矿业城市很少,大部分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投入拥挤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