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2.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最重要的流出区域。东北地区粮食外运中,受原粮产后储藏条件、设施装备、运输方式、品质监测、储粮生态区域变化等因素限制,存在原粮损失偏高、颗粒破损、虫害发展、表面结露、局部发热、储藏品质和食味品质下降甚至霉变等质量问题,建议推进粮食分类分级、品质检测、绿色储粮工艺、运粮通道物流设施完善、提高“四散化”运输率和集装箱运输率、粮食物流信息服务、粮食食用及加工需求产销对接、粮食品质监测追溯等技术应用,加强保质流通标准体系建设,为我国粮食保质运输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推动粮食物流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粮食物流连接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是维护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力求在“十三五”时期通道、线路布局和物流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突破总体规模大,集约化程度偏低、产销区之间运距长,粮食供需匹配难度大、粮食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大瓶颈,从提升系统化水平、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着力解决粮食物流的布局优化、互联互通、设施完善等关键问题,应用新技术,采用新模式,补短板,降成本,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智慧高效、开放共享、绿色生态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为新时期我国粮食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受到环境中各类因素的影响,其品质会随着储存年限的增加而改变,因此无论在收购粮食还是在储存过程中,进行新陈鉴定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粮食行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方法用于粮食新陈度的鉴别。总结用于粮食新陈度鉴别的常见检测方法,并展望今后研究探索的方向,以便为粮食行业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加强粮食产后管理,对提升我国粮食消费品质、降低粮食数量损耗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运营目标、运营手段、运营主体、运营流程等标准,将我国粮食产后管理模式总结为收入风险最小化、土地产出最大化、品质优化提升和“三链协同”发展四种模式。通过对这四种模式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为各地粮食产后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助力当地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新时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粮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梳理了影响因素并设计了问卷,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市场与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贯穿于可持发展的全过程,政府在“培育阶段”和“成长阶段”作用明显,市场在“成熟阶段”作用更为突出。并相应给出如下建议:一是在“培育阶段”和“成长阶段”以政府为主导,规范品牌管理,划好产权界限;挖掘品质内涵,做好宣传推广。二是在“成熟阶段”以市场为主导,发挥企业经营和区域资源优势。三是所处任何阶段,发展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均需注重产品品质,夯实品牌基础;组建产业联盟,助力区域品牌;强化标准引领,规范品牌发展。  相似文献   

7.
推动粮食优质优价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性粮食的管理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政策性粮食出入库为时间周期,以政策性粮食质量和价格变化规律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政策性粮食出库拍卖价格的主要因素,将质量因素分解为粮食质量、粮食品质、粮食卫生、粮情等四类变量。同时,提出一种可以量化质量指标与价格的方法,构建了基于用途导向的政策性粮食质价分析框架和预测模型,以促进政策性粮食质量和价格形成紧密联系,并推动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的核心业务是仓储管理。从粮食仓储管理全流程出发,将仓储管理分为准备、入库、在存、出库4个主要环节和23个具体步骤,利用矩阵图法将发生在各环节的问题匹配人、机、料、法、环、测6个本质因素和15个细分因素,并通过帕累托图确定了我国粮食储备仓储管理业务流程中的6个关键控制点:准备环节仓房整理整洁度,准备环节人员技术能力,准备环节未深入调查粮食产地情况,在库环节仓储技术设备投入,在库环节部分工序缺少操作规程,入库环节扦样检验质量把关程度。针对关键控制点,提出了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储备安全和提升仓储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工艺参数优化和过程智能控制的研究是设计开发粮食干燥装备的重要内容,现有方法多采用模拟仿真、特性实验或现场实验等获取数据,与实际干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或实验过程费时费力,易受干扰。研究参考大型连续式粮食干燥生产设备工艺和结构,设计了一种连续式粮食干燥模拟实验系统,包括进粮设备、干燥机主体、排粮设备、余热回收、冷凝装置、热风设备和测控系统,可模拟粮食干燥作业过程,优化干燥工艺参数,在室内开展粮食干燥品质变化规律、能耗规律和生产效率等实验研究。该系统不仅可作为科研机构的实验研究系统,还可用于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0.
粮食库存数量动态监测技术已成为粮食仓储管理新的技术需求。在粮食库存数量静态监测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的难点问题,重点介绍了动态库存数量监测在三维测量装置开发、超大型粮堆多测站数据采集及融合技术、不规则粮堆高精度体积算法、复杂异型粮堆平均密度取值方法、集成管理软件平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粮食库存数量动态监测系统测量误差小于2%,满足使用要求,为粮食行业仓储业务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第四储粮生态区京津地区储粮虫螨的种类及发生情况,以制订害虫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分别于2016和2017年对北京、天津地区涉粮相关场所进行了储粮虫螨现场调查。北京地区共采集到3个目、12个科的19种储粮昆虫以及3种螨类,其中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ner)最为普遍;天津地区共采集到3个目、13个科的22种储粮昆虫以及4种螨类,其中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Linnaeus)、黑粉虫Tenebrio obscurus Fabricius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粮食库存数量大清查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水平,综合应用光电检测、集成电路、软件开发、数学建模等技术进行了便携式粮食库存数量检测设备的研发。在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设备研发的总体技术路线,重点阐述了高精度测量设备及集成控制程序、自适应粮堆体积测量方案及算法、粮堆平均密度算法、管理软件等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简要介绍了设备的应用情况。该设备为粮食库存数量检查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  相似文献   

13.
食物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当前,我国食物安全正处于矛盾多发、风险多发时期,食物安全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进,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人民群众对“舌尖上的安全”更显得担忧。食物安全涉及到大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因此,理清本次新冠疫情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具体影响,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此把握和提高现阶段我国食物安全,真正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分析国际大粮商的发展趋势及掌控模式,对于培育本土跨国粮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国际大粮商呈现“经营范围多元化、主体类型多样化、新粮商异军突起”等三大发展趋势;掌控模式也不断调整完善,既掌控前端粮源,又掌控后端食品;既掌控关键节点,又掌控产业链条;掌控既立足现在,又引领未来。我国本土粮商国际化道路总体尚处在初级阶段,应充分吸取国际大粮商的成功发展经验,提高自身掌控力,服务国内粮食保供稳市工作。  相似文献   

15.
自从国家粮食行业标准LS/T 3109—2017《中国好粮油小麦》发布实施以来,优质小麦又多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该标准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品种一致性”和“食品评分值”检测指标作为优质小麦的定等指标。按照《中国好粮油小麦》标准要求,分别对山东省2018年度81份和2019年度83份新收获小麦样品进行品质指标检验,通过对检验数据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内新收获小麦品种一致性达标率增长了近6倍,优质品率增长了近8倍。随着标准实施时间的延长,其在优质小麦种植方面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6.
以K均值(K-Means)空间聚类算法为基础,根据粮食应急储备目标,引进有关粮食应急储备的特征影响因素,以要素重心距离为检验标准,实现省级区域粮食应急储备的分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粮食应急储备策略。结果表明:在充分考虑灾害、人口、经济等特征因素的影响的基础上,基于K-Means空间聚类算法建立的省级粮食应急储备分区模型,可实现对省级区域内粮食应急储备区更为精细化的划分,达到一定程度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为我国省级区域的粮食应急储备分区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并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