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村寨文化内涵丰富,具备满足游客研学需求的独特价值,其研学旅游开发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研究发现,研学旅游概念认识不清、研学旅游开发主体混乱、研学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研学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不足是制约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理性认识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内涵,多方合作构建研学旅游开发主体力量,市场导向引领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开发,因地制宜打造民族村寨研学旅游主题,内外兼修优化民族村寨研学旅游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关键性群体,他们的感知和态度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以广西三江程阳桥景区为例,在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旅游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旅游支持条件等4方面的32个因子。通过实地调查,运用IPA方法,对程阳桥景区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提升其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居民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关键性群体,他们的感知和态度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以广西三江程阳桥景区为例,在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旅游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旅游支持条件等4方面的32个因子。通过实地调查,运用IPA方法,对程阳桥景区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提升其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村寨为应对竞争,需解决如何培育与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从优势来源的角度探讨了民族村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持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原住民进行从参与管理到共同治理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民族村寨旅游活动对当地居民感知态度的影响出发,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及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成果,选取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贵州西江苗寨为例,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归纳总结出西江苗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一般感知态度状况,为促进西江苗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对宝兴县嘎日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田野调查,在社区旅游视野下,分析总结了嘎日村旅游扶贫开发中的成败得失,并在此基础上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工作有序展开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聚落是我国传统聚落的一种特色形式,在现代化和旅游开发背景下,它逐渐被外界所认知和了解.以广西桂林龙脊古壮寨为例,对其聚落景观布局特征进行剖析,探讨其在现代旅游中的旅游价值,它不仅具备历史科考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一般性价值,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的统一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正>水动力型滑坡是指在冰川融雪、降雨、水位变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活动等水动力因素驱动下而发生的斜坡岩土体失稳灾害。中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严重、受灾人口最多的国家,滑坡不仅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还会对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提升滑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国家重大需求。西南地区尤其是滑坡灾害的高发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能力的关键,人居环境改造是提升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视角。因此,本文基于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关系,总结提练贵州省基于传统聚落景观的村落人居环境优化建设、基于原生态民族旅游村寨建设、基于旅游景点和自然遗产辐射带动村寨建设、基于户外探险旅游的山地村寨建设等自我发展导向模式。并从规章制度建设、规划、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方面提出实现自我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关分析的淮河流域暴雨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淮河流域暴雨灾害为研究对象,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两方面出发,选择降水量、径流量、河网、高程、坡度、人口、经济等评价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得到淮河流域暴雨灾害的危险图、易损图及综合风险图,利用洪涝淹没面积数据验证暴雨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暴雨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东部;2)淮河流域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中北部、安徽中部、山东南部及江苏东北部;3)淮河流域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东部;4)洪涝淹没区隶属中高风险等级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5.24%,与实际情况吻合,风险评估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方案设计将海口市永兴镇美孝村的保护视为保护改善遗址、展现火山文化源地形象、突出古村落的聚落形态、打造生态文化旅游项目的综合性工作,对基地现状进行分析,建成案例对比,得出一些启示,在本体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居民生活改善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古建筑保护与古村保护相结合等领域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尤为重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教育”已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灾害意识和防灾技术水平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于独特的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等条件,中国西部地区一直是水灾害频发的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传承和创新了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在应对高坝泄洪与防洪安全、高坝工程结构安全、山洪泥沙灾害与滑坡防治、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山区水灾害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有:1)开发细观实验与模拟技术,揭示了高坝水力学复杂水流现象的细观机理,建立了更加可靠的判别准则和计算方法,形成系统的细观水力学体系,并创新地提出了多级泄洪原理与技术;2)原创性地提出了地质力学模型破坏模拟与综合法试验新技术,揭示了高坝工程整体结构安全响应机制,建立了能够准确反映受复杂地质环境及超标洪水等因素影响下高坝-坝基-库水整体结构安全评价体系;3)揭示了山洪与泥沙共同作用下“小水大灾”机制,提出了特大山洪泥沙灾害“降阶防控”技术,将山洪泥沙灾害致灾不确定性降到可防控范围;4)引入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设备与技术实现了滑坡变形监测从“点、线、面”拓展到三维空间整体,提升了水动力型滑坡的灾害监测预警水平以及灾害应急响应能力;5)针对滑坡-堰塞坝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变异性大的问题,提出了滑坡-堰塞湖分类应急处置与综合治理技术;6)针对西南地区地理、生态与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需水配置和过鱼、梯级水库水温预测成套方法和低温水控制、高坝泄水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的预测与调控等一整套维护水生生物生境的关键技术,将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从工程局部及单一水环境领域,拓展到山区流域整体系统并形成多学科领域交叉的综合科学技术体系。最后,针对中国西部山区河流水灾害的特点以及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需求,提出了变化环境下的水灾害形成与演化、耦合致灾机理与临界判据、水灾害动力灾变机制与演化过程、突变河流的生境-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灾变河流的生态演变机制和新平衡态、水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基础大数据库与云平台、水灾害流域协同管理与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山区水灾害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技术问题,有助于促进下一步防灾减灾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涵和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中国土地生态管护的发展,探讨了其内涵,并就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通过国外相关研究总结,对比分析了环境管护、乡村管护、土地管护、生态管护、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管护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综合其理论框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相关经验,对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容、原则与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地生态管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式,涉及不同尺度上的各个生态系统,保育“土地社会生态”耦合系统弹性,注重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完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加强土地生态管护是推动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的有效方式,需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以及不同尺度上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宁夏西海固回族聚居区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物质资源不足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民族学、人文地理学等跨学科理论架构了西海固回族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模式的研究框架,并且从以下几方面对西海固回族聚落营建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回族传统聚落的变迁与当代发展;回族聚落对生态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回族传统聚落规划与建筑适宜技术的现代化集成与优化.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可知,必须挖掘与整理“民族性、地区性知识”,将其转化为科学的营建模式,为该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直接的参照模板,使民族传统聚落及其营建技术得以重生,才是解决该地区现阶段人居环境建设中矛盾与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而四川、甘肃、陕西、青海等又是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造成边坡滑坡等长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地震防灾不应仅仅是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救援救助,更重要的是针对此类地震多发地区的长期防灾减灾的防护与治理。为此,构建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政策机制及技术体系将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日本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经验对中国地震多发区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进行了系统化探讨,对构建适合此类地区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愿望的直线上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日渐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次不断增加,人类生存的优良空间不断缩小,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把我国的灾害类型划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六大类及41个小类,并根据灾害的类型,成因条件,分布区域,提出: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搞好调研,制定政策,依法制灾,教育奠基,培养人才,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聚居点是一个生态动态发展、低碳宜居、可持续的人类聚居模式,乡村生态聚居点系统是社会和谐经济循环生态平衡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的复合生态系统。以简阳市江源镇和睦村聚居点规划为例,说明对乡村生态聚居点的内涵与系统规划的经验,希望对乡村规划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透过对台湾地区921地震重建经验的梳理,以及大里市与太平市两类乡镇型防灾计划的探讨,指出乡镇型防灾计划具有在"镇"与"村"两种模式的差异性,以及两者在防灾计划制定的重点,同时提出制定乡镇型防灾计划需要具有物、人、时、地四个主要思路的观点,最后总结我国小城镇防灾计划与《城乡规划法》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城镇周边的村庄可以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村庄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各类型的村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能源交换的需求量随各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增大,装载运输“燃、汽、爆、化”的危化品车辆日益增加,由车辆导致的爆炸或火灾层出不穷,桥梁结构的运营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桥梁防灾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桥梁抗爆与抗火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以2020年发表的中英文论文为主,对国内外学者在爆炸冲击荷载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桥梁火灾试验与模拟技术、桥梁抗爆性能及劣化机理、火灾下桥梁损伤机理与安全评估、桥梁抗爆安全评估方法、过火后桥梁性能演化与灾变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扼要综述,通过系统分析表明:爆炸试验技术与结构高应变率下的力学特性研究、复杂火灾环境下桥梁结构断面温度传递与分布规律、多灾耦合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损伤演化、灾变机制和桥梁结构安全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欠缺。为保证桥梁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服役安全,爆炸、火灾等极端荷载条件下的结构特性和运维安全是当前构建桥梁运维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