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颖  刘晖 《风景园林》2019,26(11):80-84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锐  侯姝彧  曹越 《中国园林》2021,37(7):6-12
山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核心,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中国古代山水营建智慧是基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核心思想,在"人与天调"的实践观下形成的实践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的山水营建实践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核心,主要体现为"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地"和"时"分别对应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营建"是...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文化的演变,传统山水理法与现代人文需求发生了碰撞。如何传承中国山水理法去构建现代公园的山水格局是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文献和案例研究法,探讨传统山形水系理法和现代公园山水空间构建的传承演绎。通过成都东安湖公园山形水系的营建,实践了“因灌成湖、借水成山、山水成景”的传统山形水系构建理法,打造出一个兼具传统山水骨架和现代游赏功能的开放型城市公园,为中国传统山水理法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提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真山水"和"大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是"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水"或"袖珍山水",即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是山水自然和风物风情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阐述了对中华山水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概念、形态和中国山水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构成.尤其提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风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和"风景名且牛集称文化等"是中华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中目和国际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组织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的机构,来为人类作出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山水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城乡建设》2012,(1):12-16
初冬花城,绿意盎然。2011年11月26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暨风景园林与山水城市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群贤毕至,灼见纷呈,共绘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城市的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6.
王越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1):96-100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古城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成为研究的热点。为研究古代城邑景观体系的营建智慧,本文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古青州为例,通过地方志的整理、舆图改绘及ArcGIS软件辅助研究的方法,从古青州城历史沿革研究入手,将景观体系构成要素分为自然山水、人工体系及意象空间3类,并从度地、营城、理水、塑景、成境5个方面分别探讨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营建理法,得出多因影响下的城池择址,山—水—城一体的城池营建,以防洪和满足城邑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水系梳理,以园林、风景名胜为依托的景观塑造以及以"八景"为核心的意境营造5个方面营建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构成与特征,以期为中国其他古城历史文脉及地域特征的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之羿  覃远  陈期钰  万敏 《风景园林》2023,30(7):133-140
【目的】综述山水营建智慧的研究发展,在城市八景中发掘山水营建智慧的潜在价值。【方法】运用古籍考释法、归纳法、人文风景制图法梳理出汉江沿线(湖北段)的13个清代府州县的114处城市八景景目。【结果】围绕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营建智慧的表征,阐述了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形势”的诗意表述,通过“以人为胜”赋予同质化平原之山水以特色。阐明其“时空周正”的组织、利用局地山水的营造规律,以及“内聚外控”“水缘串景”“山缘串景”“山水呈景”“散点式”的局地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城市八景是顺应整体流域山水格局营造智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城市八景是对汉江流域整体山水格局的高度呼应,也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结论】城市八景文化具有出乎史的特质,其乐山乐水的思想促生城市八景保护,并因存史纳文而成为城市山水特色保护之“大道”。  相似文献   

8.
新疆传统风景园林以特殊生态环境基底、鲜明地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形成相对完整的风景园林类型体系。文章在论述背景、概念及其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归纳新疆风景园林类型及其特征概况研究,建筑工程营建、林陵墓园、乡村与风景营建的相关性研究,影响新疆传统风景园林的多元文化融合及演进的研究这三个方面,总结新疆传统风景园林的研究成果。在分析新疆传统风景园林相关研究现状后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新疆风景园林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陆磊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3,39(9):31-39
时景(Shi Jing)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营境的重要组成因子,概括了时序变化与时空交融的风景园林美学特征。通过文献阅读与总结,梳理“时景”来源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得出:1)“时景”(ShiJing)和“风景”(FengJing)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致性,时景的分类往往受到“天景”“四时之景”等因时划分方式的影响;2)国内基于风景园林时间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时山水诗画、时间意象及园林时空一体化三方面,而西方国家近几年才开始关注时间景观,但与中国传统的时景观念存在明显的区别,泛东亚其他国家对时景的关注则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了从溯源角度探讨时景景观化过程与时景风景营建体系构建,基于时景角度进行审美指标构建及时景应用模式探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孙天智  陈欣  王晓俊 《中国园林》2022,(S2):116-121
近年来,科学技术对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支撑作用日渐增大,然而学界对科技的认知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自古饱含人文精神追求和艺术造诣的中国园林与“自然科学化”的现代风景园林学专业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结构性差异。许多从业者强调科技对景观的生态及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却忽略了其在思想层面引起的消极反应,而后者比前者更需要被人注意和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不同门类艺术的从业者与风景园林师对数字信息科技的思辨,揭示风景园林界存在有别于其他艺术的技艺关系“两极化”争论,且这一争论与生态景观营建课题关系密切。其次,基于学科发展形成的3种“视差”视角,立足本土学术语境,剖析争论形成的内在逻辑,以及争论对生态认知、景观实践、学科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23,39(1):6-13
围绕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使命,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生态文明“生态化”“集和化”“体系化”的三大趋势意义,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命题。以史为鉴,阐述中国风景园林始终以人类为本、以自然为根、以生态为脉、向着“集和化”迈进,主导了中国人居环境数千年的哲学、价值观和实践,成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主力和先锋。与古为新,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划时代发展:自主的现代性转变及开拓创新、自主的知识理论实践体系构建、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以及为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等。前瞻超越,面对学科的未来使命,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顺应三大趋势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学科知识组成特性、学科的核心体系,构建了感知行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风景园林史作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赓续本相、以启未来的重要价值,而在专业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的学科背景下,其教学体系有待不断优化。通过调研,分析归纳当前课程教学中大纲框架“揣小失大”、案例解析“情理两分”、授课方式“重讲轻践”等现实问题。基于协同论视角提出三系交织优化知识结构、情理相融深化认知模式、关联实践形成历史思维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突破传统视角,关注整体环境,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通过递进式实践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培养学生的风景园林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从风景园林专业中最具中国园林特征的“假山叠石 营造技艺”传承与发扬的视角出发,梳理分析行业的教育研 究、规划设计、施工营造、行业管理、职业培训现状,评述技 艺特点、传承难点、促进要点,以期待引起行业界的重视,推 动中国园林这一古老营造技艺的有序传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围绕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构建,倡导风景园林学学 科体系化思想,寻找学科发展规律,构建反映学科发展目标、 路径和领域的体系化框架。从学科体系哲学、目标价值、认 知思维、知识领域综合交叉,以及地方性与全球化等方面展 开,提出将“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中 国3!发展观哲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基础框架,论述了“主客合 一”“集和化”发展的学科体系目标价值追求;探讨了风景、 园林、景观三基石“三位一体”“耦合互赢”的积极关系及其 在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由风景园林学学科体 系为主导的风景园林与多学科领域和专业知识交叉综合的观 点,指出了可能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结构;提出了借助体系 实现学科地方性与全球化沟通交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风景园林法制是从学科属性出发,探讨与风景园林 实践行为和现象相关的法律制度目标、原理、机制、体系等 议题的一种学理界定,是中国法制建设实践与理论的“横切 片”。法律制度在引导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规制规划、设计、 建设行为方面具有基础性地位。提出风景园林法制的立法综合 性、环境部门法两大学理特征,解析中国风景园林法制进程及 存在的典型问题,从目标和制度层面提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 风景园林法制方向,提出制度意识与制度分析在风景园林教学 中的重要性,从法理学、法哲学、法律体系、具体法律制度层 面提出风景园林法制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易学是中国哲学之源,与风景园林统一于象数范畴。象主要体现在易学的卦象爻象、风景园林的要素空间和地理的气形布局等方面;数主要体现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数理逻辑方面。易学体用兼具,“体”指易学的理论经典,“用”指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用”结合,首先表现为景点题名的易学典故,其次表现为象天法地和呼象喝形的要素形态,再次表现为四正四隅的八卦布局,从次表现为利害吉凶的评价标准,最后表现为易学的审美方法。由此可见,风景园林以易学为原理进行设计,可以顺应自然的象数本质,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结“亭”组景的旷奥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唐亭"袭古增妙""结亭组景"的先锋实践,总结其模式,再认识柳宗元旷奥思想中"游之适"的内涵、要素、目标与价值追求,从"形适"与"意适"2个层面,提炼概括出时空节奏体验的"环-中"旷奥原型——"凌阻峭"与"抵丘垤"的2类空间感受。研究发现:秉承"游所之往""风景求中"的价值取向,借助空间形态与序列组织调节游-息节奏、实现意境塑造,正是风景旷奥思想的"初心"。在与后来的造园组景、直至今天的绿水青山美之间,旷奥追求虽有间断但初心未变,对此"亭"功不可没。"亭"作为园林组景基本要素逐渐转化为中国园林典型的文化意象符号,作为实现风景旷奥初心的"结亭组景",逐渐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建筑的主题母语,开启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序列的新天地。进一步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与湖北2019园博园灵犀园为例分析探讨了旷奥理论结"亭"组景结合现代条件的运用思路与方法,以期不忘初心,与古为新,弘扬优秀的中华风景园林。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境、业、城、制"五元素的理想及其哲学观为线索,分析了公园城市理想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其作为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根据缘由。以淄博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实践验证,依据城市现有条件反馈调整,提出构建包含5项评价基准、15项评价标准、45项评价指标的公园城市评价体系。从城市现状研判、公园城市规划目标量化对标到规划方案编制依据,再到公园城市建设实施的责任传导落实,贯穿于创建公园城市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发挥了引领、推动、管控公园城市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戎静  刘原平 《城市建筑》2014,(24):122-122
园林建筑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文化艺术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