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园绿地与城市人口、建设用地发展失调,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将"公园绿地、城市人口、建设用地"纳入统一框架,采用基尼系数和离差系数方法,从全国、四大地区及不同规模城市尺度,分析三者在1996—2016年发展失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公园绿地与城市人口发展失调缓解,两者增长关联性逐步增加;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协调发展趋势加强,"以地推绿"现象明显;应加强"以人为主,用地为辅"的公园绿地增长模式。2)全国"人–绿–地"失调程度不断缓解,协调发展范围不断扩大;根据三者失调发展状况,可将中国城市分为持续发展、人口集中、土地集中、发展严峻、发展平稳和发展波动六大类型。研究可揭示公园绿地与城市人口、建设用地发展动态关系,为优化人地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空间公平性是其布局的基本出发点。该文以社区公园为对象,针对现有布局方法无法支撑空间公平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建设用地极度紧张和公园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的现实,以及用地形态、城市规模和居民对公园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借助GI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社区公园的适建用地整理、初步布点、公园服务区划分与布点比选、社区公园规模匹配与用地落实等步骤,实现社区公园与其服务人口在空间分布及规模上的匹配,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20,(2)
在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发展愈加注重品质的提升,而公园绿地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其布局的公平性与便捷性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了使公园绿地在有限的存量用地内最大效用地发挥其服务价值,提升用地布局的合理性,文章结合位置分配模型,以公园绿地覆盖居民最多和居民总出行成本最小分别作为公平性与便捷性目标,通过建立公园绿地与居民点之间的动态匹配,合理确定公园绿地的数量、位置及服务范围,再将服务人口与公园绿地面积进行校核,以保证人均指标反映实际服务水平,并以西安纺织城地区为例,选取社区公园和游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以期为现阶段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面向规划管理需求的城乡绿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绿地分类研究是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行绿地分类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对现行绿地分类标准进行反思以及对当前绿地规划建设焦点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的绿地分类:一方面修正现行公园绿地分类,城市建成区内构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两级公园体系,突出游憩康乐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细分"其他绿地",加强对市域非建设用地在类型上的管理与功能上的引导,突出生态保护、景观游憩、空间结构控制等核心功能,为完善现行绿地分类标准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中心城区现状人口37.67万人,中一时或区规划面积19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面积4153平方公里,现有各类绿地567。3公顷,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7%,其中公园绿地149.8公顷。  相似文献   

6.
基于服务能力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实现合理的城市公园布局,充分发挥公园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公园服务能力,建立公园绿地分类,以缓冲区分析为技术手段,提出"建设用地见园比"和"社区见园比"2项指标,用以评价公园绿地布局的合理性。以广州为例,得到建设用地见园比为49.7%,社区见园比为51.9%。相关性分析表明这2项指标与传统指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且2项指标反映了传统评价指标不能描述的绿地分布情况,是对现有指标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最后对"缓冲区"评价生成的服务域进行了实地测算,以检验新指标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王琛 《华中建筑》2020,(5):93-96
针对山地小城市绿地总量低且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基于社会公平理念研究绿地系统空间分布及规划方法尤为必要。在解读社会公平包含"使用公平性"和"空间集约性"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即建立绿地服务水平评价、基于GIS的绿地与居住空间耦合布局和制定绿地人均控制指标。现状服务水平评价显示绿地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空间失配",可借助GIS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建立人口分布与绿地配置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适宜的绿地"设施点",通过建立三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总量及人均指标实现量化测算,并成为控制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存量优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公园设施设置导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增速趋缓,城市人口暴增,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公园绿地建设面临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转型,但《公园设计规范》及各级各类规范标准的限制致使公园绿地各类设施严重不足,功能设置过于单一,综合效益发挥不甚充分。通过对当前上海城市公园建设现状的反思,结合对《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先进经验的总结,对上海城市公园内设施设置进行导向性研究,完善《公园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绿地为购物娱乐设施消费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免费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武汉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内低收入者基于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性和空间匹配程度及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公园绿地可达性与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园绿地规划布局选址时没有把低收入人口的出行便捷程度考虑在内;(3)基于公交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出空间匹配的格局,而中心城区低收入人口集聚的街道基于步行方式公园可达性较差,需要在这些区域增加规划公园绿地及其之间的绿色廊道来实现区域公平。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防灾公园绿地建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鲁木齐市是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公园绿地分布不均,未来的地震灾害也将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愈加严重,目前乌鲁木齐市缺乏防灾公园等避灾场所的规划建设。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当前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存在问题的,提出在现有绿地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防灾公园绿地体系,并对乌鲁木齐现有公园绿地进行分析,归类为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及临时防灾绿地,提出相关的防灾建设内容,建议平灾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园绿地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园是城市中最优质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研判人地影响下公园的配置特征,可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公园-用地-人口”统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建制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建设用地和人口两大视角,从总量、格局、个体3个层次,探究1981—2016年全国与不同用地、人口结构城市公园配置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公园配置由“提升密度”到“提升规模”,整体呈“以地推动、与人脱节”的规律,其中公园率具有较好发展趋势,人均公园面积高速增长但不可持续;2)各结构城市差异化配置明显,高人均用地水平、低密度、小城市普遍趋于“高密度、小规模”配置公园;低人均用地水平、高密度、特大城市人均公园面积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基于人地双标准对公园配置进行了多维度、长时期、大范围的考察与分析,以期为系统完善公园配置“因地因人”导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公园绿地资源供需失调、绿地配置不公平的情况日益突出。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从“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维度构建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空间匹配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框架,并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以社区为研究尺度,探究弱势群体的绿地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从供需耦合协调视角能够更为精准地对城市公园绿地配置的公平性进行测度,并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2)龙华区中部的公园绿地供给滞后,大部分区域处于供需失调状态;3)群体间绿地资源分配差异明显,老年群体和儿童群体的绿地供给滞后情况在南部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精细化评价的参考,有助于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及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究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关系及其演变 特征,是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POI及土地利用 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双变量Ripley''s K函数等方法,以 南京为例揭示了2012、2016、2020年公园绿地、各城市功 能空间的时空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 地、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古城聚集并向主城外围扩散趋 势;2)主城区范围内,分别以公园绿地视角观察功能空间、 以功能空间视角观察公园绿地,均呈现逐年减弱的聚集趋势, 且距离阈值、变化趋势双向趋同;3)古城区范围内,城市功 能空间在公园绿地周边聚集,除商业、居住空间聚集强度先增 加后降低外,其余均持续增强,而公园绿地在各城市功能空间 周边呈现逐年减弱的离散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为二者高效协同和高品质人居环境营造 提供科学支撑和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视角下广州市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格  肖扬  吴蓉  刘晔 《风景园林》2020,27(1):90-96
基于中国市场经济转型与住宅市场急剧分化的背景,城市绿色空间的社会公平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选取广州作为案例城市,从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空间结构这3个维度划分目标人群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公园可达性的空间格局,采用空间集聚分析评估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利用独立样本检验评判人口特征与公园可达性的相关性,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揭示城市公园的空间不均衡和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收入群体在公园可达性方面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处于劣势地位,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低端从业者仍然是公园资源统筹调配过程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8.
杨博  殷明  郑思俊 《园林》2021,(2):19-24
高密度城市更新背景下,人工型城市困难立地(Artificial Challenging Urban Sites,ACUS)在公园绿地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上海市中心城(外环线以内)公园绿地(G类)遥感解译数据,对其中由人工型城市困难立地改建的公园绿地的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人工型城...  相似文献   

19.
从契合城乡建设发展新理念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园 林绿化评价的部分指标进行更新和验证。蓝绿空间占比、蓝绿 融合度、蓝绿用地连通度3个指标,不局限于绿地范畴,从生 态系统服务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深入分析不同 类型绿地乔、灌木所占比例,能够促进城市绿地提质增效。为 提升城市公园体系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 求,分别评价公园体系的服务半径。上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新 指标由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的建设实践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绿地规划,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即时实施。基于规划用地视角,在对《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创新点的解读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深入解析市域绿地系统的三大主导功能及子系统(生态保育子系统、风景游憩子系统和安全防护子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以及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三大主导功能及子系统(游憩型绿地子系统、防护型绿地子系统和景观型绿地子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最后基于休闲游憩的迫切需求提出公园体系规划的分类、分级配置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