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在这段特殊时期里,人们更加珍惜户外锻炼机会,更重视自身的心智健康。后疫情城市主义应当提出更前沿的策略使得建成环境更有韧性,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带来丰富的环境感知,促进健康行为。在城市居民生活越来越依赖建成环境的情况下,如何使未来的建成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提供高品质、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成为当前建筑和空间规划设计的新挑战和新契机。作者通过对新技术和健康环境设计交叉前沿研究的系统性综述,总结了未来建成环境的健康设计三个可能的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4.
5.
6.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
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
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
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
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
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
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
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
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
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
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
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
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
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
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
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老年人日常出行需求为切入点,针对老年人日常出行的身体、活动和情感需求,选取路径通畅性、设计适宜性和环境安全性3个空间要素,基于街景图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量化评价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的适老性并得出结论,基于结论,聚焦人本尺度的邻里目的地特征,对邻里目的地建成环境适老化提升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涌现,使得基于大、小数据相结合的精准建成环境审计正逐渐成为可能。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针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品质、场所活力、城市可意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创新性地建构了以人为本的系统性技术框架,从访客画像、行为活动及空间感知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域的建成环境审计:基于位置服务(LBS)、公交刷卡、兴趣点(POI)及美团数据,开展访客特征与功能需求研判;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空间句法分析,了解人群如何使用场所空间;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与可穿戴传感器,对人体生理信息进行动态监控,最终从功能要素、空间形态要素、人本尺度景观要素3个方面提出新城更新的设计介入策略。这一技术框架有望为建成环境品质的精准提升与设计导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超重肥胖作为慢性病之源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主动改善这一健康问题成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以南京为案例研究地,借助问卷调查方法,试图探究建成环境和个体特征对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分析结果表明:①非健康/健康食品店比率、地铁站点密度、公园密度、绿地率等建成环境要素对超重肥胖具有显著正向或负向影响;②素食为主、饮食口味偏淡、少饮酒的生活习惯,能够减少超重肥胖风险;③男性和年龄较大者是超重肥胖的风险人群。并进一步指出,需注重从空间干预的角度营造有助于减少超重肥胖健康风险的人居环境;同时公众宣传应当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关注风险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同时重视超重肥胖长期潜伏的特点,加强对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腾讯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对微博数据中的居民情绪进行了识别,得到了不
同微博发送点位的情绪值,对不同类型情绪的
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回归方法分
析了社区的平均微博情绪指数与社区绿地率、
职住比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居
民的情绪整体偏向积极,积极情绪主要分布在
景点和休闲相关设施的周边;当社区内科教文
化、公司企业、医疗设施类POI密度增加到一定
阈值后,居民情绪呈下降趋势;当社区绿地率在
39.3%附近时,社区平均情绪指数情况较低,而
职住关系指数与微博情绪指数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环境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对于长时间逗留在居住环境里的老年人而言意义尤其重大。针对衰老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规划设计应关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个体活动机能的支持与补偿,发掘环境要素在促进健康行为、发挥康复作用等方面的潜力。由于建成环境和人群健康分属于两个影响因素众多的开放系统,现阶段,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相关探索在认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环境压力模型和积极生活生态模型作为理论基础,以循证策略作为研究方法,以中介效应作为分析手段开展研究工作,旨在为健康视野下老年宜居环境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2.
当前居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总结建成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建成环
境对心理健康的疗愈作用,制定恢复性空间
优化策略及规划设计导则,成为城市规划领
域的前沿课题,对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具
有重大意义。本文先对国内外核心合集数据
库中的文献进行研究趋势分析,再选取其中
50篇文献对建成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数
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空间优化策略等进行评
述,确定了建成环境对心理健康存在影响。
总结发现:第一,对宏观尺度城市结构分析
较全面,有进行空间形态和视觉指标研究的
趋势;第二,心理健康影响因子存在地域和个体差异;第三,建成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通过中介因子间接影响;
第四,客观科学的技术和分析方法逐渐引入研究过程;第五,已有构建多尺度空间优化策略的
研究倾向。通过文献梳理,指明当前研究借鉴和不足,为未来基于疗愈视角的空间优化设计提
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民众体力活动下
降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提升体力活动是
规划设计干预市民健康的重要切入点,对于
两者关系和研究方法的梳理有助于从研究和
实践层面加强规划设计对公共健康的积极影
响。本文首先阐述了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研
究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从规划设计角度分别
对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健康三者的关系、
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测量、建成环境影响
体力活动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
行系统讨论,提出了健康导向的建成环境与
体力活动研究路径,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及其对规划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Built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Cognitive Sciences: From Aesthetic Judgment to Intelligent Management
Zheng CHEN 《景观设计学(英文)》2021,9(5):8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Sciences and other related fields supports the rethinking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experience. Compared with the explicit logical reasoning, aesthetic judgment is an implicit way for the brain to process information based on personal instincts or experiences. As a rapi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the environment, the experiencing of beauty facilitates individuals’ cognition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their prompt making of beneficial behaviors for survival. Compared with human’s instinctive love to the nature (or biophilia), our attitude and preference towards natural landscapes is more complicated. Seemingly complex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can be simplified and measured promoting corresponding research and designs. Meanwhile,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rovides insights for technologies inclu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elps people obtain external information through different input channels. In this issue, LA Frontiers attempts to encourage researchers to explor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an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t environment that can actively respond to people’s needs.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内主要城市的城市建成环
境设计导则为研究对象,筛选出63篇设计导
则,利用NVivo 11软件进行文本主题分析总
结城市建成环境要素框架,继而利用WELL
健康社区标准作为评估参考进行文本评估
分析,探讨导则中的环境要素和对应策略是
否对公共健康具有支持作用。研究表明,国
内城市建成环境设计导则主要关注两个类别
的八大环境要素:软质要素(植物、水体、
地形),硬质要素(道路、铺装场地、建筑
及园林构筑、公共艺术和景观小品、城市
家具),其中包含37个子项、241个对应指
标。八个要素均能作为支持公共健康的载
体,可以通过营造利于健康的物理环境、促
进居民体力活动和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个角度来改善场所的环境要素以促进公共
健康。 相似文献
16.
Nnedinma Umeokafor Abimbola Olukemi Windap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18,14(3):198-217
There is evidence that scholars in some countries, including Nigeria, primarily employ the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research, and that in some cases this approach is used inappropriately. This leaves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should be tackled from a qualitative standpoint either unaddressed or incorrectly address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why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QA) has failed to gain similar recognition in Nigeri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by extension, the disposition of researchers towards its use. The impact of the disposition of researchers toward QA was also explored. Researchers in the various built environment (BE) disciplines in Nigeria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a preference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while QAs are used if convenient. Furthermore,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academics and their poor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litative paradigm explain their disposition toward the adoption of the QA in research.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academic followers instead of leaders are being produced, and that research is done for ad hominem promotion. In adv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QA in BE research in Nigeria, this study also draws the attention of stakeholders in the academia to the implications of a preference by researchers for quantitativ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欧美视野下的建造史的内涵,回顾了1982年英国建造史协会成立的缘起,并追溯了萨默森爵士借1985年《建造史》创刊提出的建造世界的历史景观。文章从帕克斯顿和水晶宫的案例引出,介绍了英国建造史的研究范畴、当下成果和方法。文章最后讨论了建造史研究国际化的趋势和意义,兼及对中国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与建成环境规划是城市
综合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
段,其社会经济条件与主要规划理念、政策
保障之间的匹配度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持续影
响。在中国城市面临空间增长型向内涵提升
型转变发展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审视发达
国家大城市交通与建成环境综合规划在不
同阶段的范式变化(包括主要背景、发展理
念、规划要点、实施效果等),对比中国大城
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为中国大城市交通
与建成环境的提质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文
通过梳理中美两国部分大城市交通与建成
环境规划的发展脉络,总结不同阶段的范式
发展特征,结合当前中国大城市空间发展趋
向,为中国大城市交通与建成环境的综合发
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健康街道及步行友好型街道建
设的人本视角下,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逐渐成
为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绿视率作为街道可步
行性的评价要素之一,可以对步行者的心理产生
影响,同时,步行愉悦度可以用于描述步行者的
心理。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生活型、商业型、交通
型三类街道共9个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街道
步行空间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街道步行空间的平均
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呈显著正相关,当绿视率
达到0.142 5后,步行愉悦度为正,反之为负;街
道步行空间的绿视率标准差与步行愉悦度无显
著相关关系。最后以提升步行愉悦度为导向,针
对街道共性问题和不同类型街道的个性问题提
出街道步行空间绿化的具体建议,同时提出三
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街道步行空间绿
视率,提升步行愉悦度。研究为提升街道步行
空间绿视率及步行愉悦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策
略参考,对城市街道的人性化建设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无障碍出行环境是社会文明的标尺,
随着社会老龄化,无障碍设施使用需求不断增
长,城市出行面临新的挑战,街道环境无障碍
建设有待提升。本文立足城市街道空间,从视
障人群类型与需求分析出发,以基于视障人群
需求的无障碍设施为研究对象,归纳出街道环
境中无障碍设施的三种类型,包括触觉补偿设
施、残余视觉补偿设施、听觉补偿设施。结合
美、英、日三国建设经验,通过对比三国街道环
境视觉无障碍设施建设理念及做法差异,提出
包容性设计理念引导下的设施建设更具动态性
与有效性。基于此,借助包容性设计的原则与流程,提出营造街道视觉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包容性设计框架。最后结合我国城市街道建设现状提
出若干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