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整装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中,强注强采导致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即水驱油流动的主流线。在特高含水期,主流线方向上水洗程度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因此在开发后期只有打破原来的固定优势流场,使得注入水向弱势区流动,才能有效驱动原油,提高地层原油采收率。通过大尺度物理模型实验,改变特高含水后期注水流场方向,分析剩余油分布情况及原油驱替效率。确定在同一井组,相同井距,相同采液速度条件下,九点井网是特高含水后期井网调整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陆相断陷湖盆油藏流场宏观参数变化规律及动态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阳 《石油学报》2005,26(2):65-68
以胜利油田河流三角洲储层为例,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以及岩心分析、测井储层评价、物理模拟和油藏数模等多种方法,研究了陆相断陷湖盆高渗透储层和中、低渗透储层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流场宏观参数变化规律,建立了特高含水期宏观参数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和预测模型,探讨了油藏流场宏观参数的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开发流体对储层渗透率的改造作用最大,对孔隙度的影响较小,油藏开发流体的动力地质作用是导致储层宏观参数变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水驱油藏的开发效果受到储层物性条件、开发政策等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为准确地确定油藏可开发潜力大小和挖潜方向。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提出水驱油藏开发潜力的流场分析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流程,主要包括:通过静态流场评价来分析油藏生产条件,通过动态流场评价来分析油藏开采效果,通过优势剩余油丰度评价来分析油藏开发潜力。利用建立的方法,对实际油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来综合研究油藏开发条件和开采效率,并结合油藏优势剩余油丰度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明确油藏剩余油的主控因素和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4.
流场重构是实现剩余油有效挖潜的重要技术措施,南海东部各油藏开发方式、油藏类型、驱动类型各异,需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制定相适应的流场重构模式。针对边底水天然能量开发油藏中主控因素井间干扰、隔夹层、井网井距和注水开发稠油油藏中主控因素地层压力、生产压差、井网井距,形成靶区油藏2类6种流场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常用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多是对整个油藏开发历史的评价,难以及时反映当前时刻井网及注采压力系统与油藏状态的匹配程度。因此,针对水驱油藏地下流场演化本质,通过逻辑分析法筛选出含油饱和度与渗流速度作为流场评价参数,依据统计学理论,建立了由相对适配系数、流饱差、绝对适配系数和均衡系数等4个指标构成的流场适配性评价模型。以典型注采单元和实际区块为例,进行流场适配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均衡系数与实际日产油量之间呈正相关性,流场适配性评价模型可有效预警开发系统与油藏状态配置失衡的发生,并直观反映区域内的不合理位置,指导注采调整,量化评价各类调整措施的有效性,为水驱油藏下步开发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基于特高含水期油田产油量、产液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两种确定特高含水水驱油田开发动态指标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的方法:一是依据特高含水水驱油田开发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油藏工程、油田开发等理论,确定不同油藏特高含水水驱油田的开发指标及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分析;二是依据油气动态系统预测的功能模拟性,从开发指标及影响因素的生产历史...  相似文献   

7.
目前常用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多根据油藏基本生产数据构建,评价过程较为繁琐,无法直接表征地下流场的驱替变化特征。因此,针对水驱油藏地下流场分布特征,通过提取流线空间位置坐标及流线上油水相流动速率、饱和度分布的属性数据,构建表征水驱油能力的流场潜力系数,进而提出了基于瞬时流场潜力系数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以孤岛油田西区北Ng3-4单元为例,进行油藏流场调整后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流场潜力系数与实际累积产油量之间呈正相关,与借助于油藏工程或数值模拟计算的评价方法相比,新建立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仅采用瞬时流场潜力系数来直接表征地下流场水驱油潜力,摆脱了评价指标计算的时间依赖性,实现了水驱油藏长期开发效果的快速、定量评价,在大规模水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窜流的影响,注入驱替剂的无效循环问题突出,极大降低了开发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对油藏中流体流动和分布状态进行描述,直观展现油藏流场分布,准确描述大孔道的位置和发育状况,对油气田开发调整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油藏工程理论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油藏流场的定量化描述方法,实现了对...  相似文献   

9.
中原油田经过30多年高速水驱开发,已进入总体递减阶段,但油藏高温、高地层水矿化度特点限制了化学驱的应用.为改善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开发效果,中原油田在濮城油田沙一下水驱废弃油藏开辟了先导试验区.以CO2驱提高水驱废弃油藏采收率为目的,研究形成的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微差异刻画技术、CO2驱驱油机理认识、注采参数优化方法,以及配套防腐、防窜工艺技术,已应用于2个试验井组,采出程度提高了6.5%.预计濮城沙一下整体实施后,原油采收率提高9.9%,年增产原油超过2×104t,为探索水驱废弃油藏及特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长期注水开发的油藏流场会发生不均匀变化,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造成开发评价及方案调整困难。开展流场理论研究,提出以面通量作为表征累计冲刷强度的参数,利用逻辑分析法从众多影响因素中筛选出流场的评价指标,确立了流场强度与可动油饱和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了完善的油藏流场评价体系。在涠洲A油田应用,明确了区块流场分布及主要挖潜区域,达到了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部分水驱油藏都进入了特高含水阶段,对于特高含水油藏来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会发生上翘的现象,这也导致推导出的水驱特征曲线在油田特高含水期产生上翘,使得运用常规水驱特征曲线对实际油田生产进行预测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基于实际油田的数据资料,通过对不同油田区块多条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上翘后的部分进行拟合分析,给出了新的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表达式;同时,根据新的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表达式推导出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油田的生产。结果表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能够很好地预测常规水驱特征曲线产生上翘后的油田生产动态,对特高含水阶段的预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低速非达西流临界雷诺数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束缚水饱和度下油驱油和残余油饱和度下水驱水的实验基础上,运用前人的低渗透油藏低速非达西判定方法,得到了束缚水饱和度下油驱和残余油饱和度下水驱低速非达西的临界雷诺数。研究表明,束缚水饱和度下油驱和残余油饱和度下水驱低速非达西的临界雷诺数不同,也就是说,驱替与被驱替介质不同,产生低速非达西的临界雷诺数不一样。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通过实例给出了应用临界雷诺数计算出现低速非达西的临界渗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胜坨油田沙二段1砂层组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处在沉积旋回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非均质性弱,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非均质性最弱,水淹较均匀,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非均质性较强,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分布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非均质性强,极容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行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叠系储层微裂缝发育,注水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容易造成注入水沿微裂缝发育方向快速推进,而使油井水淹,采油三厂大部分三叠系油藏已经进入中高含水期,受储层微裂缝、高渗带、初期压裂规模较大、超前注水等综合因素影响,水淹井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迅速水淹,产能损失严重。针对这一生产矛盾,近年来采油三厂在充分调研各种堵剂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采油三厂低孔、低渗、微裂缝发育的油藏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遵循"注的进、堵的住、安全性强"的原则,先后研发、引进智能弱凝胶、微纳米堵水凝胶、裂缝封堵剂等堵水材料进行油井堵水现场试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后期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层间采出程度差异大是多层合采油藏在高含水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层间采出程度状况对开发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吸水剖面资料是反映层间吸水状况差异的重要信息,分层吸水量的差异主要受各小层的储层物性和剩余油饱和度的差异影响。利用吸水剖面资料,以水电相似原理和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层合采油藏各小层平均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并将计算结果与油藏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的相对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水驱开发油藏采收率预测精度,研究了油藏岩石润湿性与相对渗透率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两相渗流的影响。采用室内润湿性实验测定方法,对水驱开发油藏润湿指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表征,导出了适合润湿性变化型油藏的两相渗流方程,建立了变润湿性水驱开发油田的采收率预测方法。润湿实验结果表明:所测岩心的润湿指数的对数与取心油层的含水饱和度呈近似线性关系。相对渗透率实验所测的代表低含水期到高含水期岩心的油水两相等渗点对应的含水饱和度由41%增加到53%,亲水程度增强。一维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含水率达到98%时,油润湿和强水润湿性油藏的预测采收率分别为52.7%和73.3%。研究揭示的水驱油藏岩石润湿性变化规律和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为更加准确地预测水驱油采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步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找出高剩余油层段是保持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中子寿命测井技术作为一种动态储层测井参数评价手段.在计算剩余油饱和度参数、寻找产水段和高剩余油富集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以L油田为例.采用中子寿命测井对储层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岩心、生产等资料.列举了相关地质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受储层非均质性及长期注水开发的影响,特高含水油田高耗水层带发育,注水低效无效循环,不利于提高采收率且大大增加运行成本。为了准确识别出高耗水层带分布状况,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表征油藏不同位置的驱替倍数,先根据驱替倍数与采出程度、驱替倍数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对驱替倍数进行分级评价,将驱替倍数大于50倍的区域界定为高耗水区,再根据数值模拟评判结果形成高耗水层带识别方法。该方法在双河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高耗水层带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平湖油气田P11层是一高压低渗储层,试油及常规测井都不能很好地确定该层的产油产水比例,对该油藏的产出流体及生产预测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利用储层流体浮力与毛细管压力平衡的原理求解储层初始含水饱和度。在求解过程中,利用J函数及储层孔、渗资料对毛细管压力参数进行了处理。通过与毛细管压力计算的束缚水饱和度比较,得到储层可动水饱和度,进而定性判断储层是否产水。利用相渗曲线及储层初始含水饱和度,可以计算储层的初始含水率。根据P11层毛细管压力实际资料,利用该方法计算出了储层可动水饱和度及含水率,与实际生产含水率相符,表明计算方法正确。此方法有助于提高低渗储层开发动态指标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提出冲刷倍数和注水倍数的概念,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高含水油田水驱状况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胜利油田孤东七区高含水油田韵律性、冲刷倍数、注水倍数对水驱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反韵律油层由于渗透率分布有利于注入水向下流动,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好于正韵律油层;油层冲刷倍数越大,剩余油分布越小,水驱开发效果越好;注水倍数在油田开发初期对采出程度影响很大,但在高含水期通过提高注水倍数来增加采出程度的效果不明显。针对试验区已进入高含水期的现状,结合水驱状况因素分析,提出了区块剩余油挖潜措施,经数值模拟表明能有效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