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该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研究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该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品质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该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研究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该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快速检测奶粉乳清粉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erten8620近红外奶粉分析仪检测奶粉的近红外光谱特性,建立了奶粉近红外检测的校准模型。结果表明,近红外检测技术无需称重和化学试剂,可在1min以内快速检测奶粉和乳清粉的蛋白、脂肪、水分等指标,其准确性和精度可以达到在国际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根据近红外技术可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样品的光谱图,开发了新检测项目的校准曲线。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技术在茶叶快速无损检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茶根  赵红霞  边文亮 《食品科学》2007,28(10):638-641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过程及特点,探讨了几种常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阐述了国内外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上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检测上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综述近红外技术在稻米品质的常规指标,如直链淀粉、蛋白质、脂肪酸、胶稠度中的研究与应用,总结不同样品形态和建模方法建立的近红外模型的检测精度,指出近红外技术在快速检测稻米品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茶叶品质保真技术的必要性入手,讨论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现有指纹认证技术的局限性。在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茶叶品质保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从研究茶叶品质保真技术的必要性入手,讨论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现有指纹认证技术的局限性.在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茶叶品质保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快速监测马铃薯煎炸油的品质,选择棕榈油、菜籽油和大豆油为研究对象,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3种煎炸油的定性判别模型,以及酸价、过氧化值与极性组分3个关键质量控制指标的定量模型。基于马氏距离法的定性模型对检测集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根据距离阈值判断的正确率达到100%。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定量模型对样品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理化指标定量模型基本符合实际应用要求。棕榈油、菜籽油、大豆油煎炸油品质定量模型验证集的结果验证了定量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法能够实现对马铃薯煎炸油品质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近红外建立荞麦营养成分快速检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一种快速、高效测定荞麦营养成分含量的方法,从内蒙古等地收集荞麦样品66份,采集样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图,并参照国标法测定样品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利用样品近红外光谱指纹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荞麦各营养成分的快速检测模型。结果,在10 000~4 000 cm-1波数范围内,分别对近红外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处理、一阶导数处理+标准正态变换及去趋势算法、无预处理、二阶导数+标准正态变换及去趋势算法,结合化学测定值建立的营养成分快速检测模型的校正和预测效果最佳;所建立的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快速检测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81.601 0%、94.086 2%、80.942 3%、99.897 5%、99.857 6%,外部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81.60%、94.09%、80.94%、99.97%、99.86%,且验证结果预测值及化学值差异不显著。建立的模型可以满足荞麦营养成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联合研发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比色皿、液体探头取样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的含量,借助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白酒中甲醇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与实验室VECTOR33型近红外光谱仪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校正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819、0.838、0.886,校正标准差分别为:16.13、15.78、14.60mg/L,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14、0.820、0.844,预测标准差分别为:19.99、19.25、20.44 mg/L,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94%、8.32%、9.34%。结论研发的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仪与实验室仪器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用来检测白酒基酒中甲醇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梅占红茶、梅占白茶的品质差异,以梅占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白茶,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与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梅占红茶香气呈甜花香,滋味甜醇;梅占白茶香气呈清花香,滋味醇爽.梅占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白茶;梅占白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红茶(P<0.05).共鉴定出的56种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从浙江省引进四川茶区的茶树良种中茶108、中茶302和中茶102的绿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以四川茶区主栽品种福选9号为对照,研究3 个引进品种春梢(1 芽1 叶) 所制绿茶的主要成分含量、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 3 个引进品种所制绿茶内含物质较丰富, 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1.96±1.65)%~(43.94±0.93)%;咖啡碱含量范围在(3.92±0.06)%~(4.47±0.12)%。氨基酸含量为(4.78±0.16)%~(5.71±0.30)%,均显著高于福选9号;茶多酚含量为(19.89±0.68)%~(23.95±1.73)%,儿茶素含量为(8.38±0.08)%~(13.25±0.18)%,均显著低于福选9号;酚氨比值范围在3.48~5.01,也低于福选9号,因此,3 个供试品种具有适制绿茶,且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物质基础。在中茶108、中茶302茶样中,检出香气成分37 种,中茶102中检出香气成分38 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中茶108、中茶302所制的绿茶品质明显优于福选9号,中茶102则与福选9号品质相近。  相似文献   

13.
四川引进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茶区主栽并主产红茶的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从浙江引进四川茶区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中茶302、浙农117的红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结果表明:中茶302、浙农117的春、夏梢鲜叶的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37.19%~42.19%、茶多酚含量为20.27%~29.50%、儿茶素总量为132.95~157.76 mg/g,均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酚氨比(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为4.25~9.81,也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具有红茶适制性;所制红茶内含物丰富,其特征成分茶多酚含量为11.81%~19.61%、儿茶素总量为18.69~39.13 mg/g;茶汤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较高,分别为0.63%~0.74%、8.66%~9.90%,且茶红素/茶黄素范围为12.97~14.03,因此其具有滋味浓强、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2 个引进品种红茶均检出醇、醛、酮、酯、烯、烷烃类及未知化合物等7 类50 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相对含量分别为64.06%、67.23%,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等香气主体成分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感官评价结果显示,2 个引进品种所制红茶品质较优异且相当,均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所制红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和主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广东客家地区代表性茶类-仙湖茶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客家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差异显著,且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与炒青绿茶品质审评得分的相关关系较大,是造成炒青绿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客家炒青绿茶样品中共鉴定出44种香气物质,包括醛类(37.96%)、醇类(28.47%)、烃类(15.92%)、酮类(10.38%)、酯类(5.10%)和其他(2.17%),香气化合物中壬醛、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较高,且RVOA>1,均呈现花香、栗香,推测是客家炒青绿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5.
巧克力作为一种休闲食品,以其细腻的口感和独特的口味而广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几年来关于巧克力掺假的报道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其中,以廉价淀粉掺假巧克力的手段最为常见。本文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巧克力中掺假红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建立校正模型,并对比了光谱区间、光谱预处理方式以及主因子数对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PLS建模,光谱采用一阶导数处理(7pts),光谱区间选择在7000~4200 cm-1,主因子数为8时,模型预测效果最佳。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1.7%,实际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RP2=0.9426。该模型对不同掺假比例样品的加样回收率为94.2%~105.6%,日内RSD为4.7%~8.9%,日间RSD为5.1%~11.3%。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巧克力中掺假淀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求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深州蜜桃”果实内部品质的方法,该研究中采用SACMI近红外分析仪以漫反射方式对采收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 Content,SSC)、硬度、pH进行了无损检测,并与传统参考方法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剔除异常值后,SSC无损检测预测值与传统参考方法实测值的两组数据相关性(R2=0.79,p<0.01,SEP=0.47)优于硬度(R2=0.47,p<0.01,SEP=2.01)及pH(R2=0.40,p<0.01,SEP=0.14);SSC模型(RPD=2.15,RMSEP=0.79%,RSD=6.2%)预测性能较高,可满足于快速检测,pH模型(RPD=1.29,RMSEP=0.16,RSD=3.1%)、硬度模型(RPD=1.37,RMSEP=2.37 kg/cm2,RSD=39.4%)预测性能较低。研究表明: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检测“深州蜜桃”果实SSC是可行的,可为果实内部品质的评价提供了实时、快速、无损的检测方法,进而为其智能分级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可实现无损检测的快速分析技术,在国外已经成功地应用到诸多行业中,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中阐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酒类、乳粉类、肉类、食用植物油、调味品及其它日常食品门类质量检测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控制及成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展望了其在中国食品市场的研究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四川黑茶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黑茶大生产工艺中的茶样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四川黑茶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及内含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茶样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可溶性糖、粗纤维、原果胶的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均减少,其中原果胶含量降幅较大,为66.50%;水浸出物、咖啡碱、茶黄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茶褐素含量增幅较大,为194.29%;感官审评结果可知,四川黑茶成品样的感官品质次于蒸压样,表明四川黑茶仍需一定时间的后发酵过程来完成其品质的最终转化;从渥堆不同层次来看,堆表的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堆中的粗纤维、原果胶、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渥堆过程随着翻堆的进行,堆表、堆中、堆底的茶坯重新调换位置,进行渥堆,最终使渥堆均匀,实现了四川黑茶品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藏茶品质,通过实验室模拟渥堆,比较了7种嫩度鲜叶所制藏茶的感官品质、化学成分和香气组分。结果表明,随嫩度降低,藏茶氟、铅含量均呈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感官评分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一芽三叶藏茶最高为89.55分,同时具有较高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糖、茶褐素含量和较低的咖啡碱含量,分别为41.02%、6.71%、2.15%、10.48%和3.06%。不同嫩度藏茶均检测出45种相同的香气成分,包括醇类16种,酮类8种,醛类6种,酯类5种,酸类4种,吡咯类3种,其它类3种,且均以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和检出香气组分数量最多,但嫩度对藏茶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和组成比例影响明显。研究表明,鲜叶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藏茶加工,适度成熟的一芽三叶具有形成良好藏茶品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欣欣  李跑  余梅  蒋立文  刘霞  单杨 《食品科学》2022,43(1):260-268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中国是柑橘生产和销售大国.现阶段我国柑橘产业存在各环节分离、加工技术粗糙、采后品质分级落后等问题,导致我国柑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对柑橘产品进行检测与分级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的柑橘品质检测手段如肉眼识别法、图像识别法、化学滴定法等存在费时费力、精度不高等缺陷,且化学滴定法等对样品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