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息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通过截获电磁辐射信号可重建信息设备中正在处理的有用信息,这给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本文从信息设备电磁辐射的可检测距离来估计信息设备电磁信息泄漏风险,结合理论和实验分析,从辐射泄漏源、电磁环境信道以及接收设备三个方面,分析了信息设备电磁辐射泄漏可检测距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信息设备电磁辐射信息泄漏的可检测距离估计方法。并以传真机为实例,利用本文所提方法估计了使用现场环境下传真机的电磁辐射可检测距离。本方法充分考虑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特征和环境的差异,适用于不同信息设备、不同使用现场环境下,对可检测距离的合理估计,从而避免对信息设备的过防护和欠防护。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台电子设备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磁辐射,计算机设备也不例外。计算机设备.包括主机、终端机、打印机等所有设备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电磁辐射造成信息泄漏。如主机中各种数字电路电流的电磁泄漏:显示器视频信号的电磁泄漏;键盘开关引起的电磁泄漏;打印机的低频泄漏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计算机显示设备泄漏电磁信号为研究对象,对于人工提取特征识别电磁泄漏信号存在的主观性强、特征冗余的问题,区别于传统基于经验的人工特征提取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使用处理图像的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电磁信息泄漏特征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电磁泄漏信号的时频谱信息作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然后利用模型的自学习能力提取深层特征,实现对不同分辨率来源电磁泄漏信号的识别,识别准确率达到98%,单信号检测时间仅需40 ms,验证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电磁泄漏信号识别的有效性,为电磁泄漏预警与防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电磁泄漏视频信号还原复现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集成电路密码芯片工作时的电磁信息泄漏,设计具有防护能力的加密芯片.在研究CM06集成电路电磁辐射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电磁辐射产生数据相关性的机理.以电偶极子为模型,简化了电磁计算的方法,对基本的CMOS电路工作过程进行分析.采用TSMC 0.18工艺设计CMOS反相器,并对该反向器进行电磁辐射仿真.建立评估模型并对金属层电磁辐射的信息泄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电路工作时NMOS金属层、PMOS金属层和输出线的金属层产生的电磁辐射均会导致信息泄漏,长度相等时,输出线金属层的电磁信息泄漏更强.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服现有电磁辐射检测仪测量精度低的难题,基于改进的自适应滤波算法,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电磁辐射检测仪.根据电磁辐射信号的特点,对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改进;利用改进的滤波器对放大后的电磁信号进行自适应滤波处理,有效滤除电磁信号中的电磁噪声干扰,提高电磁辐射测量的精度;最后经过运算处理,通过液晶显示器显示信号强度.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检测仪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很多人以为就是防治病毒。其实。计算机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危及信息安全除了计算机病毒、黑客、越权存取、有害信息传播外,还有监视和监听、网上使用窥探器截取信息和窃密等等。监视和监听就是利用计算机工作时间向周围辐射的电磁波进行窃密。其方法是用有足够灵敏度的接收设备,截取计算机的电磁辐射波,解译后使信息复原。l计算机系统电磁泄密的途径 从理论上说,计算机系统所有的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电磁泄露。如计算机主机中各种数字电路脉冲信号产生的电磁泄露,显示器视频信号产…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显示器(visualdisplayunit-VDU)的电磁发射会导致视频信息泄漏,该文提出一种用于侦收VDU信息泄漏的模拟-数字综合系统,理论分析了VDU电磁发射的接收和视频信号的重建,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和信号重建实例,说明该系统可有效应用于对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攻击。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系统工作时所发射的电磁波,有可能造成信息泄漏,会严重威胁到信息安全.本文首先以电磁学和天线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电磁信息泄漏的机理,然后针对电磁信息泄露的过程提出了以“防辐射泄漏”、“防电磁截获”、“防电磁复现”的三层防护模型.最后从硬件防护以及软件防护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计算机电磁信息泄露三层防护模型的具体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密码芯片运行时电磁辐射造成的涉密信息泄漏情况,研究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电路直接电磁辐射的原理,构建了FPGA密码芯片的近场电磁辐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探讨了近场电磁辐射测量点的选取,采用电磁扫描的方法解决了电磁探头在FPGA表面电磁信号采集的定位问题。此外,在阐释了差分电磁分析(DEMA)攻击原理的同时,完成了高级加密标准(AES)的FPGA电路设计,针对FPGA密码系统的DEMA攻击实验表明,通过电磁扫描找到最佳测量点,在42 000个样本的条件下能成功破解AES密码电路的128 bit密钥。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系统会产生电磁泄漏,泄漏的电磁信号会还原为有用的信息,造成泄密.文中论述了电磁泄漏的两种途径,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站电磁泄漏的参数,最后提出了防护电磁泄漏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军用通信设备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电磁泄漏,泄漏的电磁信号会被敌方情报系统还原为有用的信息,造成泄密,这对国防信息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本文采用TEMPEST技术从元器件、滤波电路、线路和印制板入手,消除产生强电磁波的根源,设计并实现防电磁泄漏的串口通讯卡。为了实现CPCI接口与串口的直接通信,以FPGA为主控器件,实现CPCI接口模块和串口模块的控制及通信,并将异步FIFO用于跨时钟域数据的缓冲。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设计方法完成FPGA逻辑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板卡不但实现了基本的RS232协议,实现了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停止位的可选,而且满足军用电磁辐射要求,有效地防止了电磁泄漏,保障了信息和通信安全,已成功应用于航空测试系统中。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磁辐射检测系统.该系统能感应、检测笔记本电脑、电磁炉等常用电子电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并显示其能量密度和场强值.当测量值超过国家标准值时,系统会发出报警声音.电磁辐射信号由系统感应天线接收,经检波、滤波和放大电路处理送模数转换芯片转换.转换后的值由单片机读入,经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得出电磁辐射相关参数值.系统具有功耗少、成本低、测量便捷等特点.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可快速显示电磁辐射相关参数,对电磁环境评估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造成计算机信息泄露的情况有很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受电磁辐射的影响,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电磁辐射的屏蔽功能,是解决电磁辐射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全球化的发展,硬件木马已成为集成电路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目前能较好权衡检测成本与检测能力的侧信道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其中,电磁辐射分析方法是研究热点之一.重点分析并验证电磁辐射分析方法对硬件木马的检测能力,并探究限制其检测性能的原因.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上进行验证实验,实验结...  相似文献   

15.
邱琳 《软件》2012,33(9):98-101
计算机作为便捷、高效的信息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有效防止计算机信息泄密,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止计算机信息泄密,应成为计算机使用者具备的重要知识技能之一.普通计算机使用者如果在文件(文档)处理、上网、文件(文档)存储等环节着意留心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并采取适当操作技巧,将能有效防止计算机信息泄密,降低信息安全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炜  张国全  方坤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9):2943-2945,2965
针对计算机附近的各种金属导体可能引起计算机电磁信息泄漏这一安全隐患,从线缆耦合泄漏角度对计算机系统的电磁信息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对线缆耦合机理及耦合信号的接收还原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耦合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关系表达式。通过对RS232串口与VGA接口的线缆耦合截获实验,证实了从计算机连线附近的金属导体上可以截获还原有用信息,最后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危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密码设备的侧信息泄漏检测是侧信道分析中的重要技术环节,旨在客观地评估密码设备的物理安全性。不同类型的侧信息在密码设备运行过程中同时存在,仅仅从单源侧信息的视角进行信息泄漏检测难以全面反映密码设备的真实泄漏威胁情况。因此,发展基于多源侧信息的融合信息泄漏检测方法,建立综合利用多源侧信息的泄漏检测方法体系,以期实现对密码设备物理安全性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估,是一种现实技术需求。本文基于如何融合利用多个信道的侧信息提出了3种多源融合信息泄漏检测方案:多源简单融合信息泄漏检测、多源时频融合信息泄漏检测以及基于多元T检验的多源信息泄漏检测。其中,多源简单融合信息泄漏检测在时域上组合利用多个信道的侧信息;多源时频融合信息泄漏检测综合利用了多个信道侧信息的时域信息及频域信息;基于多元T检验的多源信息泄漏检测基于多元假设检验方案构造。对比单源的信息泄漏检测方案,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源融合信息泄漏检测方案可以降低检测出泄漏所需的侧信息数量,提高泄漏检测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