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象与本质     
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有势不可挡之势,北京的城市景观也不例外。这种发展必然有一个本质上的特征。我们的作品将把一些看起来不可调和的矛盾概念进行深入比较,例如发展速度与城镇规划,事物本质与客观现实,这种现象的对比影响着我们的设计理念,并成为我们设计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成为一个城市林立的国度。在城市这个人口与建筑都甚为密集的领地里, 城市的扩展似乎处于无穷的冲动之中: 微型城市欲摆脱默默无闻的小字辈的境况, 中型城市不停地向大城市规模靠泊,而大中城市又有哪个不渴望跻身于现代国际城市的行列?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岛这座国际化都市对艺术生活的追求愈发渴望,青岛大剧院项目应时而生.大剧院建筑总体形象及景观规划设计将为这座城市的迷人风姿增添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建筑形象建筑是城市形象的第一体现者。我们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急剧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全国城镇到处变成了大工地。北京也是如此。可以预料,在20、30年内北京将基本建成。我们这一代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对北京乃至中国建筑形象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没有我们这代人的福份,换言之,我们这代人将决定北京乃至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形象,开建了那么多大小建筑,一旦中国城市建得差不多了,城市定型了。再回顾这一代的成果,遗憾、失误、捶胸顿足地后悔,一切都晚了。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建筑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5.
我们正处于一个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品牌”这一代表商品形象的新名词已越来越为有远见卓识的商品经营者们所重视。而从广义上讲,城市文化发展之终授目标,也正是创造该城市自己的“品牌”。城市的品稗当然包含面根广,如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资源及文化等,而作为城市重要“硬件”的城市建筑,却能从根大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的品牌。作为城市建筑,其风格特点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外在形象,所以城市建筑文化的创造,也即是城市外在形象的创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253-253
UED:您的很多代表项目都属于文化建筑,您是否对这种类型的建筑情有独钟?您又是如何看待建筑与培育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的? 朱雄毅: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建筑都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无论是对城市文化的培育,还是对城市居民精神层面的陶冶,文化建筑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文化这个题目包含着孕育的含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城市文化塑造出一个城市,城市文化又再一次熏陶我们,而城市居民则在塑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在线建筑杂志Dezeen盘点了2018年十大最美建筑。这十大项目中包含城市功能建筑、商业建筑、非盈利项目等,均由具有影响力的设计事务所设计,这些建筑也将是所在城市未来亮眼的新地标。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大都会建筑设计事务所(OMA)OMA设计的位于多哈的卡塔尔国家图书馆即将完成,预计今年开放。4500m~2的空间被分为三个翼楼,每个楼房都有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其中包括一个国家图书馆,为全球提供  相似文献   

8.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制宜主义”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含有“多义性”的人造环境。建筑除了反映高科技的时代精神,还要彰显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历史连续性。“新制宜主义”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认为城市是逐渐形成的,新设计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要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能破坏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建筑与城市都是为人创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是为表现一定的“场所精神”服务的,而“场所精神”离不开特色,其特色要借助于建筑形象及其环境所蕴含的情调、神韵、气氛、节奏、尺度、风格等显现出来。新制宜主义运用的设计思路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句话,并强调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9.
ID+C能给我们能释什么是“城市组”吗? 潘:(笑)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公司开办之初,我们接到的任务绝大多数是室内设计,可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做“室内装饰”,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先进行剖析、理解。进而根据功能需求列建筑空间的不足做调整,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接着再进行适当的装饰,因为我们定位自己为“室内建筑师”而非单纯的“室内设计师”。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理解。一个建筑存存于城市当中,总会存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影响甚至改变城市,严格来说,设计建筑的同时也设计了城市。我们在做一个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甚至支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城市空间又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思路与走向,比如功能的定位、平面的安排、形式的塑造等,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把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也意识到设计师对城市所应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徐风自述     
正1979年考入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当时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师生对即将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是对知识与认识世界的渴望却非常强烈。于是,一本建筑书,一张建筑照片都会引起大家争相传阅。一个设计作业怎么做都要讨论许久,这是资料缺乏时代的应对方法,同想起来这些设计作业原创成分很高。最让人感激的是当时专业课的老师,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创造条件来认识建筑,讲座,参观,复印的材料和细致的辅导。信息不多,但印象深刻,很多设计理念从现在看都是非常正确的。尊重传统,注重环境与功能,特别是对建筑技术的强调,至令还记忆犹新。大三那年(1982年)贝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付予建筑的概念将是可持续发展,即有生命的建筑,有生命的建筑在形态表现上应是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而建筑的动态美是与这个动态发展的世界相协调的一种最和谐的美,研究建筑的动态美对于我们更好的设计有生命的建筑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外观日益混乱的今天,我们应更注重建筑动态美设计,这样无论是对于建筑本身还是对于城市建设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一个跨界、包容、整合的设计实践理论。回想我们经历的各种建筑主义运动和建筑思潮,大多都是关于建筑、环境、城市的认知,而很少是系统的指导设计实践的理论。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方法,仍然沿用一个世纪前“布扎艺术”学院派的方式,通过学习案例、模仿样式、观察效仿、然后结合一些理性的分析做出结合具体案例的“创作”,或者形成极为个性难以描述的“神秘”设计方法,我们只能笼统地归纳其为“直觉”。  相似文献   

13.
李慧  杨立新 《建筑与环境》2007,1(6):138-140
现今,在城市中高密度的建筑森林中,人们的居住标准提高了,但生活的品质却降低了。因此,在满足各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人们追求的是回归自然,渴望的是与社区、城市及自然的和谐。中国的传统居住空间形态——院落,正式我们现在的住宅设计中、家庭生活中所缺少的。本文将通过成功的实例和方案对空中院落住宅的设计和发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1.城市设计定义 关于城市设计的定义众说纷纭,仅笔者所见,国内就有20~50种之多。在此,我们不妨把主要的代表性观点再罗列一下,以便从比较中得到一个对“城市设计“的综合印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大布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5.
未来的城市将是怎样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将如何影响并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要求?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政府领导人、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以及每一位市民都必须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据1990年的统计,全世界有35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0万,预计到2000年,将有55座这样的特大城市,而其中44座都在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城市中生活、工作,消耗掉全球75%的能源.这些特大城市都主要集中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这些人口十分密集的城市将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部分。每一座城市中的建筑都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本土设计的原汁原味最能体现出当时、当地的文化,社会人文的气氛,也就是这样的建筑才是我们自己的建筑。然而,早在改革初期“洋建筑”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了。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将每一个建筑都做成标志性建筑,如果那样也就没有标志了。城市既要有精彩的标志性建筑,也要有大量的、成片的、呈现出统一和谐风貌的背景建筑。而居住区就是这类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城市特有的风貌和肌理相吻合。本文在此观点论述的基础上,分析笔者所主持、参与设计的工程实例,提出了住区设计的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建筑策划要求我们考虑众多的因素:只有将参与各方的价值体系都予以考虑,只有将建筑全程的投入都做好分析预测,只有将建筑周边的环境都充分了解。只有将城市的文脉思想充分融入,才能使建筑和谐的融入城市而不至破坏城市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设计者试图建造一个与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990年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互为补充和对比的建筑,成为象征性的关系,每个部分都加强另一个部分的重要性。设计者选择了一种透明的材质,与Mackintosh建筑的石材形成对比——光的轨迹可以在城市中传达学院中正在进行的活动,并且寄托对艺术前瞻性的生活展望。项目在室内和室外上独特的设计概念使其成为21世纪艺术学院模型的先驱者。工作同时包括:将室内外化--使得功能的需求和心理渴望在外显露出来;同时将室外内化--连接城市校区,以  相似文献   

20.
1987年我大学毕业经过一番辗转来到南宁。作为一个建筑系学生,四年大学后我最渴望的,大概还是希望能很快地有一个施展的舞台,可以独立地做建筑,希望自己做的设计能被业主采纳,然后建造起来。因为建筑与城市之间密切的关系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