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类氧乙烯共聚物锂盐络合物的离子导电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并表征了以金属氧联醇盐为催化剂合成的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无规共聚物及以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偶联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及双羟基聚苯乙烯为原料合成的多嵌段共聚折。用小角X射线衍射及DSC分析研究了两类共聚物及其与LiClO4络合物的结晶度,还测定了两类络合物的电电度,结果表明,在室温均呈现较高的导电率。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甲酰胺、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单甲醚350对聚苯醚磺酸锂进行增塑。研究了磺化度和增塑剂对增塑体系的离子导电性的影响。聚苯醚磺酸锂/甲酰胺体系的电导率最高,其最佳室温电导率可达3.65×10-4S/cm,且其阳离子迁移数为0.97。  相似文献   

3.
聚苯醚磺酸锂/共聚醚复合物的离子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3种不同磺化度的聚苯醚磺酸锂(SPPOLi)与P(MEO16-AM)/SPPOLi复合物。研究了复合物的离子导电性与磺化度,组成比及增塑剂含量的关系。含40%(mass)增塑剂的复合物具有单离子导电特征,锂离子迁移数高达0.97,室温电导率达2×10-5S/cm。  相似文献   

4.
5.
一、前言固体电解质是特定离子在固体中移动的导电体,利用这一特征目前正在气体分离,水电解,食盐电解,离子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电池,燃料电池等进行多方面用途的开发。尤其是高分子的固体电解质由于重量轻,成型性好已有Nafion(DW pont),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工艺和单体半连续滴加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用FT-IR、DSC、GPC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微乳聚合物的分子结构。FT-IR和DSC测试结果显示出三种单体都参与了共聚反应,无均聚物存在,合成的丙烯酸酯微乳共聚物的丁。值约为18.30℃,明显高于理论值(7.3℃)。GPC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进一步说明丙烯酸酯微乳聚合物具有很高的分子量(约10^6数量级),微乳胶膜有较高的硬度和优良的抗冲击性,同时又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的合成及粒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工艺和单体半连续滴加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微胶乳。考察了乳化剂、电解质、丙烯酸单体和氨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稳定性和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大乳化剂总量或提高SDS/NP-40配比,得到的微胶乳粒径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粘度增大;添加少量电解质,可以有效地降低微胶乳的粘度;适量丙烯酸单体参加共聚有利于提高体系的稳定性,降低乳胶粒径.但过多会影响胶膜的耐水性;氨化反应不但没有降低粒径,反而有所增加;微胶乳的平均粒径控制在40nm~60nm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PVC/NBR/PMS多相聚合物膜的制备与离子导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含有丁腈橡胶 ( NBR)的甲基丙烯酸齐聚氧化乙烯酯 ( MEO12 )与甲基丙烯酸己基磺酸锂 ( SHMAL i)反相共聚胶乳 ,将反相共聚胶乳与聚氯乙烯 ( PVC)溶液共混浇铸成具有多相结构的聚合物膜。这种多相聚合物膜中含有高分子锂盐 ,用增塑剂增塑或吸收无机锂盐有机溶液则成为聚合物单离子导体或双离子导体 ,其室温电导率分别大于 3.0× 1 0 - 4S.cm- 1和 2 .0 6× 1 0 - 3S.cm- 1。膜中增塑的 PVC连续相起到力学支撑体作用 ,因此增塑的多相聚合物离子导体具有大于 9.8× 1 0 5Pa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SPA/PVA/LiClO4凝胶电解质和固体导电膜。结果表明,LiClO4和SP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9%和3.5%的水凝胶电导率可达8.30×10-3S/cm;SPA、PVA、LiClO4的浓度分别为3.75g/100mL、3.75g/100mL和0.9g/100mL的水凝胶电解质电导率可达8.42×10-3S/cm,经过流延法制备的固体薄膜表面电导率为3.00×10-10S/cm,体积电导率9.8×10-8S/cm,证明固体膜具有固体电解质性能。固体膜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VA中的-OH基与SPA中的-COO-有氢键作用,使树脂对Li+,Na+的作用减弱,加速了Li+,Na+在弱交联网络中的络合-解离过程,提高了离子的迁移速率,从而实现了离子导电。  相似文献   

10.
采用柠檬酸盐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低温相α-LiZnPO4和以LiZnPO4为基质烯磷酸盐(LnPO4)掺杂的(LiZnPO4)1-x-(LnPO4)X(Ln^3 =Nd^3 ,X=0.1,0.2,0.3,0.4,0.6)的超细粉体并对它们进行DTA、TG和XRD的表征,讲座了室温下不同比列,不同稀土磷酸盐的掺参对基质LiZnPO4离子导电率的影响,式结果表明,LiZnPO4-LnPO4体系是由α-LiZnPO4和LnPO4两相组成,由于α-LiZnPO烧结体相对密度(d=58)极小,室温下样品几乎不显示导电性,而适量的非导电相LnPO4的掺人有助于提高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增大体系的晶界电导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间歇及半连续乳液聚合方式,合成得到了甲基丙烯酸甲酸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二氨基乙酯三元共聚物胶乳,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类型,复合配比及用量,聚合温度,聚合方式和官团单体含量对共聚物乳液耐电解质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苯胺为单体在等离子体条件下进行聚合,测量所合成的有机膜经100keV、5×1015cm ̄(-2)Ar ̄+注入后电阻率的变化,并用FTIR、XPS和核分析方法对离子注入引起的结构和成分改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环境下,聚合膜内仍含有大量环结构。由于Ar ̄+的注入,聚合膜表面损伤而碳化,使注入层内的体电阻率降低1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塑料锂离子电池用聚合物电解质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导电聚合物作为电解质的塑料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迄今锂电池发展最新水平,研制性能优良的聚合物电解质是生产该种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因此对聚合物电解质的表征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电导率,扩散系数,迁移数和电化学窗口是表征聚合物电解质的重要指标,文中介绍了塑料锂离子电池用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表征方法,给出了交流阻抗,浓差极化,断电流,线性伏安扫描等实验方法,并对其作为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溶液浇铸法合成了聚环氧乙烷-Li 盐复合物 LiClO_4·(PEO)_n 和 LiCF_3SO_3·(PEO)_n。用交流阻抗法、线性极化技术和电位扫描伏安法研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以热重分析法(TGA)和热变形性能(TMA)测定热化学稳定性和耐热力学性能。对于 LiClO_4·(PEO)_n 体系(n=9—23),σ_(45∶C)>10~(-5)S/cm;σ_(65∶C)>10~(-4)S/cm;LiCF_3SO_4·(PEO)_n 体系(n=9—27),σ_(65∶C)>10~(-5)S/cm,σ_(100∶C)>10~(-4)S/cm.分解电压 E_d>4.5V,热分解温度 T_d>250℃。这类材料可以作为80—120℃工作的全固态高能 Li 蓄电池的固体电解质材料。  相似文献   

15.
PEMA/PEA自交联乳胶IPN阻尼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种子乳液聚合和双丙酮丙烯酰胺与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合成了PEM A/PEA乳胶IPN。DM S结果表明,组成比对L IPN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组成比为35/65的L IPN具有较优异的阻尼性能;界面自交联能改善组分相容性,但使材料的阻尼性能有所下降。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硬组分和交联剂的含量,拉伸强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剂热法,在密闭容器内,以丙酮-水为分散介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 A)和苯乙烯(S t)共聚,制得了粒径约为31nm的均分散无皂纳米胶乳粒子。探讨了丙酮、引发剂用量、单体比和温度对粒子粒径、均分散性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丙酮的增加和MM A比例的升高,粒径减小,均分散性下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引发剂浓度的增大,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均分散性先下降后升高。  相似文献   

17.
核-壳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微相复合高分子乳液.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此乳胶粒子的形态特征,表征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薄膜的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子具有预期的核-壳型结构,成膜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 ℃,其拉伸强度和耐水性比常规乳液聚合物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自由体积理论在离子注入聚对苯膜导电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注入掺杂技术 ,研究了聚对苯 (PPP)薄膜的离子束效应。当 2 0~ 70 ke V的 Ar+和 N+注入后 ,聚对苯薄膜的电导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剂量为 1× 10 1 7ions/cm2时 ,电阻率下降 7个数量级。FT- IR光谱图显示了 Ar+注入使聚对苯分子链部分 C- C和 C- H的 σ键断裂 ,从而改善了它的导电性能。通过超高阻测试仪研究了聚对苯薄膜表面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从高分子自由体积理论的角度对离子注入聚对苯薄膜离子注入导电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