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推动我国制冷系统 CFC 替代与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推广 CFC 替代工质与替代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制冷学会的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举办“制冷系统 CFC 替代与节能技术”短训班。CFC 类(氟氯烃类)物质将在2000年前停止生产使用,所有涉及到 CFC 类物质生产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蒙特利尔议定书已于1987年6月获得通过。为了顺应全球环保趋势,各国正逐步减少或停止生产能导致破坏大气臭氧层的CFC(氟氯碳化物)等化学物质。目前以美国、欧盟及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均将从1996年起禁止使用CFC等化学物质。欧盟还发布指令,要求从1995年1月1日起停止生产该化学品。 杜邦公司发言人指出,该公司荷兰厂从1968年起开始制造氟氯碳化物,供应市场使  相似文献   

3.
王金坤  徐春菲 《制冷》1994,(4):19-24
前言 1918年在美国诞生第一台电冰箱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但就制冷技术和箱体发泡技术而言,只是在制冷剂氟里昂CFC—12和发泡剂氟里昂CFC—11的问世和应用之后才日臻完善,可以说,没有CFC—12和CPC一11就没有现代电冰箱。可是,在1974年科学家发现氟氯烃类物质CFCs和HCFCs对位于大气同温层的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且于1984年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存在“臭氧空洞”,其面积大如美国版图。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CFCs物质中所含的氯,  相似文献   

4.
CFC是氯氟碳化合物(Chlorofluorocarbon)的简称,美国杜邦公司称为氟里昂(FREON),我国市场上也就称其为氟里昂,自1931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制冷器具、发泡材料、灭火器、熔剂等方面,以它及其优异的性能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但是1974年美国学者指出,CFC进入同温层后将使保护地球上生物不受紫外线伤害的臭氧层遭受破坏。经过十多年的争论和验证,1987年各国专家们意见一致,对保护臭氧层作出重大决策—限制CFC生产。于是,各国都面临CFC的限制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5.
制冷剂用氟氯碳化物有CFC11、12及22,其中CFC22因为臭氧破坏系数(ODP)为0、05,故尚未被列入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管制条例中,因此在CFC11及12皆受管制之下,许多制冷系统设备的制造商皆尽其可能地将原先使用的CFC11或12,转变为使用CFC22。现将近两年国内进口的CFC列于表1。  相似文献   

6.
郑世沛 《材料导报》1990,(11):15-18
1987年9月16日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诞生预示着氟氯烃(CFC)类产品厄运的来临,随之掀起了CFC替代物的开发热潮。能否迅速地开发环境上可接受的CFC代用品,直接关系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以后的赫尔辛基宣言、伦敦会议修正案关于在2000年彻底停止生产CFC决议的实施,也与CFC生产厂家的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回顾CFC替代物的开发进展,探讨其开发战略与对策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继《氟氯烃策论》之后进一步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氟氯碳化物(CFC)提前禁用的冲击,并促使业者尽早使用CFC替代品,台湾当局已经决定采取适当的关税调整方式,以拉近CFC受控物质和CFC替代品的价格,加速淘汰CFC。根据目前的计划,已经列为受控物质的十种CFC产品,将采取附加税方式,提高进口成本,而对CFC替代品则采取零关税制度,该项措施于1993年起  相似文献   

8.
今年,欧美国家将制订实施一些新法,如欧共体商标法、全球氟氯碳化物用量受管制的规定,美国的新原产地标示法等。所有这些,将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蒙特利尔议定书为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从2000年提前到1996年进一步削减氟氯碳化物(CFC)的用量,由此而影响到电子、资讯、家电、塑胶、医药等工业势必使用替代品,因此相关业者必须进一步管制CFC用量。 另一种因环保因素而管制的产品是德国  相似文献   

9.
戴慈伟 《制冷》1990,(3):23-26
CFC 即氯氟碳化台物(chlorofluoca-rbon),又称氯氟烃,美国杜邦公司和在我国通称为氟里昂(Freon)。CFC 共有150余种,按其化学成份和物性主要用作:制冷剂(CFC11、CFC12、HCFC22等)、气溶胶喷射剂(CFC11、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流行的“淘汰氟里昂”、“替代氟里昂”、“无氟城市”和“无氟工程”等提法,有关专家呼吁:这些提法不确切,不加以澄清将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以致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氟里昂是甲烷、乙烷和丙烷等烷烃类物质经氟化和氯化后的衍生物。在氟里昂这一大类物质中,只有氯氟烃(CFC)和含氢氯氟烃类(HCFC)由于含有氯元素而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氯氟烃类如R11等对臭氧破坏极大,发达国家在1996年1月1日已经停止生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于2010年停止生产和使用;尽管含氢氯氟类也会破坏臭氧层,但其破坏臭氧层…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空调和制冷设备市场之一。作为空调和制冷设备的主要消费市场,美国消耗了大部分氯氟碳化物(CFC)和氢氯氟碳化物(HCFC)产品。 美国是在蒙特利尔条约上签字的首批国家之一,并且承担起自已的责任,制定了一项全国法律,叫做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美国已经开始逐步减少CFC的生产和使用,制造厂商也将遵循这项法律,达到或者超过蒙特利尔条约规定的要求。 HCFC-22是美国使用最广泛的制冷剂。这是因为家用和小型商用单元空调设备得到普及,而它们几乎全部依靠HCFC - 22。显然,逐步减少HCFC - 22的生产,将对美国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规定HCFC - 22的完全停产期限是2020年。美国空调与制冷协会(ARI)制定了HCFC - 22的代用制冷剂鉴定计划(AREP),帮助制造厂商获得多种HCFC - 22和R502的代用制冷剂性能数据。有些代用制冷剂具有同基本制冷剂几乎相同的效果,有时甚至还超过基本制冷剂的性能。目前,尚未发现一种代用制冷剂可以作为通用制冷剂,在所有制冷应用场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自从美国卫星探明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氯氟烷化合物(CFC),尤其是使用广泛的高卤代链烷类化合物如氟利昂11、氟利昂12、氟利昂113等是造成大气臭氧层日益耗竭的重要原因。据资料报导,1985年全世界CFC-11、CFC-12等氯氟烷化合物的总产量约为70万t。氟利昂除广泛作为致冷剂使用外,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制冷学会于1990年8月30日在广州市召开“限制和禁用氟氯烃类(CFC)物质对策研讨会”。予会代表们交流了限制和禁用 CFC 类物质及替代物研究的国际动态和信息,介绍了各有关单位的国外考察情况、氟化工生产策略、替代物研究策略及行业动态等情况。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看法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制冷学会于8月30日在学会会议厅召开限制和禁用氟氯烃类(CFC)物质对策研讨会,来自科研、院校、管理、工厂、企业及科普等部门共18个单位的2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在会上交流了限制和禁用 CFC 及替代  相似文献   

15.
曾敏 《低温与特气》2004,22(3):24-24
氟化烷烃包括氟化氯代烷烃、氟化溴代烷烃(HBFC)和其他氟化烷烃。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及有关会议关于削减消耗臭氧层气体用量的协定,到2005年HBFC将全部被淘汰,CFC将只能在发展中国家少量使用。作为CFC的主要替代品,HCFC-22是目前产量最大的品种,它主要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和喷雾剂,同时它也是生产含氟聚合物的原料。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开始工业发达国家将先后实施禁止在新生产的制冷设备中使用氯氟烃(CFC)类制冷剂,取而代之的将是氢氯氟烃(HCFC)和氢氟烃(HFC)等对臭氧层危害较小或者没有危害性的制冷剂。随着制冷剂的转换,在制冷设备的设计、生产以及维护等过程中将需要进行一系列  相似文献   

17.
一、氟氯烃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氟氯烃一般又称氯氟碳(CFC),而杜邦公司的商品名称则称为Freon(氟里昂)。自1930年4月美国化学家密德莱发明新的致冷剂二氟二氯甲烷(F_(12))以来,由于这类产品的性质优良,价格便宜,不易燃烧,对人体无害,在制造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利用,例如应用于家用电冰箱、空调设备、冷冻机、聚氨酯泡沫塑料发泡剂、半导体工业的电子元件清洗剂、医药器件的灭  相似文献   

18.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考虑控制氟氯碳(CFC)的生产和应用。拟采用两种控制方法,即规定CFC的最高产量和制定生产及使用的标准。EPA尚未提出CFC的最高产量的限额,据一位发言  相似文献   

19.
赵永权 《制冷》1993,(4):26-31
一、前言目前人类在环保方面面临二个严重问题:(1)地球大气臭氧层的破坏;(2)全球温室效应。自从1992年11月哥本哈根联合国环保组织关于使用CFC和HCFC的限制以来,那些破坏大气臭氧层和影响全球温度升高的氯氟碳化合物即所谓CFC问题便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当前选择冷水机组需要从下列三个主要因素来进行:(1)臭氧层的破坏;(2)全球  相似文献   

20.
CF carbon fiber碳纤维CFC chlorofluorocarbon氯氟碳(同氟利昂)CFM chlorofluoromethane氯氟甲烷(致冷剂,气溶胶喷射剂,CCl_3F,CCl_2F_2等的总称)CFR Coordinating Fuel and Equi-pment Research(美国)燃料内燃机联合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