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动校正之所以精度不高和引起波形突跳畸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震记录的采样间隔通常大于动校正的精度要求(前者一般为4毫秒或2毫秒,后者有时要求达1毫秒或0.5毫秒),因此,当动校正量不是采样间隔整倍数时,就不能按照要求的精度找到真正需要搬家的样值。例如,当采样间隔为4毫秒,动校正量为18毫秒时,需要搬家的样值应位于第4个样和第5个样之间(第4个样在16毫秒,第5个样在20毫秒处),但是那儿没有采样,所以只好用相邻点的样值(例如第5个样值)来代替。这样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地震资料处理中常用双程旅行时(twt)为4毫秒的采样间隔。一次反射系数的统计性质研究表明,对测井曲线作 twt 为0.5,1,2毫秒的块平均(block—averaging)会大大改变一次波的功率谱。块平均间隔取多大才合适,以产生宽带合成记录?尤其是怎样构造一次波的功率谱才能对4毫秒采样的反褶积地震资料作一次反射率的谱畸变校正呢?本文中我们将说明,对于典型的声测井,块平均间隔取1毫秒 twt 能满足一些主要的要求.首先,若一个间隔内的反射系数不太大,则所有的反射脉冲序列的效应可用另外的间隔为△t(twt)的更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计算机软件系统不能直接处理0.5毫秒采样率的地震数字资料时,可以通过“拉长”原采样间隔的办法,应用现有的处理1毫秒采样率资料的程序,对0.5毫秒采样率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
对于大排列,浅层动校正量很大。664型基地以分配系数为基础的动校正系统不仅达不到最大校正量的要求,也达不到较小炮检距的各地震道的校正要求,例如,0-75-1800观测系统,第13道要求校正量为189毫秒,如果按最大校正量为350毫秒分配,13道校正量仅为88毫秒。  相似文献   

5.
Windows环境下基于Qt的SEGY格式地震数据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GY格式的地震数据以工作站存储方式存储,在非工作站环境下无法直接查看数据文件中的道头信息及采样数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Windows环境下以Qt为开发平台实现了SEGY格式地震数据可视化,阐述了地震数据的组成结构以及相关信息,并给出了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所作成的模拟计算机可用来计算多道地震记录的互相关系数。求值程序表明了计算机计算短瞬时信号值互相关函数的精度高于一般要求。它能计算井会出相关曲线的点子,速度钓为每分钟50点。以记录上到达时之差扫描,其增量由1/2到16毫秒。相关过程除规格化一项而外全都是自动的。规格化是利用一组衰减器掌握总的平均信号功率常数而达到的。分析了人工和实际地震数据后指出,相关性在资料不好的地区对解释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李士杰 《石油仪器》1992,6(2):112-115
结构及其特点 DFM-480型数字现场监视记录仪由美国OYO-Geospace公司制造,是一种独立热敏记录介质系统。它能够以时间顺序格式显示出480个(多路编排/多路解编)数据道,加上16个辅助道;或者能够以道顺序格式显示出2400个多路编排/多路解编数据道,加上16个辅助道;能够任意选择监视60个实时模拟数据道,加上4个辅助道。  相似文献   

8.
道间距对地震偏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间距的变化对地震数据的偏移效果是有影响的。首先,道间距的大小必须满足空间采样定律,否则将会产生假频,而且这些假频信号会带到偏移过程中从而影响成像的质量;其次,采用近似差分算子或条件稳定差分格式的有限差分偏移算法对道间距有一定的要求,否则迭代计算过程将不收敛,产生频散现象;而对于其它格式的差分法偏移和积分法偏移,道间距越小,越有利于成像效果的提高。除上述数值解稳定性、假频和频散问题外,高密度采集对偏移效果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噪比和视觉分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SN358地震仪是美国Sercel公司研制的一种具有扩展能力的常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它是一种组件式轻便型仪器,每一组件装置的最大重量不超过27公斤。用户可以根据观测系统的实际道数随时选用组件个数。全部组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足够的坚固性,可以在任何复杂的野外条件下工作。 SN358规范形式的记录范围从8道1/8ms采样直至132道2ms采样;扩展了的《MARINE》形式将具备254道2ms采样的记录能力,这时数据是以“多路”格式记录在磁带上的;SN358具备一整套全面的检测系统,仪器的所有模拟特性都可以在野外计算并显示在控制屏幕或线路打印机上。  相似文献   

10.
地震成果数据管理中的存储格式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成果数据普遍采用SEG-Y格式进行存储,该标准规定了各数据项的存储位置和内容,并对采样点振幅数据的存储格式规定了5种类型,包括IBM 32位浮点、4字节定点、2字节定点、4字节带增益定点和8位定点等。针对上述存储格式进行了研究,分别对偏移成果和偏移纯波数据的不同存储格式数据的实际振幅值、剖面图形、频谱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不同存储格式与IBM32浮点格式数据之间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值,得到了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方法、转换公式;并做了误差分析,通过误差分析给出了各种存储格式的适用范围。认为采用IBM32位浮点格式是地震成果数据管理中归档保存数据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1.
倾斜叠加空间与几种地球物理法相比,具有许多分解上的优点。反演倾斜叠加的变换使我们有可能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并且有可能在进一步的处理中回复到常规的时间距空间(t—x)。著名的正演倾斜叠加变换法可把时距(t—x)空间中的一组地震道转换成截距时间视倾角(t—p)空间中的另一组地震道。这种变换在沿视倾角测线扫描(每道p毫秒)时,可求出(t—x)道的总和。时间τ就是这条测线在参考道上的截距。这种变换可以在叠加道道集或叠加道组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2.
电子计算机系统数字地震勘探仪器所得到的地震记录取样数,如果按48个接收点,4毫秒取样,记录长度为5秒,则放一次炮就要取得48×5秒/4毫秒=6万个样。从日工作量来说,在海上勘探中每天100公里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按48道,2400米长的电缆,做48次复盖计算,则得4000张记录。因此这些地震资料总取样数为 6万×4000张记录=2.4亿个样。这个数字即使是对于电子计算机也是一个庞大的数量。为了高效率地处理这些资料就要有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硬设备)和能使计算机充分发挥效能的程序(软设备)。  相似文献   

13.
我们已检查了一种新的100道地震资料采集概念中的三道,这种概念克服了一般系统的许多缺点。该系统中,地震放大器和模数转换器装在检波器组合附近的轻便组块内。通过组块在单根电缆上按时间分配的多路编排来收集数字资料。所有组块的功率和编码指令都经由一附加双线电缆从记录车中发送过来。组块系统的特点是有一个15位的模数转换器,取样时间为1、2、4毫秒,畸变为-72  相似文献   

14.
宽方位角地震数据采样不满足数据采样相对均匀的要求,其主要特征为:①实际地震道相邻道之间距离小于理论道间距;②横向炮检距越大,相邻道之间距离越小,其变化率也越大,检波线的空间采样越不规则。宽方位角地震数据的上述特点导致能量较强的折射波、面波等线性噪声的时距曲线形态随着横向炮检距的增大而向双曲线变化,因此用常规线性干扰波压制技术不能完全消除线性噪声。为此,本文分析了线性时差校正联合二维傅里叶变换滤波技术及基于十字交叉排列的三维锥形滤波技术压制宽方位角线性干扰波的效果,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从不同角度调整地震数据的空间采样,使其变得均匀,满足不同域的转换算法对空间采样的要求,均能很好地压制宽方位角地震数据的线性噪声。  相似文献   

15.
由于稀疏炮检点采集或野外采集因素造成地震数据的不规则,影响地震资料成像质量。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重构方法,能够在有限采样的情况下有效重构地震数据。由于地震道的空间随机缺失在波数域表现为空间假频,文中将时空域的地震道重构转化为频率波数(FK)域的随机噪声压制问题。对FK域数据做多尺度、多方向性的剪切(Shearlet)变换,通过反演迭代消除FK域的空间假频,从而实现地震道的空间重构。该方法是在FK变换后进行Shearlet变换,可以看作一种新的稀疏基变换。由于全局随机采样因子频谱呈白噪特征,分段随机采样因子频谱呈蓝谱特征,因此分段采样数据有效信号与假频的混叠相对减少,更有利于数据重构。实验结果表明,分段随机采样FK+Shearlet域重构精度高于全局随机采样Shearlet域重构、分段随机采样Shearlet域重构和全局随机采样FK+Shearlet域重构。  相似文献   

16.
P-SV转换波道集内各道的转换反射点与其共中心点并不一致,导致处理转换波资料时不能进行常规的叠加,必须对各采样点作空间水平归位,即把各采样值对应的转换点平稳到其转换点轨迹曲线上去组成新的真正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叠加,才能实现真正的多次覆盖,水平归位可在时空域内进行,模型实验表明,本方法对于小倾角地层能得到较好的归位结果,其中,转换点位置的确定,速度的选取及动校正的质量等都是做好转换波水平归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电子计算机系统数字地震勘探仪器所得到的地震记录取样数,如果按48个接收点,4毫秒取样,记录长度为5秒,则放一次炮就要取得48×5秒/4毫秒=6万个样.从日工作量来说,在海上勘探中每天100公里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如按48道,2400米长的电缆,做48次复盖计算,则得4000张记录.因此这些地震资料总取样数为 6万×4000张记录=2.4亿个样.这个数字即使是对于电子计算机也是一个庞大的数量.为了高效率地处理这些资料就要有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硬设备)和能使计算机充分发挥效能的程序(软设备).  相似文献   

18.
三维地震数据通常是在矩形网格中记录和处理,其采样一般是用常规的一维方法得到。对于三维数据集。带状区(傅里叶空间区,区内振幅谱不为零)可用以两个锥形为界的区域来近似。考虑该带状区的特殊形状,我们可以应用三维采样方法,这种方法对采样的要求比一维方法更低;即只需更少的采样点就能达到相同程度的精确度。该三维采样方法是研究规则的非矩形采样网格。 本文探讨了在一个六方形采样网格上进行的三维地震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在六方形采样网格上进行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是一个经济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它所需的采样点比矩形采样网格少13.4%。该六方形采样降低了三维地震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费用。 在六方形网格上采样的三维地震数据集情况下,本文用合成实例介绍和说明了用于三维离散谱计算和道内插的快速算法。对于三维相移偏移,采用这种算法,六方形采样大约节省13.4%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19.
对中间放炮排列和共地面点集合,来自平的倾斜层界面的反射波的旅行时间由计算效率高的方法确定。计算效率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得到:(1)根据与旅行时间数据拟合最小平方曲线通过内插特定炮检距(Source—receiver distances)情况下的旅行时间,而不是用迭代射线轨迹法,(2)应用固定震源的旅行时间曲线来确定在同一倾斜层界面上另一震源和共地面点集合的旅行时间。在后一种情况下,当应用这个方法时,所需要的附加计算是极少的。对另一震源位置和共地面点集合的旅行时间曲线事实上是利用平行射线的旅行时间和旅行距离与平的倾斜层界面的简单关系获得的。对固定震源排列来说,当旅行时间t(x)与二次曲线t(x)=a_0 a_1x a_2x~2拟合时,获得了在第四层界面的0.95毫秒(在四层模型中)与第一层界面的9.5毫秒之间的标准偏差。当用三次曲线t(x)=a_0 a_1x a_2x~2 a_3x~3时,这些标准偏差分别减小到0.81和3.5毫秒。对二次曲线t~2(x)=a_0 a_1x a_2x~2来说,标准偏差分别变成2.97和0毫秒;对三次曲线t~2(x)=a_0 a_1x a_2x~2 a_3x~3来说,标准时差分别为0.95和0毫秒。对在同一层位上的共地面点集合来说,当把旅行时间数据与一次曲线t~2(y~2)=a_0 a_1y~2拟合时,对第四层和第一层界面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84和0毫秒。当拟合的曲线为t~2(y~2)=a_0 a_1y~2 a_2y~4时,这些标准偏差就分别变成0.10和0毫秒。对深度约在5000呎的第三层界面的共地面点集合里与拟合的曲线(t~2(y~2)=a_0 a_1y~2曲线)的旅行时间的误差(在炮检距)达5000呎时小于0.5毫秒。对同一界面来说,误差比用于拟合曲线t~2(y~2)=a_0 a_1y~2 a_2y~4的相同炮检距上的0.1毫秒还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20.
常规稀疏三维地震,由于线距大导致覆盖密度不足,理论分析和实际采集实例,当炮点距和道距基本满足空间采样定理时,应充分重视炮线距和检波线距方向的空间采样密度。减小炮线距和检波线距提高覆盖密度,可扩大三维空间带宽,达到提高叠前偏移成像精度的目的,同时叠前偏移道集以及成像数据体信噪比也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