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本生  刘德富 《钢铁》1993,(11):49-53
研究了加热温度、终锻温度、冷却速度对45V非调质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和终锻温度可提高45V钢的强度,但降低了韧性;提高锻后冷却速度可提高强度,对于水汪空两级冷却、风冷、空冷、缓冷的四种冷却方式,风冷出现韧性低谷;水一空两级冷却是发挥非调质钢性能的理想冷却方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化学成分和热加工条件对中碳非调质钢棒材机械性能的影响。在1000~1250℃下加热后,950~1200℃下锻造,锻后以不同方式冷却。其结果为:(1)C,Mn,V,N均提高钢的强度,其中C,V影响最大。Mn在一定含量范围内对中碳非调质钢的塑性和韧性无不良影响,其余几元素均使之降低。(2)在同一冷却条件下,强度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塑性和韧性则降低。(3)当终锻温度在1050—1150℃范围内变化时,钢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变化不明显。要想得到满意的塑性和韧性指标,降低终锻温度至950℃以下是必要的。(4)在800—600℃温度范围内,在较低冷却速度范围内,冷却速度愈快,强度愈高,塑韧性不变。  相似文献   

3.
摘自日刊《特殊钢》,1988,№3,14~15 神户制钢所最近研制成了抗张强度为800MPa级的热锻用非调质钢,其韧性比原先的非调质钢高得多,和调质碳钢相当。下表列出了新研制的高韧性非调质钢和原来的非调质钢以及调质碳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冶金工厂生产非调质钢的实际,探索加工工艺和钢材的冷却方式对钒硫易切非调质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及随后的冷却方式对非调质钢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加热温度提高,硬度、强度增加,而韧性下降。终轧温度降低,硬度降低,韧性和塑性则有明显改善,综合性能与轧后的冷速和晶粒度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提出了生产钒硫易切非调质钢的加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研究了易切非调质钢(YF45MnV)热轧适宜的加热温度,冷却方式、下冷床堆冷温度及热轧材的机械性能和可切削性能,试验表明,热轧适宜的加热温度为1180~1220℃;轧后钢材采用自然冷却或风冷;下冷床堆冷温度控制在600℃以下;即可获得与45号钢调质状态相当的强韧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可切削性能。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控轧及控轧控冷工艺对9.5mm薄规格X65管线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轧控冷生产的钢的强度、韧性及微观组织整体优于控轧型X65管线钢。对于控轧工艺,降低轧制温度,晶粒细化,强度提高至550MPa,屈强比有增大趋势(0.90~0.95),但韧性较差;轧后配合水冷,通过优化冷却温度和精轧开轧厚度,组织明显细化,混晶程度和带状组织均改善,强度提高至580~620MPa,-20℃冲击韧性稳定在130~150J,屈强比稳定在0.83~0.9。无论是控轧工艺还是控轧控冷工艺,仅通过降低轧制温度、冷却温度对钢的强度提高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7.
非调质钢作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材料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1],经过研究表明[2~3]非调质钢的性能主要受化学成分、冶金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热加工工艺及冷却制度也对其组织性能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的锻造工艺及冷却制度对ADVANS 800F非调质钢的组织性能影响.研究表明:控制终锻温度与控制冷却制度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冲击韧性,即终锻温度较低(950℃)冷却速度越快(风冷)强韧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轧后自然放置时间及低温回火对非调质钢(YF45MnV)机械性能、显微组织及钢中氢含量的影响。结果指示,随放置时间和低温回火保温时间延长,钢的强度、韧性没有明显变化,而塑性特别是面缩率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钢中氢含量显著降低,而钢的显微组织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邢萍  陈雪慧 《钢铁研究学报》2020,32(12):1173-1179
摘要:通过显微组织定量统计、高分辨透射电镜及热力学计算等手段,研究了成分微调及终锻温度对38MnVS6非调质钢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C增N处理和降低终锻温度,实验钢屈服强度得到一定提高,塑韧性得到明显改善,室温冲击功由52J增加至83J。其作用机制为降C使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塑韧性得到改善;而增N后提高了钢的析出强化作用,弥补降C带来的强度损失;随着终锻温度的降低,铁素体数量增加且尺寸减小,细晶强化及韧化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两方面综合作用使得实验钢强度保持稳定,而冲击韧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控制冷却对中碳高钒非调质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锻后控制冷却对一种胀断连杆用中碳高钒非调质钢37MnSiVS微观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对试验钢的组织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即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试验钢中的珠光体体积分数和硬度均逐渐增加;当冷却速度增加到1. 5 ℃/s以上时,组织中开始出现贝氏体组织,硬度不再提高。锻造变形有助于获得细小的组织和较多的铁素体,但使钢的硬度有所降低。试验钢变形后快冷到600 ℃左右进行合适的等温处理,通过大量细小弥散的V(C,N)粒子的析出强化作用,可使试验钢的强度得到显著提高。结果表明,通过控制锻后冷却方式而控制组织及V(C,N)粒子的析出程度可实现对锻件硬度(强度)的差异化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8.8级高强度螺栓用LF10MnSiTi非调质钢强韧化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细小的碳氮化物[Ti(C,N)]析出产生的沉淀强化作用以及Mn,Si的固溶强化可使热轧态的LF10MnSiTi钢具有σ_b≥600MPa的强度;低的含碳量和因加Ti使钢获得的细晶组织,使该钢具有良好的塑韧性,热轧态下δ_5>15%,ψ>60%;冷拔加工后的位错强化可使该钢的强度得以进一步提高,达到8.8级螺栓产品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49MnVS3非调质钢(/%:0.47C,0.39Si,0.90Mn,0.016P,0.050S,0.22Cr,0.09V,0.015Ti,0.011Al,0.02Ni)的生产流程为铁水预处理-60t顶底复吹转炉-LF处理-VD真空脱气-220 mm×300 mm坯连铸-控轧控冷。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对49MnVS3非调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φ110 mm轧材试验工艺参数:加热温度1150~1250℃、开轧温度1 0500℃、终轧温度850℃、轧后冷却速度70℃/min、冷却开始温度850℃和终止温度500℃。结果表明,试验炉次粒度提高高.5~1.0级,带状组织减轻轻0.5~1.5级,硬度、强度及塑韧性均有所提升,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匹配。  相似文献   

13.
高兵  赵亚娟 《特殊钢》2012,33(3):57-60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终轧温度(800~950℃)和冷却速度(2~20℃/s)对Q550D微合金钢板(/%:0.06C、0.20Si、1.60Mn、0.010P、0 001S、0.10Mo、0.06Nb、0.01V、0.02Ti)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和轧后冷却速度的增加,粒状贝氏体逐渐减少,板条贝氏体逐渐增多,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提高的趋势比较明显,-20℃韧性得到改善,但伸长率呈下降趋势;在终轧温度为850℃、冷却速度为15~20℃/s时,Q550D钢具有较好的综合强韧性,即抗拉强度约为750 MPa,屈服强度650 MPa,伸长率39%,-20℃冲击功65 J。  相似文献   

14.
新型细晶强化中厚板Q460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热轧试验,对比研究了终轧温度及轧后冷却速度对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降低终轧温度可以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对韧性的影响不大,其强度的提高主要以沉淀强化为主;冷却速度越快,铁素体晶粒越细,钢的强度和韧性越高。但冷速超过15℃/s时会发生贝氏体相变,考虑到钢的综合性能,湘钢Q460热轧时应将终轧温度控制在840℃-860℃之间,冷却速度控制在10~15℃/s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采用膨胀法和金相-硬度法,测定了30MnVS非调质钢的临界点Ac1,Ac3;测定了30MnVS非调质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及相转变点;分析了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并测定了其维氏硬度,获得该钢的连续冷却动态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为该钢后续的控轧控冷和控锻控冷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轧后冷却工艺对高强度汽车发动机裂解连杆用微合金非调质中碳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轧后冷却速度有利于钢中珠光体比例的增加,降低铁素体晶粒尺寸和减少珠光体片层间距;钢中的第二相沉淀析出相主要是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中的(V,Ti)(C,N)复合相,粒度在30~170 nm,随着轧后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其屈服强度随轧后冷却速度的增加而提高,在高的冷却速度下,其屈服强度达到770 MPa,其中析出相对屈服强度的贡献达到174 MPa。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能谱分析仪和拉伸冲击试验机,研究了终轧温度对TMCP(thermo-mechanical controlled processing)低合金铌钛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强度和韧性先升高后降低。终轧温度为815 ℃时,由于冷却前温度已降低到奥氏体-铁素体两相区,在晶界形成大量先共析铁素体,造成了强度和韧性的下降。终轧温度为870 ℃时,得到细小的板条贝氏体+少量的马氏体组织,在贝氏体板条上有30~50 nm的Nb、Ti析出相弥散分布,获得了最优异的性能,其屈服强度为805 MPa,抗拉强度为1 005 MPa,-20 ℃冲击功的平均值为197 J。  相似文献   

18.
热轧F35MnV钢的机械性能、表面淬火性能和切削性能,均能满足调质45钢的技术要求,可以代替调质碳结钢制做轴类、杆类等另件,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前言非调质钢是七十年代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机械结构用钢,它是在低、中碳钢中添加微量合金元素(主要是V、Ti、Nb),通过锻后或轧后冷却使钢中析出微细的碳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09V钢热轧工艺参数对奥氏体及铁素体晶粒的影响及铁素体晶粒对韧性的影响,以及冷速与组织性能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铁素体晶粒细化10μm,可使脆性转化温度下降8℃;控制热轧加热温度及形变量可有效地细化铁素体晶粒;提高轧后冷速可显著提高钢的强韧性。因此,09V钢在轧制型材时采用适宜的热轧工艺及轧后冷速,可全面提高钢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Φ450 mm轧机上进行了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0.22C,0.47Si,2.50Mn,0.05Al,0.02Nb,0.41 Cu)终轧800~860℃的控轧控冷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经控轧控冷后,获得以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复相组织。降低终轧温度、加快冷却速度可使铁素体晶粒细化。800℃终轧后层流冷却到560℃,然后空冷到室温的实验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为11.4%,对强度和韧性的良好匹配贡献很大,其力学性能为:抗拉强度(Rm)1131MPa ,屈强比(Rp0.2/Rm)0.61,伸长率(A50)16%,强塑积(Rm×A50)18096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