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梅珍 《江苏陶瓷》2012,45(5):20-20,23
宜兴紫砂是无釉细陶,它不像瓷器那样上釉彩,并在釉上"做文章",而是配以书法、绘画,增强其艺术效果。宜兴紫砂因它的无釉工艺,只能在壶体上直接装饰,因此中华传统图案便成为紫砂装饰上常常使用的装饰方法,同时传统图案也使宜兴紫砂陶艺更增加了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蒋敖生 《江苏陶瓷》1997,30(4):39-40
1前言紫砂是用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一般大于8%)的特种粘土制成的,呈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的无釉制品。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今。闻名中外。宜兴紫砂陶品种繁多,主要有壶、杯、瓶。盆、碟、瓜果玩物小品及各种人、兽、物雕塑工艺品。尤其是宜兴紫砂壶,造型形象逼真,纯朴雅致,融诗书画印诸艺术于一体,精妙绝伦,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堪称为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深受海内外紫砂陶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2宜兴紫砂泥的特点宜兴地区的甲泥矿床规模大、矿层厚、质量好,…  相似文献   

4.
论素器艺术     
吴奇敏 《江苏陶瓷》2004,37(1):38-39
宜兴紫砂举世闻名,被誉为“东方明珠”、“陶中瑰宝”。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明代李渔说过“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又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他称颂宜兴紫砂壶是最理想的茶器。  相似文献   

5.
吴国仙 《江苏陶瓷》2012,45(1):73-73
宜兴,古称荆溪,又名阳羡。随着历史的积淀,宜兴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紫砂文化,为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所喜爱。究其原因,宜兴的紫砂壶造型种类繁多,“方匪一式,圆无一相”,可以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光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紫砂造型种类各有千秋,满足了广大壶友的不同“口味”。  相似文献   

6.
“掇只壶”是紫砂传统器型中的一款,是无数艺人与壶友喜爱的款型之一,《宜兴县志》曾经提到过此壶,说它是“一壶千金,几不可得”的千金之壶.这款以“掇只壶”为基础造型制作而成的紫砂“笠盖掇只壶”把中华文化的禅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紫砂“笠盖掇只壶”身上,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禅文化的一斑.  相似文献   

7.
汤杰 《江苏陶瓷》2007,40(F09):41-42
宜兴紫砂是我国传统的工艺陶瓷。宜兴紫砂陶分为光器类、花货类和筋纹器类。光器又分为圆器和方器,在紫砂陶器中最常见的有壶、盆、瓶、鼎等造型,除方形的盆较多见外,方壶、瓶等都比较少见,一般认为方器没有圆器实用,其实方壶丝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在陈设和实用把玩方面独具一格。本人在紫砂方器茶壶的创作设计中,得益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悉心指导,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  相似文献   

8.
宜兴紫砂始于宋,盛于明,在明代不少书画名家也加入了紫砂壶制作行列,让普普通通的紫砂壶逐步走上文人壶、艺术壶的轨道,使紫砂壶成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壶、文化壶。紫砂工艺与书画艺术的有机结合,又加速了紫砂壶的艺术化进程,成为艺术品中的一枝奇葩。宜兴紫砂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壶式与装饰形成了一整套模式,壶型都在几何型壶(圆壶、扁壶、直筒壶、四方壶、六方壶)、自然型壶、(树竹型壶、花果形壶、动物形壶)、筋纹型壶、博古型壶几种壶型上打转。装饰也逃脱不了“素面素心”、“模仿象生”、“刻铭题画”、“加彩挂釉”这几种…  相似文献   

9.
郑剑锋     
《江苏陶瓷》2014,(4):I0009-I0009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 郑剑锋,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1992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同时又得高丽君老师的指教,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擅长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技艺全面。特别是在师傅季益顺大师的教诲下,悉心领悟“文化对壶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潘国良 《江苏陶瓷》2012,45(4):57-57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在中国的陶艺史上独树一帜。宜兴紫砂陶器最常见的有壶、盆、瓶、鼎等造型,除方形的盆较多见,方壶、瓶等都比较少见。一般认为方器没有圆器实用,其实方器壶丝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紫砂方器作为一门独特的陶瓷造型门类,经过艺人的努力和积累形成了规整的成型法子,在陈设和实用、把玩方面均独具一格。紫砂  相似文献   

11.
尹月华 《江苏陶瓷》2009,42(1):15-15
众所周知。宜兴紫砂有三种不同的基本形态:第一是光素器,第二是花器,第三是筋纹器。一个技艺基本功扎实的壶艺工作者,必须对三种基本制作技法能领会和熟练运用,便能够在紫砂壶艺术的天地中自由地创作,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自己个性风格的作品。也就是说,一个紫砂艺人,必须既能掌握紫砂光素器制作的技能,又能掌握紫砂花器和筋纹器制作的技能,这样才可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2.
正提璧壶器型是由当代紫砂艺术巨匠顾景舟先生所创,因其壶盖面似玉璧而得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围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是顾氏毕生的经典之作,表现出材质美、形式美、功能美和意境美,乃当代紫砂茗壶一绝。师古不泥古,宜兴窑艺《紫玉提璧壶》是为纪念顾景舟大师对紫砂艺术所作的巨大贡献而制,根据材质的  相似文献   

13.
葛家佳 《江苏陶瓷》2014,47(5):62-62
宜兴紫砂壶造型多变,争奇半妍,“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是陶瓷器造型中变化最多的一类器型。宜兴紫砂壶从初创期始,方壶和圆壶就同时出现。紫砂巨匠时大彬,是一位对宜兴紫砂有极大贡献的制壶大家。他所流传至今的作品不仅有圆壶“鼎足盖圆壶”、“如意纹盖三足壶”、“调砂提梁壶”、“书扁壶”、“高执壶”、“龙蛋壶”等,还有方壶“六方壶”、“四方执壶”、“开光方壶”、“印包方壶”、“僧帽壶”等。圆壶是用拍打身筒成型的,方壶是用泥片镶接成型的,这两种技法在时大彬创作时已基本完善,以后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4.
宜兴的紫砂壶多数受文人的影响,自然带有浓浓的意趣。在紫砂壶的各式造型中,紫砂花货最能体现出文人的意趣。紫砂艺人或在壶器上刻以铭文,或捏塑出生动的自然造型,或将壶器雕饰梅、兰、菊、竹的造型,提升了紫砂的文化内涵,风雅意趣也深深地融于壶器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郑剑锋     
《江苏陶瓷》2014,(6):I0009-I0009
郑剑锋,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1992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同时又得高丽君老师的指教,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擅长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技艺全面。特别是在师傅季益顺大师的教诲下,悉心领悟“文化对壶艺的影响”、“线条对壶艺的作用”、“比例与壶艺的关系”,所创作品,有的纯朴敦厚,有的大度和谐,有的灵秀巧隽,多件作品获全国性工艺美术评比金银奖。现为“益顺陶艺中心”创作主力,季益顺壶艺流派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16.
邓亚亚 《江苏陶瓷》2012,45(4):77-77
宜兴紫砂壶中以圆器造型最为丰富,古有"圆不一相"之说。圆器壶主要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器型,运用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造型圆润饱满。宜兴紫砂圆壶多数为素身,无装饰花样,突出"珠圆玉润"的整体效果;另有一类圆壶仅用几根线来做装饰,一般以陶刻作装饰,少数以雕塑作装饰。紫砂圆器壶的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圆要  相似文献   

17.
紫砂是宜兴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宜兴紫砂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器型的架构既是壶艺创作的艺术内容,也是作品人文表达的具体手段.历代紫砂艺人的付出使紫砂壶器型千变万化,内涵丰富多彩.而花器是一类最能体现艺人技艺水平及艺术表现力的器型,紫砂"圣桃壶"就是一件以桃为意象元素的紫砂花器作品,其把传统题材做了不同的演绎,彰显其蕴含的独特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18.
紫砂方器是紫砂器中主要的一类,宜兴紫砂器分别为光器类、花货类和筋纹器类。光器又分为方器和圆器,在紫砂陶中最常见的有壶、盆,瓶、鼎等造型,除方器的盆较多见外,方壶、瓶等比较少见一般认为方器没有圆器实用,其实方壶丝毫不逊色其他造型。从实用性还是把玩性来  相似文献   

19.
蒋淑萍 《陶瓷工程》2011,(12):62-62
紫砂方器是紫砂器中主要的一类,宜兴紫砂器分别为光器类、花货类和筋纹器类。光器又分为方器和圆器,在紫砂陶中最常见的有壶、盆,瓶、鼎等造型,除方器的盆较多见外,方壶、瓶等比较少见一般认为方器没有圆器实用,其实方壶丝毫不逊色其他造型。从实用性还是把玩性来  相似文献   

20.
郑剑锋     
《江苏陶瓷》2014,(5):I0010-I0010
郑剑锋,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1992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同时又得高丽君老师的指教,练就了全面而扎实的制壶基本功,擅长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技艺全面。特别是在师傅季益顺大师的教诲下,悉心领悟“文化对壶艺的影响”、“线条对壶艺的作用”、“比例与森艺的关系”,所创作品,有的纯朴敦厚,有的大度和谐,有的灵秀巧隽,多件作品获全陶性工艺美术评比金银奖。现为“益顺陶艺中心”创作主力,季益顺壶艺流派的传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