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以及湖北省地面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08年5月3日武汉市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低压气旋天气系统,鄂东北一带生成的中尺度冷高压为该地区辐合的加强而发生强对流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天气条件。另外,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信息的分析则显示,大暴雨首先是由一个中-β尺度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的,当MCS东移出武汉以后,其西部又生出一块指状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正是由于该对流云团的突然生成,使得武汉市在前一轮暴雨已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又发生新一轮强降水。基于多种观测信息,从不同角度对武汉市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此次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和有利大气环流条件,可供开展暴雨监测和预报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2.
3.
2023年汛期沂沭泗水系局地强降水频发,造成流域内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洪水。利用地面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模式资料,对2023年7月12日沂沭泗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中高纬双阻形势、蒙古低槽区冷空气南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产生的。长江上中游地区大片高温高湿区形成强暖平流向沂沭泗地区输送,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分析表明水汽条件异常充沛。沂沭泗地区上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层配置十分有利于形成强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EC模式预报副高北抬位置偏差、中低层高压脊系统预报偏差以及暖湿气流预报强度不足是降水预报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5.
6.
7.
8.
该文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方法诊断分析2011年6月12日发生在龙岩南部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可以反映本次降水过程,其散度辐合区与降水落区基本吻合,且对雨带的强度和移动有着较好的追踪和指示作用;其散度分布与此次强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主要位于该散度梯度的大值区;对未来12~36 h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明显优于散度场。可见非地转湿Q矢量是预报降水落区的一种有力工具,在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8503”武汉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低空切变和地面弱冷锋的相互配合而生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暴雨区上空具有同向双圈垂直环流结构特征。MCS垂直倾斜的上升气流显示出对流风暴云特点,MCS的中高层具有类似于热带气旋一样的暖心结构特征。根据湿位涡守恒和倾斜位涡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及发展的原因。强对流不稳定是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条件,条件对称不稳定是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外围云系影响,2006年7月14~16日,位于湖南省湘东南部的郴州、永州和衡阳等地普降暴雨和大暴雨,郴州市资兴、永兴、汝城等县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山洪灾害,致使湘江一级支流耒水发生了100年一遇超历史特大洪水,湘江干流全线超警告急,“碧利斯”在郴州部分地区带来的水汽之多,形成的暴雨强度之大、影响的范围之广,暴雨历时之长、产生的水量之多,造成的灾害之重,创造了有资料以来的历史之最,和历史上其它影响湘南的台风相比更加怪异凶狠,出乎意料,防御难度大。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采用差积曲线法和经验适线法对合水水库年降雨量运行代表性及其典型年分析,总结降雨量年际变化规律,为水库调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粤北地区实测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各级暴雨发生日数在年内的月分配及其空间分布,以供制订防洪抗灾对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牡丹江流域概况的简要介绍,分析了1991年该流域的暴雨成因、时空分布及强度,同时又对汉域的洪水过程、洪峰、洪量和洪水组成进行了论述,由此对该流域今后工程水文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勐海片区降水主要控制站及流沙河勐海站的暴雨、洪水资料进行分析,为流域内的防洪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