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含盐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才 《石油学报》1992,13(2):232-239
本文应用生物地层学方法,将东濮凹陷早第三纪含盐地层进行了统一划分与对比.东濮凹陷地层内古生物化石丰富,组合特征和纵向演化规律与渤海湾地区基本一致,属于同一古生物群体,与国内其它地区同时代古生物群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该凹陷含盐地层不但可与渤海湾地区早第三纪地层进行对比,而且也可与国内其它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对比.根据其他地区地层单元已确定的地质时代,将东濮凹陷和渤海湾地区沙四段、沙三段的地质时代分别划归中、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构造单位划分方案中,东濮凹陷属于临清坳陷,是位于渤海湾盆地最南端的一个负向三级构造单位。文中根据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东濮凹陷在地质背景、地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演化和含油气性等8方面都不同于临清坳陷的其他凹陷,提出了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古近纪构造单元,而不应该属于临清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的新认识。将东濮凹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古近纪裂陷盆地,对探讨渤海湾新生代盆地区中的富油凹陷理论、总结富油凹陷的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濮凹陷内部主要断裂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东濮凹陷不同区域的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东濮凹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将东濮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拗陷阶段。依据古近纪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特征,将古近纪进一步分为4个演化期次:初始裂陷期(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裂陷期(沙三段沉积时期);继承发展期(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裂陷消退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构造定型时期,整个凹陷的“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于此时期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为1个盐湖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了4套厚层盐岩,盐湖成因历来争议颇大。笔者在研究东濮凹陷沉积背景及沉积旋回的基础上,对东濮凹陷火山岩、盐岩及碎屑岩地层的垂向及平面组合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濮凹陷盐湖发育阶段与构造演化关系十分密切,盐湖发育期与凹陷强烈断陷期吻合。因此,结合该区的构造演化史、沉积充填史、火山活动史,综合分析了盐岩发育旋回的特征。东濮凹陷盐岩可划分为2大旋回,每一旋回又可分为初始裂陷期、强裂陷咸化高水位期、过补偿萎缩期3个阶段,据此建立了东濮凹陷拉张性盐湖盆地充填演化模式。该模式的建立,丰富了东部拉张型咸化湖盆充填演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构造格局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依据实际资料,采用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拼接并系统解释全区地震大剖面,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东濮凹陷的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变化。分析研究了主要断裂的组合展布及其发育特征,提出了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和断裂发育期次的概念,认为东濮凹陷存在6个期次、4个级别的断裂,不同期次、不同级别的断裂有序发育,并多呈NE、NNE向雁列方式展布。进行了二、三级构造的系统划分和构造格局分析,进而分析了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出了东濮凹陷潜在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根据东濮凹陷马厂深层气藏天然气常规组成、C1-C5单体气态烃碳同位素组成以及轻烃色谱指纹3方面微观信息的分析,并与文留气田文23井典型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以及白庙、刘庄、桥口煤成气-油型气混合天然气进行气/气对比,揭示了马厂深部气藏沙三段-沙四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渗混入少量Es3-Es4油型气的混源特征,证实了东濮凹陷南部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具有一定煤成气供烃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东濮凹陷古近系的构造特征及其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坳陷的差异,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及重磁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构造解析,并结合原油样品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古近纪盆地是在距今51 Ma发育的第2期开裂盆地,具有沉降深(6400 m)、速率快(246 m/Ma)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明义 《石油学报》1984,5(4):19-26
本文根据东濮凹陷地震、钻井勘探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聚集油、气模式及其有关问题。1.东濮凹陷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地质构造特点及油、气的成带分布规律。2.对在东濮凹陷内所发现的构造圈闭模式和隐蔽圈闭模式,从它们的成因、形态特点,生、储、盖、遮条件以及与聚集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3.凹陷里的断层活动主要有三期;北北东至北东向断层控制油、气的聚集;早期活动强,晚期活动减弱的断层有利于聚集油、气。4.根据东濮凹陷内储集层和盖层的各种配置关系,将凹陷内的储盖组合形式划分为五类。结合实例阐述了各种储盖组合与不同类型断块的配置对断块的圈闭性及对断块聚集油、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并将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三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二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提出同一套连续沉积的盐岩在长期及超长期层序划分中具不可分割性,并结合东濮凹陷及渤海湾盆地层序划分的实例,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岩石地层划分方案相一致的现象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上第三系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在渤海湾盆地其它坳陷中,上第三系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层系,但东濮凹陷至今尚未发现油气田。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上第三系勘探现状、石油地质条件和成藏机理。在讨论其利弊的基础上,指出明化镇组(Nm)应是它的主要勘探目的层,中央隆起带北部地质条件最佳,是最现实的地区,兰聊等主要断层附近及西部斜坡带具备形成地层、岩性、构造多种类型油气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类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地区一个典型的盐湖盆地,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沉积了两套盐岩。其中沙河街组第三段(Es3)的盐岩又可细分为第四亚段(Es34)、第三亚段(Es33)、第二亚段(Es32),主要分布在北部中央隆起带附近。盐岩层由于极为致密,其阻隔作用使其下部地层的地温、地层压力均较高,有利于下伏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盐岩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呈塑性状态。由于盐岩的遮挡和变形,形成多种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即盐岩上部堑式背斜油气藏、盐岩侧向封堵油气藏、盐下背斜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由于Es3段盐岩的沉积中心的不断转移使得Es34,Es33,Es32的盐层之下都有盐岩相变的砂岩而成为较佳的储盖组合,从而造成中央隆起带盐下油气异常富集。同时,虽然沙河街组一段(Es1)的盐岩较薄,但其分布范围大,对其下部沙河街组二段(Es2)的油气富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经分析,本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为文留东部Es34盐下深层地垒带、文东Es32盐间文93扇体、东部前梨园洼陷及西部海通集洼陷。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盆地历经40余年油气勘探,目前仍总体上处于勘探中期。在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陆上)20世纪勘探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新的认识:渤海湾盆地是在古生界—中上元古界克拉通上形成由石炭—二叠系残留含煤盆地、中生界裂谷盆地和新生界裂谷盆地四者相叠置的叠合盆地;太行山东深大断裂控制沙四段—孔店组及前第三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三系生油凹陷的地质结构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等。并提出精细勘探第三系生油凹陷是储量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潜山油气藏勘探是储量跃进式增长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泥页岩样品化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富集的条件,探讨了陆相裂谷盆地页岩油气分布特征和分布模式。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段和沙三段泥页岩累计厚度大、连续性好,有机质以腐泥型为主,发育一定量的腐殖型;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2.67%,热成熟度中等,Ro值0.4%~1.5%;泥页岩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孔隙以粒间孔和溶蚀孔最为发育,裂缝以构造缝和页理缝为主;储集物性好,含油气量高,具备页岩油气富集的基本条件。受沉积相、有机质类型与热成熟度联合控制,西部凹陷以发育页岩油为主,同时局部地区发育页岩气,页岩油气在纵向上和横向上有规律分布。纵向上,沙四段底部到沙三段上部地层依次发育页岩油气—页岩油—页岩气;横向上,断陷沉积中心以页岩油发育为主,盆地斜坡区为页岩油气频繁互层区域。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富林洼陷成藏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对富林洼陷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对比,研究油气运移成藏规律。表明,富林洼陷原油既有来自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的成熟油,又有分别来自富林洼陷中次洼和东次洼自身的中熟油和低熟油,主要以富林洼陷中次洼中熟油为主。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富林洼陷及其周边地区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渤海湾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5期,由此将渤海湾盆地中新代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①印支期岩性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以伸展构造环境为主;②燕山早期岩性组合为埃达克岩和高锶花岗岩,以挤压造山构造环境为主;③燕山晚期岩性组合为酸性-偏碱性岩,如A型花岗岩、辉长岩、正长岩以及拉斑质钙碱性玄武岩等,以伸展和岩石圈减薄构造环境为主;④沙三-东营期岩性组合以碱性玄武岩为主,此时岩石圈减薄作用减弱,渤海湾拉分盆地正式形成;⑤馆陶期之后,火成岩为碱性玄武岩,构造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渤海湾地区处于整体坳陷阶段。结合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印支期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燕山早期以收缩构造样式为主;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以负反转构造样式为主;沙三-东营期以扭动构造样式为主;馆陶-明化镇期后由于盆地处于整体坳陷阶段,主要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 3个单元。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层 ,生油高峰在东营期末。早第三纪末期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是两个油气运移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富生烃凹陷西侧的隆起上。郯庐断裂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的主方向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渤海海域油气运移主方向的研究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幕逆断块——东濮凹陷可能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秋生 《石油学报》1989,10(4):12-18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第三系大陆裂谷盆地的南端。通过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在东濮凹陷边界的兰聊断层上升盘内幕之中,解释了一条规模较大的古老的逆冲断层系统——新罗逆断层。东倾的新罗逆断层与西倾的兰聊断层,在剖面上呈“人”字形交切,在空间上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屋脊状逆断块带。该断块带紧邻生油凹陷,具有独特而理想的石油地质条件,可能成为一个油气勘探新领域。罗1井钻遇一条逆断层得已验证。在传统的地台区发现这种逆断层不仅具有实际勘探意义,而且有一定理论和学术价值。本文阐述了逆断层及其所形成的逆断块带的地震反射模式,分析预测了它的圈闭条件和成油机制,并指出该逆断层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研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富油凹陷不同洼陷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生烃特征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通常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洼陷往往为相对独立的生烃中心;由于沉积埋藏史的差异,不同洼陷及其不同构造部位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和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烃源岩系为例,对比分析了两凹陷中主要生烃洼陷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生烃史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在发育多个生烃洼陷的富油凹陷,以毗邻陡坡带大断裂的洼陷埋藏最深,烃源岩最发育、热演化程度最高、生烃能力最强、资源量最丰富;由于母质条件和埋藏热史的差异,同一层系不同亚段烃源岩、同一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富油凹陷烃源岩埋藏演化生烃也存在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3个单元,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层,生油高峰在东营期末,早第三纪末期和晚第三纪一第四纪是两个油气运移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富生烃凹陷西侧的隆起上,郯庐断裂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的主方向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渤海海域油气运移主方向的研究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动性好是陆相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通过显微镜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岩石多温阶热解、高压压汞等实验,对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赋存特征与可动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盆模法预测了可动油资源的分布。页岩油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连通裂缝中,并在裂缝周围富集,成熟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是页岩油可动性主控因素,有机质丰度和孔隙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复杂。东濮凹陷沙三中、下亚段页岩油资源潜力较大,以中—高熟油为主,可动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3 500~4 500 m,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洼陷带和内斜坡带,其中前梨园洼陷以及文东内斜坡带、濮卫次洼、柳屯洼陷、海通集洼陷可动油丰度较高,是下一步陆相页岩油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