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氯胺消毒对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氯胺消毒副产物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氯与氨氮的比值能够降低卤乙酸消毒副产物生成总量,当氯与氨氮比降至5:1时,氯胺消毒产生卤乙酸的总量比氯消毒能够减少69.1%;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与氯胺的投加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延长接触时间对氯胺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影响小;pH升高能够减少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升高温度对卤乙酸生成量的影响很小。采用氯胺取代氯消毒能够很好控制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中典型含氮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氯乙腈(DCAN)是氯化消毒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DCAN具有强烈的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DCAN的分析方法,以及影响其产生的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卤代苯醌(HBQs)是近年来饮用水中新检出的一类未受控消毒副产物,相比于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受控消毒副产物,其在水中的存在浓度更低,仅为ng/L水平,而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更强,同时具有生殖发育毒性。由于长期接触HBQs可能存在健康风险,综述了饮用水中目前HBQs的存在水平、前驱物、毒性及生成影响因素、控制与去除技术等进展,拟为将来对HBQs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对其潜在健康风险的评估和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发现的可能导致膀胱癌的新型消毒副产物(DBPs)卤代苯醌(HBQs),研究了不同地区管网末端水中卤代苯醌的存在情况,以及不同前体物、pH、氯投加量及溴离子浓度对卤代苯醌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管网末端出水中可检出2,6-二氯苯醌(2,6-DCBQ),浓度范围为6.28~10.75 ng/L,2,6-二溴苯醌(...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卤乙酸(HAAs)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参照美国标准方法在国内首先建立了饮用水中氯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的测定方法 ,其检测限、加标回收率、精确度都达到美国标准方法的要求。在保证测定准确度的前提下 ,改进了原方法的升温程序 ,并以甲醇为酯化剂 ,使测定方法更简单、安全、可行、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由于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水源水中含有Fe3+,并且在饮用水处理和输配过程中也常会有新的Fe3+引入.现有研究表明金属离子可能会对常规Cl-DBPs的生成产生影响,然而有关其对更高毒性的I-DBPs生成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考察了氯胺消毒体系中Fe3+对I-DBPs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3+通过促进氯胺衰减而抑制I-DBPs生成,Fe3+与腐殖酸的络合对I-DBPs生成过程影响较小.当一定量Fe3+进入氯胺消毒体系时,总碘代三卤甲烷生成量得到显著抑制,且抑制效果与Fe3+浓度呈正相关而受I-浓度影响较小.当实际水样Fe3+浓度为100μmol/L时,在典型氯胺消毒体系中生成的总碘代三卤甲烷浓度降低17.3%,综合毒性水平降低21.2%.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控制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危害,从替换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3个方面对国内外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氯化度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安全标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7种消毒副产物的单变量毒性QSAR模型。毒性指标采用了3种毒性安全标准,包括LTEC,LTEA和RfD;分子描述符采用了3个物理化学常数,包括logP,HOMO,LUMO。分别研究了3个分子描述符与3个毒性安全标准之间的相关性,并得出了各自的QSAR方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不同季节特征下实际水厂水氯胺消毒的TCNM生成规律,选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夏季和藻类、植物集中消亡的秋季两个典型季节某水厂沉后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氯胺消毒后其三氯硝基甲烷(TCNM)的生成特性及不同影响因素(消毒时间、p H值和溴离子浓度)对该沉后水TCNM生成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典型季节的沉后水经氯胺消毒后均有TCNM生成,且夏季沉后水的TCNM生成势高于秋季;延长消毒时间,该沉后水的TCNM生成势升高;升高p H值,沉后水氯胺消毒后TCNM的生成量先升高后降低,p H=8时其TCNM生成量有最大值;增加溴离子浓度,TCNM的生成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0.
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由于其潜在的高致癌风险正引发国内外水处理领域的极大关注。水中痕量亚硝胺的定量分析测试技术是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介绍了水中常见亚硝胺消毒副产物主要单体物质的基本特征;探讨了识别定量分析水中亚硝胺消毒副产物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关键问题;从样品的预处理技术和测试技术两个方面论述了目前水中痕量亚硝胺消毒副产物定量分析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水文化研究与水文化建设是近几年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从水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水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研究、区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与水文化、水文化的应用问题以及国际水文化研究动态等6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素,其中以硝酸盐污染问题最为突出。根据山东省沂水县域内279处地下水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检测结果,本文从取水深度、海拔高程、地形坡度等3个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硝酸盐污染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地硝酸盐超标率和超标程度均会随着水源地取水深度、海拔高程以及地形坡度的升高而降低。研究结论可为主管部门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提供借鉴,并可指导新建水源地的选址。  相似文献   

14.
该文结合河南省干旱特点,对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干旱年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大量超采、环境恶化,而一般年份地表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从地下水、地表水联合优化运用、防洪与兴利、地下水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雨水汇集利用、污水资源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目前应用CFD技术对臭氧给水处理工艺的研究情况。从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的研究以臭氧接触池为对象,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池内出现的回流、死水区问题而进行池型结构的优化,结果发现优化水力结构可提高池内的气液接触效率,并使流态更接近理想推流。部分研究涉及池内臭氧衰减及有机物降解反应的探索,多数结论认为臭氧衰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有机物降解则为二级反应,但反应机理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基于对现在的研究进展及CFD应用前景分析,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是对于池内有机物降解及相关化学反应机理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建立更为全面的处理工艺运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低浊度控制与饮用水安全浅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查人光  徐兵 《给水排水》2005,31(1):11-14
国外研究及实践表明,浊度≤0.1 NTU 是微生物学安全的重要屏障之一。国内在推广“直饮水”工程时,借鉴这一成果。就此提出,为提高工程运行及管理可行性,应充分研究低浊度检测监控存在的问题。建议综合考虑原水、制水设施、监测手段、管理水平,并作充分经济技术比较,力争新建给水厂出水浊度≤0.1 NTU,老水厂出水浊度≤0.3 NTU,并引入 O_3—BAC 深度处理技术等新工艺,建立多级屏障,以确保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技术在饮用水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玉霖  高乃云  庞维海 《给水排水》2007,33(12):113-118
就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超声波技术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水源水中所含有的腐殖质、藻类、内分泌干扰物、细菌以及常规处理后的消毒副产物等物质,通过超声波技术处理以及超声波的协同处理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由于超声波技术具有易与其他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配套的优势,因此其在饮用水的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是农民小康生活的建设和农村实现现代化,而农民饮用水问题是农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集中供水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海淀区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程度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供水保证率、供水安全有待进一步提高.介绍海淀区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集中供水问题的基本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一些城市的水源地以及给水厂水池中,甚至在用户端的水龙头中都曾经发现"红虫"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水质.在天津市市区收集到3处用户水龙头放出的"红虫",在对该种"红虫"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初步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虫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杀灭试验研究.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10℃、20℃、30℃)条件下,不同余氯对"红虫"成虫的杀灭效果;并且初步研究了光照、基质等环境影响因子对杀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饮用水除铁除锰科学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的水资源中,含铁锰的水源占有很大的比例,除铁除锰技术是水质工程界长久的研究课题。以历史文献为依据,铁锰的地球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机制为基础,解析百余年来除铁除锰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和必然趋势,从而明确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