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金属气压充芯连铸固液界面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压充芯连铸法制备出外径为Φ12mm,内径为Φ8mm的铅包锡双金属层状复合棒坯,复合棒坯连续稳定,表面质量良好,包覆层厚度均匀,界面实现了冶金结合.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连铸成形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固液界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影响固液界面因素的主次顺序,得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为以后的气压充芯连铸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双金属复合锤头界面结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分析了采用消失模铸造工艺来制备高铬铸铁和中碳钢双金属复合锤头时,锤头的外材与芯材在不同体积比下界面组织的不同。为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的优化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锌酸盐工艺对固态铝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除去氧化膜的同时在铝表面沉积一层锌层,有效地改善了Mg-Al之间的润湿性。在优化Mg-Al液固复合工艺的基础上,获得了界面结合良好的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对界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表明,去除氧化层并防止其再生是改善Mg-Al双金属润湿性的关键因素。双金属界面处发生了成分扩散,形成了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采用液固结合的方式来制备高铬铸铁和中碳钢双金属复合材料,分析和讨论了外材与芯材在不同体积比下界面的组织,从而对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的优化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铬铸铁-碳钢双金属复合铸造的界面组织特征对结合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观察了双金属复合界面组织特征,利用洛氏硬度计、显微硬度和纳米显微力学探针测量了双金属复合界面的硬度。结果表明:高铬铸铁与碳钢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复合界面上形成一层薄的马氏体组织。高铬铸铁与碳钢的硬度过渡区域小,硬度变化较剧烈。显微硬度的压痕在结合界面上无裂纹产生,证明界面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6.
铜/铝复合材料的固-液复合法制备及其界面结合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液复合法制备了铜/铝双金属复合材料,并对铜,铝复合界面的组织结构和结合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工艺参数对铜/铝复合界面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对复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使用混合熔剂对铜板进行预处理的情况下,当铜板预热温度为400℃、铝液浇注温度为700℃时,可以获得铜/铝界面过渡层厚度为45μm、界面剪切强度达57MPa的良好复合界面。进一步研究表明,铜,铝复合界面的结合是通过铜/铝接触面上铜的熔化和向铝中的扩散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液固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从复合界面成分变化、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方面介绍了高速钢和高铬铸铁复合界面研究的新进展,阐述了界面结合机制,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合材料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热物理性参数的变化,利用ANSYS软件对液-固双金属复合铸造过程中界面的温度场进行模拟,得到了复合界面的温度及分布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从而有效地预测了复合层是否达到完全冶金结合以及复合层中缩孔、缩松等缺陷出现的可能性及位置,为优化液-固双金属复合铸造工艺方案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利用室温4道次ECAP挤压结合退火工艺成功制备铜铝双金属复合棒材。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方法研究铜铝双金属复合棒材结合界面微观组织,并通过剪切试验测试其界面结合强度。结果表明,在ECAP剧烈剪切作用下,铜铝双金属复合棒材首先通过塑性变形在界面处产生机械结合,后续退火热处理促进了铜铝原子之间相互扩散,在压力、温度和浓度梯度综合作用下,Cu/Al界面处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层厚度约为1.47 μm,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主要为CuAl2;界面层内晶粒细小、均匀,为大角度晶界结构的超细晶组织,无明显的择优取向。铜铝双金属复合棒材平均剪切强度为28.94 MPa,界面结合质量良好,剪切破坏形式主要为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10.
武晓峰  何冰  孟力凯  杨建新 《铸造》2005,54(11):1090-1092
采用电渣熔铸方法制备了Cr12MoV/20Cr双金属复合材料,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平板双金属界面结合状态及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熔铸第一种合金后停留适当时间再熔铸第二种合金才能保证获得结合牢固且过渡层适量的平板双金属界面.增加电极数量或使电极与结晶器产生相对运动可避免双金属的U型界面、浇不足及冷隔等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保元汤提取物对“阳虚”小鼠的免疫药理作用。方法 用氢化可的松制备“阳虚”模型;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和C 3b 受体的检测分别用MTT 法和YC 花环形成实验;T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用M TT 掺入法。结果 保元汤提取物给“阳虚”小鼠灌胃给药二周后, 观察其免疫药理作用, 结果发现, 两个剂量组皆能阻止“阳虚” 小鼠体重、WBC、胸腺重和胸腺指数, 以及脾重和脾指数的降低, 尤以大剂量组(IDA 组)明显。并且具有恢复其T 细胞转化率和巨噬细胞吞噬率和YC 花环形成率的作用。结论 保元汤提取物具有拮抗“阳虚”小鼠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聚苯胺在防腐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霞  侯丽  张代雄  周雯洁  古月 《表面技术》2019,48(1):208-215
聚苯胺(PANI)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经掺杂后,具有导电性及电化学性,可作为填料应用于金属防腐领域。但其分子链骨架刚性强、分子间作用力大,不易加工成型,不溶于常规的有机溶剂,当其作为填料应用到防腐涂料中存在溶解性、分散性差且与金属基底附着力不强等缺点,如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改性,则可解决上述问题。简要探讨了溶液聚合法、反相微乳液聚合法、模板聚合法以及电化学聚合法等PANI的制备方法,并针对PANI在防腐涂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PANI的质子酸掺杂改性及复合改性等不同改性方法,通过掺杂不同的质子酸对PANI进行化学改性,可降低PANI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导电性和防腐性能。将不同性能的材料与PANI进行复合改性,改善分子间作用力,能提高其加工性,从而更好的应用于金属的腐蚀防护工作。最后介绍了PANI在腐蚀防护过程中的作用、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指出PANI防腐涂层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极航行的发展及极地资源开发的需要,如何提高极地海洋环境服役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愈发重要。在极地海洋环境中,碎冰、冰层和海水中的腐蚀性物质会使材料受到摩擦磨损、腐蚀及其耦合的影响;低温潮湿环境会增加材料的脆性、使材料表面覆冰、改变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强紫外线会加速涂层老化;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材料的耐磨性能,最终导致材料失效。因此,极地海洋环境服役材料的摩擦学与材料的性能、服役寿命息息相关。本文介绍了极地探索所面临的摩擦磨损问题;阐述了极地温度、极地海洋大气及海水成分、海冰运动和极地微生物等极地海洋环境特点及其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在极地海洋环境下的摩擦学进展;探讨了提升材料在极地海洋环境下的耐磨防腐技术,如改性、表面修饰等;最后,结合极地海洋环境服役材料摩擦磨损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对未来极地海洋服役材料的摩擦学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work, the influence of sub-zero Celsius treatment and tempering on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bearing steel were assessed by tensile test and DSC.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quenched and tempered treatment, sub-zero Celsius treatment obviously decreases the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Moreover,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was enhanced 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ompressive stresses in retained austenite after sub-zero Celsius treatment and tempering. Meanwhile, the morphology of retained austenite changed from film-like to blocky with austenitization temperature increasing, and the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film-like retained austenit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locky one. The DS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retained austenite decomposition slightly increased through sub-zero Celsius treatment and tempering. This result may probably be ascribed to partitioning of carbon during tempering.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retained austenite starts to decompose is unchanged.  相似文献   

15.
磨损失效是金属材料主要的失效形式之一,因此减少材料表面磨损一直是金属改性的研究重点。基于粘着理论、润滑相结构、润滑膜行为等不同角度,对如何提升金属材料的减摩性能进行解读,并根据理化性质的改变,综述2类表面减摩方向:化学减摩、物理减摩。化学减摩由自润滑涂层展开,阐述自润滑体系的分类,从粘着摩擦力探究润滑膜的减摩机制。介绍外部直接添加与原位合成的减摩方法。举例了4种自润滑涂层的制备工艺:喷涂、气相沉积、微弧氧化、高能束熔覆。物理减摩中的梯度纳米和表面织构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探究脆性摩擦层与应力应变的变化,研究梯度纳米结构的变形机制,介绍了机械研磨、激光冲击等制备技术。表面织构在不同摩擦状态下,拥有储油、集屑、流体动压润滑的功能,常见的制备方法有激光刻蚀、化学刻蚀等。最后对金属表面减摩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多尺度追溯起源,完善摩擦理论;利用原位合成、微观结构活动探究如何延长减摩时间;展开多元体系、工艺的优化,向经济实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亮  陈廖斌  郑先念  汪鹏 《金属学报》2004,9(11):1248-1252
目的: 研究强力霉素局部给药对骨关节炎软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关节内注射木瓜蛋白酶,建立家兔膝关节炎模型。每日关节穿刺给予2、4 mg强力霉素,共4周,观察指标包括软骨大体形态,软骨Mankin's评分,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关节液中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软骨面粗糙,见大量裂隙,局部纤维覆盖,边缘骨赘多,Mankin's评分显著增高,MMP-13表达、NO含量和N0S活性均显著升高(P < 0.01)。给予2 mg强力霉素后,软骨面粗糙稍好转,裂隙数量减少,边缘骨赘小而少,Mankin's评分显著降低,MMP-13表达、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降低(P <0.01)。给予4 mg强力霉素后,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 强力霉素关节腔内给药对家兔骨关节炎软骨退变起到明显缓解效果,且其作用有剂量相关性,作用机制与抑制NO产生、NOS活性和MMP-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Hf和Y对Ni3Al-7.8Cr-4Mo-0.05B合金氧化性能的影响,测定了合金在1000和1100℃的恒温氧化动力学曲线,并通过XRD分析表面氧化膜结构,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氧化产物的微观组织与成分.结果表明:Hf和Y的加入大大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能,主要影响在于形成稳定性更好的HfO2.提高氧化膜与基体的粘结力,抑制了硫在氧化皮/基体界面的偏聚、改变氧化膜的形貌与组成、内氧化程度、扩散层深度等.  相似文献   

18.
刘胜营 《贵金属》2004,25(2):39-40
结合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从炉灰中回收和提纯Pt 、Pd的工艺流程,包括焚烧、溶解、分离、提纯、焙烧等工序。由该流程进行回收,Pt和Pd的回收率均>98.5%,纯度>99.95%。实践证明,该工艺路线简单实用,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器零部件的应用面临了新的挑战,关键零部件的磨损腐蚀导致的涂层失效变得尤为显著。Ti基涂层因其低摩擦系数、硬度高、耐磨性好且具有优异的耐蚀性,逐渐受到了业界的关注。综述了物理气相沉积Ti Si C、Ti CN、Ti Si N和Ti Si CN硬质涂层结构和性能的研究现状。简要总结了Ti基涂层发展的历程,重点分析和对比了四种硬质涂层的成分、结构特点、硬度、结合强度、耐磨减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对于不同方法制备的涂层的影响因素分别做了分析,并对涂层的不同失效方式做了解释。从微观结构和性能两方面对涂层进行描述,阐明了硬质涂层中碳的键结构和相结构变化与涂层减摩自润滑性能之间的本构关系,指出了碳元素的石墨化转变在涂层减摩方面的重要作用。论述了钛基硬质涂层结构诱导超硬现象的机制,归纳和评估了超硬耐磨减摩涂层的特点。最后,对目前国内外Ti基涂层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展望了物理气相沉积钛基多元多界面硬质涂层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王彬 《铸造技术》2000,(6):35-38
我国的铸造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经历了购买、自力更生研制、引进与开发创新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铸造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指出在发展我国的铸造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意义及差距的同时,就21世纪我国的铸造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