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北部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天然气组份、碳同位素及伴生凝析油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并利用碳同位素特征和天然气运移指数(△R3)对该区天然气气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北部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松辽盆地北部大量天然气的地球化学资料,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汪升地区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汪家屯—升平地区天然气化学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有油型气、煤型气和混合气,但单一型的天然气很少,以混合气为主。混合气是由同一源岩中不同有机质生成的天然气混合造成的,以原生混合气为主。纵向上,天然气中重烃气在下部地层含量高,向上逐渐减少;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值变化大、组分碳同位素倒转系列常见而正碳同位素系列较少见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非烃气体的分布,纵向上以登娄库组以下的营城组火山岩系含量最高,平面上高含量非烃气体的分布常与深大断裂的走向相一致,可能主要为无机成因。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孤北潜山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孤北潜山带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及轻烃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孤北潜山带天然气主要有3种成因类型,即油型气,煤型气和混合气。其中,义155、孤北古1井天然气为煤型气,渤601、渤深6井天然气为油型气,孤北古2、渤古4、义132等井天然气为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结合该区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孤北潜山带天然气碳同位素和轻烃呈规律性变化,自西向东从第一排山至第四排山碳同位素逐渐变重,甲基环己烷指数和苯指数逐渐增大,天然气成因类型从油型气过渡到煤型气。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的分布明显受气源岩和断层的控制,其中油型气主要分布在第一排山,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分布在第二、第三排山南部靠近孤北断层地区,煤型气主要分布于第二、第三排山北部远离孤北断层地区及第四排山。  相似文献   

5.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的储集类型主要有孔洞型、裂缝型、孔-洞-缝复合型和孔隙型4类,其中以孔-洞-缝复合型为主要储集空间、最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储层的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带、平面上分区的特点,在纵向上划分的4个带中,以第2、3带储集性能为好,是油气主要的聚集带。在平面上的残丘、区和凹槽区中,以残丘区岩溶作用强度大、保存条件有利、储层最为发育。溶蚀孔洞的形成受控于岩性、水性质、构造运动及古气候,裂缝等因素,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早海西岩溶期;构造裂缝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岩性、构造位置及埋深、主要形成期是印支和早燕山期。印支-早燕山运动对奥陶系储层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产生大量裂缝、再次溶蚀、产生新的孔洞;中晚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充填作用,喜山运动则使孔洞缝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氮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通过统计分析塔里木盆地103个天然气样品,发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主要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即油型气和煤成气,且氮气含量在油型气中明显高于煤成气。在台盆区产自古生界地层的塔中、东河塘、哈得和中生界的轮南地区为异常高氮气天然气,氮气含量大于20%;新生界地层与塔西南和库车坳陷的中生界地层产出的天然气氮气含量最低(<5%),主要为煤成气;塔北地区,天然气氮气含量变化较大,低含量氮气主要为煤成气,而高氮气含量天然气为油型气,在高氮气含量的油型气中,不同热演化阶段氮气来源不同,其含量也不相同。雅克拉天然气高氮气含量可能是来源于高演化形成的氮气与少量深部气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不同构造带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控制要素研究比较薄弱。依据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手段对冷湖各构造带的天然气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储层、构造及成烃演化等,探讨不同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差异及成藏的控制要素。研究表明,冷湖地区天然气组分以烃类为主(66%~97%),重烃含量相对较高(2%~11%)。冷湖三号至冷湖五号构造带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介于-46.4‰~-25.4‰之间,冷湖五号至冷湖七号的δ13C1值介于-25.4‰~ -42.7‰之间,显示其成熟度存在差异。冷湖构造带侏罗系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δ13C2)值介于 -27.18‰~-30.3‰之间(平均为-28.54‰),古近系—新近系δ13C2值均大于-28‰,指示其主要来源于腐殖型有机质,以煤型气为主,可能混入了少量油型气。不同的供烃凹陷和深浅层阶段性聚集是导致天然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古近系—新近系圈闭的发育与天然气形成和充注同步,具有晚期动态成藏特点。浅层滑脱逆断裂导致天然气大量快速逸散,储层聚集成藏能力较弱;深层侏罗系源内及基岩不整合面附近发育构造圈闭,且形成时间早,完整性好,有利于早期原生油气藏的形成,指示深层可能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千米桥潜山奥陶系的储集类型主要有孔洞型、裂缝型、孔洞缝复合型和孔隙型4类,其中以孔洞缝复合型为主要储集空间,最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储层的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带、平面上分区的特点.在纵向上划分的4个带中,以第2、3带储集性能为好,是油气主要的聚集带.在平面上的残丘区和凹槽区中,以残丘区岩溶作用强度大、保存条件有利,储层最为发育.溶蚀孔洞的形成受控于岩性、水性质、构造运动及古气候、裂缝等因素,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早海西岩溶期 ;构造裂缝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岩性、构造位置及埋深,主要形成期是印支和早燕山期 .印支早燕山运动对奥陶系储层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为产生大量裂缝、再次溶蚀、产生新的孔洞;中晚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充填作用,喜山运动则使孔洞缝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烃源叠合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佳木河组、二叠系风城组、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及侏罗系5套气源岩层系,主要气源岩在盆地内广泛分布,部分地区处于高—过成熟阶段,进入气源岩主生气期,具备勘探大气田的物质基础。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来源多、混源、成因复杂,常规天然气成因判识指标对部分地区天然气的成因判识不准确。针对这一问题,系统梳理和分析不同层系、不同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不同烃源岩生烃特征,建立天然气成因判识新图版,据此图版对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成因进行判识,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高演化阶段的油型气与低演化阶段的煤型气难以用传统方法界定,无法有效划分天然气类型与成熟度将会影响该地区的气源判识和成因研究工作,需要建立新的判识方法;(2)建立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成因及来源判识新图版,能够有效判识不同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且对低演化阶段煤型气以及高演化阶段油型气较为适用;(3)西北缘玛湖、沙湾大量存在二叠系风城组及下乌尔禾组油型气,石炭系、二叠系佳木河组、侏罗系烃源岩也有显著贡献;准南以侏罗系煤型气为主,从低成熟气到过成熟气均有分布;准东和腹部以高演化阶段石炭系和侏罗系煤型气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千米桥古潜山研究认为,该古潜山奥陶系凝析气藏的凝析油气来源于古潜山北临的板桥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主要为偏腐殖型生烃母质成熟晚期演化阶段的产物;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晚期成藏的特点。是现今中南部远源高部位分布密度相对高的成熟凝析油气、北部近源围斜部位为密度相对低的高熟气的主要原因;运移方向从北向南,通道有东西两条,西自板深701井区注入,凝析油气在板深7、8井区大量聚集,东在板深4井区附近,油气注入后聚集成藏。受板深4井西断层遮挡,不再向南运移。  相似文献   

12.
千米桥潜山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的千米桥潜山在 1 998年勘探中获重大突破 ,于奥陶系钻获高产油气流。该潜山为一古残丘背斜山 ,奥陶系上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缺失石炭 二叠系、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 ,遭受风化淋滤时间长 ,碳酸盐岩目的层中孔、缝、洞均较发育 ,油气分布在距奥陶系顶部 2 0 0m以内的风化壳储集层中 ,油源对比证实 ,油气主要来自板桥凹陷沙河街组。据目前综合分析 ,该潜山油气藏类型为受风化壳控制的带较大油环的高饱和凝析气藏。图 4参 3 (梁大新摘 )  相似文献   

13.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千米桥潜山是黄骅坳陷最典型的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恢复潜山古构造是认识其油气藏特征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运用地质力学方法研究潜山内幕构造之后认为,该潜山的形成基础是古生界印支期宽缓复背斜,在燕山期挤压构造作用下形成由逆冲叠瓦扇和反冲断层构成的三角带内幕构造,抬升受侵蚀形成潜山主体,喜马拉雅的两次古旋拉张使潜山掀斜定型。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整体热沉降,潜山两侧凹陷沙三段生成油气向潜山侧向运移成藏。  相似文献   

14.
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气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判明黄骅坳陷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藏的气源问题,对大港地区不 同层位烃源岩进行热模拟实验。采用气源综合动态对比思路,根据对模拟得到的产气率、轻烃、轻烃碳同位素的研究,对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进行动态气源对比。对比结论:板桥凹陷和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类均可为千米桥奥陶系潜山供气,认为潜山凝析油主要来源于烃源岩成熟阶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烃源岩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低密度水包油压井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常压凝析气藏已进入中期开采阶段,由于使用的水基压井液密度均大于1.0g/cm3,洗井时经常有压井液漏失,对储集层损害严重,严重降低产能。室内岩心研究表明,在净压力作用下,储集层的压力敏感性较强,气体流速敏感性损害程度很弱,地层水损害程度中偏严重。在模拟储集层高温条件下,对现场使用的压井液损害储集层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渗透率小于10mD的气层渗透率的损害平均为53%,这主要是压井液的滤液进入岩心的细小孔喉引起水锁伤害所致。根据不同伤害机理理研制出一种效果较好的低密度(0.84~0.90g/cm3)水包油压井液,抗温168℃,抗水、油污染容量10%,渗透率恢复值平均为90.06%,最低在87.6%以上。表6参6  相似文献   

16.
利用岩心观测、薄片鉴定及录井、钻井等资料,对月海油田古生界古潜山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含油气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认为:本区古生界古潜山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相为滨浅海相;古潜山储集空间以风化溶蚀型网状裂缝为主,通过对7项油气评价指标的衡量,本区古潜山基本属Ⅰ-Ⅱ类古潜山,是一个勘探潜力较大、远景看好的古潜山区。  相似文献   

17.
兴隆台古潜山带勘探实践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隆台古潜山油藏是辽河油田最早发现的古潜山油藏。长期以来,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古潜山带的勘探进程。近年来以创新的理念为指导,开展了4000m以下深层古潜山、巨厚隔层下古潜山以及古潜山深部的勘探,并取得了认识上的突破。突破了以往变质岩古潜山风化壳含油的观念,取得了古潜山内幕深部可以成藏的认识;古潜山储层受埋深成岩作用影响较小,深层古潜山仍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供油窗口的存在是古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巨厚隔层下古潜山可以成藏,建立了古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成藏模式。此次研究对于拓展勘探领域和空间,丰富石油地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造成油气分布十分复杂,使得冀中坳陷潜山油气勘探难度加 大。该文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勘探实践,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 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主要来源于古近系和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中 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系统;古近系泥质岩、石炭系-二叠系煤系 地层和潜山内幕泥质岩隔层构成了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隔)层,并发育2 类、8 套储盖组合;潜山发育的 断层和不整合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油气藏、潜山坡油 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3 种类型。潜山油气近油源分布,具东富西贫、南油北气的特征,并在断裂带附近 的潜山及潜山内幕圈闭中富集,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揭示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 藏规律,对今后潜山圈闭评价、区带优选等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汉断陷盆地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汉断陷盆地潜山发育,且具备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是该盆地的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但油气勘探一直未获得突破,其油气成藏模式是倍受关注的问题。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从潜山成因类型和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方面探讨了古潜山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万城潜山带、潜北潜山带和通海口潜山带主要形成残丘型块状和层状油气藏;新沟潜山带和天门潜山带主要形成断块型块状和层状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富台油田古潜山储集层特征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华夏  王永诗 《特种油气藏》2003,10(3):35-37,41
富台油田主力含油层位为下古生界及第三系沙三段上亚段,属复式油气藏。其中下古生界古潜山油气藏属层状油气藏。储层主要为内幕孔洞型储层和内幕裂缝型储层。本文从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下古生界的储集空间类型,建立了古潜山内幕储集层分布模式,其结果对车镇凹陷北带乃至济阳坳陷同类型的古潜山勘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