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塘湖盆地是一个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但对盆地的基底的研究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通过对盆地周缘地层、构造的变化研究,结合重磁资料及钻井资料,认为该盆地的基底是早古生代西伯利亚南缘活动陆缘沟-弧-盆沉积体系经变质褶皱作用而形成的,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洋壳俯冲阶段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残留海盆阶段.研...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00,自引:18,他引:82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拉美丽有限洋盆拉张聚敛旋回、晚石炭世—三叠纪的古亚洲洋全面消亡、早侏罗世—古近纪的陆内断坳旋回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压扭强挤压聚敛造山旋回。伸展期原盆的稳定地层层序往往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聚敛期原盆受到改造,成为构造圈闭发育或油气聚集的时期;此外,通过恢复盆地的演化过程指出泥盆—石炭系是未来准噶尔盆地寻找油气勘探大场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石油学报》2004,25(6):8-11,17
贺兰山地区在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几次区域性的伸展活动,表现出显着的“多旋回”构造特点。而导致这些伸展活动的机制并不一样,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早古生代不是拗拉槽,而更可能是北祁连岛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在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在此期间,其沉积表现出较典型的非补偿型前陆盆地的特征。在晚古生代,由于伸展的时间晚于造山期,因此该地区也不是所谓的碰撞谷,而是北祁连造山带及临近地区后期伸展跨塌的结果,伸展开始的时间发生在晚泥盆世晚期;在中生代早期,贺兰山地区北段由于受南侧的挤压发生伸展,因此不是前陆前渊而是碰撞谷。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4大重要地质事件:一是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亚洲陆块的形成,由于古亚洲洋壳的俯冲消减,西伯利亚陆块与古中国陆块由天山—阴山造山系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石炭纪—早二叠世巨型古亚洲陆块受地幔柱的作用,发育天山大火成岩省与多条裂谷;三是早石炭世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扩张和古亚洲陆块南东南边缘离散;四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峨眉地幔柱与多条裂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4类盆地原型:(1)离散板块边缘盆地,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拉张期,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北西缘、南缘以及塔里木陆块的南缘;(2)会聚板块边缘盆地,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于华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形成于华北陆块北缘以及泥盆纪—石炭纪发育于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和台内断陷及残余海盆;(4)裂谷和拗拉槽,即与天山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地幔柱相关的裂谷和拗拉槽。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早期—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晚元古代中期—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论述了吐哈盆地晚石炭世、早三叠世、晚二叠世早-中期、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中晚林罗世和白垩纪-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和物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吐哈盆地的演化特征,认为,从晚石炭世至三叠纪,吐哈盆地和博格达地区由裂谷盆地逐渐演化为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一起成为统一的准平原化坳陷型盆地.到了中晚侏罗世,统一的大盆地开始解体,至第三纪和第四纪,吐哈盆地北部才发展成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盆地类型及板块运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划分为9个层序,27个体系域。体系域研究表明,自寒武纪到二叠纪依次发育了碳酸盐岩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克拉通内盆地、前陆盆地等多种沉积类型。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古地磁资料,对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及构造作用对盆地的改造进行了探讨。从活动论的观点解释了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各时期所处的地理位置、板块活动性质、盆地类型及沉积特点。认为古生代塔里木板块在漂移过程中与相邻板块碰撞,使其漂移轨迹呈“S”形。由于受板块运动性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在古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塔里木为一个离散边缘的克拉通盆地;早奥陶世末—早古生代末,塔里木板块东部(今南部)洋壳消减,形成东部的会聚边缘弧后前陆盆地和北部的离散边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两种不同类型盆地共生的构造格局;志留纪—泥盆纪,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的天山洋闭合,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开始发生碰撞,形成了克拉通内盆地;石炭纪塔里木板块西南缘为离散边缘,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二叠纪塔里木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0.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的拼合,在大陆边缘形成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与造山耦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到中侏罗世末期,属大陆裂谷玄武岩,反映了贺兰山地区当时处于裂谷的沉积环境.贺兰山地区中生代早中期的沉积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相一致;贺兰山盆地沉积物源、古水流资料及其西麓小松山滑覆构造特征均显示贺兰山盆地是一个更靠近北部边缘、由西向东地势平缓降低的更大沉积盆地的一部分.现今的银川地堑当时也并不是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分割.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早中期贺兰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共和盆地——一个值得研究的新盆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青海省 西部的共和盆地,在诸多的石油地质条件方面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相似,应是寻找生物气的一个新领域。在共和盆地钻探的共参1井,古-新近系厚达5km以上。对共和盆地的地层、沉积、构造、生烃、油气显示等进行分析,并与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进行了比较后指出,两盆地在沉积环境、气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诸方面颇为相似。共和盆地也是一个寻找生物气的理想地区,应加强对盆地的勘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中生代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发育张扭伸展断层系(边界走滑断裂.盆内伸展正断层)。一级构造单元为断陷、断隆;新生代盆地是陆内前陆盆地,发育扭压逆冲断裂系,盆地一侧发育逆冲推覆体,一级构造单元为逆掩冲断褶皱区、坳陷、斜坡。因此,可以利用酒西盆地的资料和勘探成果认识六盘山盆地.借助酒西盆地的勘探经验指导六盘山盆地的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4.
深盆气藏及松辽盆地勘探远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深盆地藏是形成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非常规气藏,目前成为油气田勘探的新热点,深盆气藏具有源岩巨厚、储层致密,气水界面在气藏之上以及含气压力异常等特点,成藏于有持续气源供给,构造向上倾方向砂岩物性变化的向斜轴部或背斜翼部,依据成藏模式可划分为3种类型。松辽盆地具有深盆气藏发育的地质条件,盆地深部地层可能有深盆气分布,深盆气“水封”圈闭的成藏模式对于油气勘探具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渭河盆地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前新生界基底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该区区域构造的分析,并综合利用野外地质、钻井资料、分析测试数据以及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渭河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样式开展了研究,并进而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基底主要由4个不同物质分区组成;盆地下古生界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被新生代正断层分割的强烈挤压褶皱变形,新生界则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箕状断陷;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基底和新生界盖层均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盆地模拟技术在吐哈盆地的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模拟技术基于石油地质机理,应用多学科知识,定量地模拟一个盆地的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移聚集史,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指出有利勘探区带。在盆地模拟过程中,根据典型井资料、构造上的差异、沉积物源的差异、油气水性质及压力系统的差异,将吐哈盆地分为7个分区,模拟计算出盆地各区带、各凹陷及总的资源潜力,摸清了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规模和品质,优选出了盆地的有利区带;认为盆地最有利的凹陷是台北凹陷,其次是托克逊凹陷,再次是台南凹陷;台北凹陷的上鄯善弧形带、西部古弧形带、胜北带、环小草湖带和七克台火焰山带为盆地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7.
������˹��ص�������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深盆气”是由一种“气水倒置”的特殊圈闭形成的非常规天然气聚集、构造平缓、储层致密和具有不间断供气的气源是其形成的主要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致密、构造平缓、又存在生气量巨大的煤系地层,具有形成深盆气的地质条件;同时又具有区域性的气水倒置、盆地中部普遍含气及地层压力异常等特点。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聚集为“深盆气”似应无疑,但是,其“广布型”的生烃层纱及储层连通性很差,与加拿大阿尔伯达地区的“深盆气”有一定的差异。“深盆气”的确定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力,目前勘探需寻找现有工艺技术条件可开采的相对的“高渗区”;开采时要采用大型压裂为主的增产措施,同时注意防止对储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智 《特种油气藏》2011,18(3):60-63,138
通过分析二连盆地与大兴安岭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二连盆地与大兴安岭符合盆山耦合体系的基本条件,因此将二连盆地划入大兴安岭岭西盆山耦合体系。在盆山耦合体系的控制下,塑造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景观,各湖盆具有独立的沉积体系,形成近物源、多物源、粗碎屑的沉积特征。通过分析不同凹陷的沉积模式,从盆山耦合的角度解析二连盆地构造和沉积的关系,明确二连盆地沉积体系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盆地成因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松深大部面地震反射结构及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结合当前国际上对地壳结构的研究成果,将松辽盆地(北部)的地壳分为上,下2个部分。分析认为,上地壳上部呈现脆性,发育有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由此认为松辽盆地主要是由拉张作用形成的。此次深部综合地质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是建立松辽盆地形成,演化模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和莺歌海盆地都在一定深度和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现象。通过对这2个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超压特征及成因和油气成藏史3个方面的对比分析,阐述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运聚与压力系统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2个盆地的沉积演化都经历了沉积物快速堆积,形成了巨厚的烃源层,并且对应于盆地超压发育的主要层位;超压体系的分布受各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和构造作用控制明显,超压顶界面基本呈现出中间高、向盆地边缘降低以至消失的特点。油气主要富集在超压顶界面附近及其上的常压系统内,在封闭和保存条件较好的深部也具有较大潜力。超压体系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条件,并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控制着油气分布,同时油气成藏过程对盆地超压系统的产生和演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