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问道江湖     
<正>江湖,在古籍中,它与庙堂相对;在宋元话本里,它是斗武场所;在武侠小说中,它是侠客们的天地,江湖即武林。手艺江湖,又是何物?一个与手工艺相关的生态圈,从业者、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都在此江湖之中。手艺江湖中,从不缺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金丝楠,4年之间,每根木料的价格从几万元暴涨到几千万元,又迅速跌至3万元……大起大落中,楠风先生依旧闲庭漫步。  相似文献   

2.
要成为业内精英人士,还是得拜在大师门下,跟着大师学习技艺、气度,琢磨窍门、韵味。要想学到一门技艺的精髓,仅靠网络学习和与达人厮混是不够的,必得拜到一位高人门下,悉心听从师傅的教导,聆听师傅的告诫,学习技艺的精要,了解技艺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跟着师傅学习如何做一个手艺人。可是,找谁学?学什么?如何学?在这个快速、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当您听到"手艺未来"时,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场景?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手工艺在未来,大多可能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那时候,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会通过手艺的社会身份的转变而呈现出思想化特征。此时技艺的终端不以"物体"作为目标,而是凝结为某种启示性的精神力量。在"大数据"将科技与生活高度综合化领导世界以后,未来手工艺有可能会成为一种类似于"圣物"的东西。它不被科技附体,也绝不独立于人之外,而更成为人的生命随行、可感的组成部分。这时候,大部分古代社会流行的手艺都渐渐消失,只剩下艺术的手艺,作为人存在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姑蘇手藝     
这里所说的"手艺",实际上是指传统的手工技艺及其产品.虽然与通行的权威辞书对"手艺"一词的解释小有差别,却没有原则性的分歧,所以还是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5.
<正>搞不定的甲方、断掉的资金链、被剽窃的创意……创业艰难,手艺江湖里的各种危机该怎么应对?或许是机缘,或许是因为宋宫均从师父那里学到的细丝竹编,5年前还是斗虾一个萌新主播的宋宫均突然一夜爆红。视频的点击量和转发量飙升到十几万,微博和公众号的粉丝数几乎能和一个小明星等同。粉丝量给了宋宫均一个机会,一个让他的竹编产生经济价值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正朱子昂出生于瓷城醴陵,瓷艺的种种自小耳濡目染。2014年,他到中国美院进修一年,师从仁量教授,加强了美术知识系统学习,开阔了眼界,对传统釉下五彩技艺更是有了新的认识。朱子昂说:他希望做一名,合格的釉下五彩手艺人。留住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手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专注、执着!  相似文献   

7.
10年之间,上至中国手工艺的整体生存环境,下到手艺人的技艺锤炼、品牌打造、产业化经营,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些人在手艺的生存舞台上黯然离场,留下渐远的背影;一些人则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升级,将手艺打造为品牌。这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10年,不仅见证了中国手工艺的沉浮衰荣,也为下一个10年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存样本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镜子张     
<正>要做一名制镜大师,功夫远在镜子之外。张三的制镜手艺已传承三代,技艺精湛,渐渐独霸了当地的镜子市场,人称"镜子张"。在靠卖镜子发家后,镜子张专设了镜子展销大厅,招徕四面八方的顾客,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镜子张有一个独子叫张四,年方20,高中毕业后,镜子张觉得他文化已够,便不再让他升学,而把他收进制镜作坊,跟着自己学习制镜手艺。或许由于家传之故,张四对制镜情有独钟,技艺进步很快,不久便能独立制作了。张四制作的镜子,镜片平匀敦厚,讲究装饰。很多人认为张四制作的镜  相似文献   

9.
千手刻心佛     
<正>让世界沸腾的大足石刻,为大足带来的不仅是旅游产业上的收入,更是形成了以石雕为基础的传统技艺产业。而这些从事石雕技艺的工匠,大都是当地人,伴随大足石刻的开凿,宗教与文化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或是自学摸索,或是拜当地有名的石刻匠人为师,或是机缘巧合遇到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这些工匠的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聚集成一个庞大的石雕群体,遍布全国。毫不客气地说,  相似文献   

10.
一把紫砂壶不仅展现了制作者出色的手艺,还集结了绘画、书法、印章等多种艺术精华。紫砂壶艺术是制壶艺人的精湛技艺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充满着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1.
正在匆匆而行的光阴里,流转过多少蓬勃与凋落。重庆,这座山城,以奔流不止的记忆,沉淀下丰富的巴渝文化;巴渝儿女,以一双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勾勒出一幅幅难忘的"手艺之花"。然而,从前车马邮件慢的日子,正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这些只能"慢慢来"的手艺,正悄然消失……从技艺变成记忆。  相似文献   

12.
山月  谢凯 《中华手工》2016,(4):58-59
在依文集团发起成立中国手工坊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我经常深入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很多苗绣和蜡染手艺人。这些人中,有的人是靠手艺谋生,养家糊口,但有一些人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家,他们真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个做蜡染的老奶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已经90多岁了,是蜡染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在画图案的时候从来不打草稿,所有作品都行云流水般画出来,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3.
设计再造     
正当一项技艺越来越少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它的式微和衰亡是难以避免的。借力于当代设计,让手工艺重回当代人的视野中,是这10年来的一个显著风潮。如今,不同的设计力量积极介入到传统工艺的"再创作"之中。以设计之名,让手艺呈现出新的生长特质。  相似文献   

14.
<正>想学手艺,去哪里找师傅?怎么和师傅相处?除了技艺,手艺人还要学习哪些技能?跟着爷爷长大的宋宫均,自小就喜欢竹子。爷爷老宋是个竹编行家,剖竹、制篾、编花、打磨,一套工序下来,竹子就变成了家里用的竹席、竹帘、竹椅、竹筛、竹簸箕。碰上爷爷心情好,还会用活灵活现的竹蜻蜓、竹蚂蚱哄小孙子开心。小小的宋宫均想,竹编真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手艺,一根竹子就能变成一个家。他缠着爷爷学竹编,被竹篾划伤了手也不哭不闹,做好了一件作品就能高兴半天,甚至还在爷爷的安排下,认认真真地拜了师。  相似文献   

15.
<正>不经一师,不长一艺。在手工艺行业,想要学习一门能够维持生计的技艺,拜师学艺是最好的方式。中国古代的工艺技术,尤其是雕刻、冶炼、建筑、陶瓷都是通过师徒制传承下来的。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徒弟被逐渐授予手艺技能,从而培养成师傅的得力"生产力"。但师徒制又不仅仅是一种合作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村头,那一阵阵庙会的锣鼓,和老槐树下那一张张淳朴的脸庞,是多年来滋润我心灵的甘泉。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眼下,许多手艺处于濒危状态,其消亡有加速之势,且一旦失传很难挽回和再生。如果按刻板的程序来操作,很可能有些手艺及其传承人不待保护就已逝去。因此,要把抢救置于各项工作之首。  相似文献   

17.
<正>造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脚楼依山而建,最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俗话说:"弯木头"害怕"直木匠"。说的是再弯曲难看的木头也害怕手艺高超的木匠,冉隆海,就这样一个"直木匠",他建造吊脚楼是一绝。2013年年底,对于这个54岁的土家汉子来说十分难忘。他造了一幢土家吊脚楼模型,参加由国家民委、  相似文献   

18.
《中华手工》2018,(6):58-63
当前,手工艺从业者明显出现了两大群体。一部分以刚入行两三年的年轻从业者为主。另一部分以从业20—30年的老手艺人为主。两者传承技艺的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通过高等教育获取手艺知识。后者以传统的师徒模式传承技艺。  相似文献   

19.
宜珊 《中华手工》2013,(5):77-79
行走尼木,可以在三项远近闻名的手艺里,阅读西藏的历史。通过这些传统手艺,可以看到藏人虔诚的信仰。从拉萨向西100多公里,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就是尼木县,藏香、藏纸、雕版并称"尼木三绝"。千百年来,这些手艺代代相传,成就了尼木"拉萨的手工作坊"的美名。有趣的是,这三样名传西藏的手工技艺,所用的原料都是植物,三种工艺的兴盛,都和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将皮艺之精髓,在一裁一缝,一针一线间传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手为道,以心致物,这就是坊式的皮革精神。所谓皮艺,不在于讲究皮面上的雕花多么繁华,而在于皮与线的缝合是否规整、扎实,皮面塑形是否自然、平整。一件好的皮具能陪伴主人上百年,如此耐用的品质全靠手艺者的扎实技艺。在坊式手缝皮革教室,能学到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如何"皮以致用",将每一面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是皮艺人需要具备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