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17项指标,采用国标推荐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质量评价方法,评价了北京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在map GIS中利用其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主要影响指标。结果表明:北京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水质逐渐变差的特征。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水质较差和极差区的主要影响指标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铁和锰。  相似文献   

2.
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开展中期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是实施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第5年.为了及时掌握规划任务完成及目标实现情况,总结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2013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进行中期评估.开展了项目实施情况、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目标实现程度和需求等5个方面评估,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水系实施5年综合治理“目标实现好”,基本完成阶段性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的水力截获技术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布置了水力截获工程.水力截获带运行后的结果表明,水力截获技术可以去除地下水中的部分石油类污染物.另外,还对水力截获带运行期间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运移做了数值模拟,特别是对污染源切断前后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查清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布置治理工程的前提,(2)切断污染源是有效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结合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探索建立适合北运河流域的管理模式,通过分析北运河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流域管理经验,提出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管理体制;形成参与、补偿、市场3个层面的管理机制;实现北运河综合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的3大功能;从而保障北运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了流域管理需要深入研究的管理目标、评价体系、机制指标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迅速发展,水政监察工作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水行政执法理念及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背景下治河管河的日常需要,急需组建一支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和高要求的水政监察队伍,以贯彻执行水法律、法规和维护正常水事秩序.结合北京市北运河流域水政监察工作的现状,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水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北运河流域河水与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相互作用,收集北运河流域上游温榆河段及下游北运河段不同季节的河水与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及显著性分析方法研究河水与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含量及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风险熵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6种优控多环芳烃中,除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检出率不足100%外,其余14中多环芳烃污染物在河水、潜水和承压水中均全部检出;多环芳烃总质量浓度的构成以萘为主,质量浓度为1 587.42ng/L,约占总质量浓度的85.6%;潜水和承压水春季多环芳烃总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夏季,2~3环多环芳烃质量浓度高于4环以上多环芳烃质量浓度;潜水中多环芳烃总质量浓度高于承压水;北运河段潜水中多环芳烃总质量浓度高于温榆河段;温榆河段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萘、芴和菲,北运河段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萘、苊和菲;上游河水多环芳烃总质量浓度低于下游,主要污染物为萘和菲;萘、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在不同位置条件下差异显著,除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之外,其余多环芳烃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均差异显著;通过风险熵法计算得出不同季节和位置条件下研究区生态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北运河流域市区共管体制和运行管理的现状,各区管理段(中心)不同程度存在人员、技术、资金逐步弱化问题,与当前水利部提出的强化流域管理的要求存在矛盾和差距。进一步构建“流域治理+市区协同”流域治理机制,对于实现北运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强化空间管控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研究流域治理政策支撑、人员结构、资金保障及界限边界等现状,提出了建立“流域治理+市区协同”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维护标准、强化联动执法、强化市民参与等举措,切实提升了管护水平,降低了社会投诉率,为流域管理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运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迪 《中国水利》2011,(20):15-16
通过对北运河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其流域面积广阔、涉及区县众多的特点,提出适合北运河流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推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下,遵循流域统筹规划、流域综合治理、流域统一协调的原则,采取"统筹规划、标准划一、主动参与、部门协商"的方式,制定考核机制、协商机制、参与机制、宣传机制和问责机制等,建立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三大体系,以北运河综合治理为契机,实现全流域污水防治资源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白文荣 《中国水利》2012,(Z1):50-52
根据北运河流域现状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后管理"模式的思考,提出建立北运河流域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管理体制;形成公众参与、有效补偿、市场运行等层面的管理机制,以实现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的三大体系,保障北运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迪 《北京水务》2013,(2):47-49
北运河承担北京市90%的排水任务,兼具防洪排涝和灌溉等重要功能。2012年"7.21"暴雨时,流域内未形成较大洪峰,但流域内仍有部分河道与水利工程不同程度受损,反思治理现状,中小河道治理在强化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的同时,亟待制定统一规划标准、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网格化管理、构建"智能型"河道管护系统、加大配套资金的稳步投入、不断提高防洪标准和构建更加完备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城市行洪安全。  相似文献   

11.
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将整个渭河流域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陇西黄土高原子系统、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关中盆地子系统以及秦岭北麓子系统。渭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主要是以HCO3-Ca、HCO3-Na为主,北部和中部还分布有HCO3·SO4-Na、HCO3·SO4·Cl-Na、SO4·Cl·HCO3-Na及Cl·SO4-Na型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的TDS为小于1g/L的淡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含水层矿物的溶解/沉淀、蒸发浓缩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是水资源开发力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玛纳斯河流域13眼监测井组成典型剖面的2010年-2014年监测数据进行趋势性分析得出,整个监测剖面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上部冲洪积平原单一潜水区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0.65~0.83m/a(平均0.74m/a);中部潜水溢出带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为1.12m/a;冲积细土平原区上部、下部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分别为0.59~3.07m/a(平均1.77m/a)和0.35~3.98m/a(平均2.41m/a);地下水位年下降速率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大趋势。在年内变化上,冲洪积平原单一潜水区埋深变化为\"降-升-降\";潜水溢出带及以北区域为\"升-降-升\"。地下水动态类型除上部冲洪积平原单一潜水区为入渗-径流型外,潜水溢出带至冲积细土平原区均为开采型。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现状地下水埋深(5.89~67.46m)远大于6.0m荒漠化临界埋深,生态环境面临恶化。通过对石河子市、玛纳斯县水资源利用分析得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因素是地下水超采、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小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提出必须科学规划用水,缩减灌溉面积和地下水开采量,开展生态补偿机制,使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疏勒河流域近几年地下水实测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地下水水位变化、运动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从地下水开发利用趋势、水位动态变化、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超采的状况,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城镇用水需求变化、地下水监管能力等方面剖析了地下水超采的原因。针对地下水双控指标体系、监测计量、信息化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强化流域对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下水的过度消耗已成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基于2003—2021年GRACE重力卫星数据和GLDAS陆面同化数据计算并评估黄淮海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从降水、蒸散发、地下水供水、跨流域调水等方面分析地下水储量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94.2%的区域地下水储量呈下降状态,平均变化速率为−1.22 cm/a,其中海河流域为−1.75 cm/a,淮河流域为−0.57 cm/a,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下为−2.11 cm/a,表现出自南向北逐步增大趋势。不同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有差异,降水对淮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海河流域,而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下地区地下水储量减少主要原因是多年以来大量的地下水开采。随着近年来跨流域调水量的增加,海河流域地下水供水量已有所减少,地下水储量下降趋势得到缓解,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下地区地下水储量在2020年后增长较快。  相似文献   

16.
黄河重点河段水环境有毒有机物污染现状浅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黄河水污染重点研究河段和来水相关区的中游干流、支流较大区间为调查对象,开展了有毒有机物的专项筛选和重点识别工作。对13个地表水断面、11个底质测点样品进行了GC MS联机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不但有毒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包括了酞酸酯类、酚类、氯苯类、多环芳烃类等多种类型的有毒有机物,而且有毒有机污染状况较严重,酞酸酯类是调查中峰值最高的一类有毒有机物。同时对特征有毒有机物提出了控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有机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及影响地下水生物修复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碳源和能源、微生物的种类、生物降解的电子受体、营养物质及环境因素等。结合实例说明了天然生物修复作用的存在性及重要性,指出强化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就地生物修复耗时少,所需费用较低,但对于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及渗透性较差的含水层实施有困难,而异地生物修复更强调人为控制和创造更加优化的降解环境。最后,就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虽然在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工程实践方面有许多空白,但已具备大力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疆和田河流域绿洲区地下水质量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和田河流域绿洲区1980、2014和2017年地下水化学检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单指标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关键指标识别,并分析该区域地下水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绿洲区潜水质量总体较差,1980年浅层地下水有Ⅱ类水存在,Ⅳ类和Ⅴ类水共占总水样的61.8%;2014年Ⅳ类和Ⅴ类水共占91...  相似文献   

19.
干旱典型区焉耆盆地的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开都河河水以及开都河流域地下水的有效利用。在总结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选用河道水量平衡法对开都河枯水期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做了分析,得出该河流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补排量。以期对焉耆盆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