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当前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系统中普遍存在数据交换能力弱、协同性不强、效率低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系统,即CAUPS.详细介绍了CAUPS中实体关系的定义和构成,采用KQML的消息格式来完成多实体Agent间的通信,同时KQML也被用作实体Agent与知识库中规则间的交互传递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实体关系可以定制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评估模型.在性能上使用轻量级控制策略和重量级控制策略,实现了多实体Agent间的同步、协调和控制.基于实体关系自定义的评估模型实现方法以及多Agent协作策略等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杭州钱塘江沿岸规划项目中.  相似文献   

2.
Agent是一个在分布式系统或者协作式系统中能持续自主发挥作用的实体,它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反应性和智能性的特点.随着单个Agent研究的逐渐深入,多Agent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多agent机器人系统(MAS)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个体Agent之间互相合作、协作和相互服务,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多Agent系统(多智能体系统-MAS).MAS可以由多个智能和能力较低或较单一的Agent组成,也可以以几个较复杂的Agent成员为基础,结合其他简单Agent成员共同组成.本文首先介绍了Agent的概念、特性和结构模型,通过分析Shapley和Postman算法的优缺点对多Agent在协作过程中的联盟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多Agent系统中,常常需要Agent之间的相互协作来完成动态环境中的复杂任务。以分析基于多Agent协作中任务分解为原则,提出一种进行任务分解的与或树和启发式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并对算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加强多Agent间的相互协作,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多Agent协作机制下的分层式网络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传统的基于移动Agent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网管系统存在的系统效率低、响应时间长、代理协作性差和可扩展性差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多Agent协作的分层式网络管理框架.该框架包括网络管理站层、多移动Agent协作层、SNMP Agent协作层和网元层共4层.在第2层中,建立了一种多Agent中间层策略和多移动Agent协作策略,将SNMP Agent作为驻留代理,利用多个移动Agent并行协作来智能的完成网管数据的采集.在第3层中,针对AgentX框架的不足,实现了一种基于SNMP协议的主/子代理协作机制.该机制将SNMP Agent从任务上划分为主代理和子代理,主子代理之间协作采用SNMP.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的基于移动Agent及AgentX的SNMP网管模型相比,此框架能使系统带宽降低26.9%,响应时间缩短29.5%,因此更适合应用于大型分布式网络中.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支持协作软件工程CSE的一种解决方案.对支持CSE的传统处理结构进行了阐述,指出了这种结构存在的缺点,提出了克服这种缺点的用于CSE的多Agent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和SPT融为一体.在这种多Agent体系结构中引入了协作Agent、调解Agent、协商Agent、通讯Agent、监视Agent以及Agent交互的场所Agora,在Agora的管理中引入了白板的概念,使Agent查找信息更容易.  相似文献   

6.
将多Agent技术应用于小卫星星座网络的路由和任务协作,构建了基于多Agent的卫星星座结构以解决传统IP路由技术无法满足小卫星网络移动性要求的问题;使用多Agent系统中的代理通信语言,结合小卫星网络路由的特点进行协议设计和OPNET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多Agent网络能增强小卫星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而提高网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多Agent智能协作模型.首先根据用户的需求,采用多Agent协作的服务流程定制模型制定服务之间的关系.在系统集成框架ASIF的支撑下,多Agent间采用智能协作模型进行协作,在控制集成Agent的统一控制下完成服务流程中的一系列服务,此过程无须人工参与,增加了Agent间协作的智能性,提高了系统集成的灵活性.将该模型应用于基于Agent的系统集成工具,成功地集成了边海防仿真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在进行系统集成时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的计算模式的群决策支持系统中引入多Agent技术,采用客户机/Agent/服务器三层计算模式,可以使系统支持多用户协同工作,满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要求,适合复杂重大问题的决策.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并讨论了其运行机制和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缺乏可重构性和协调性等弱点,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构.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中的Agent技术构建决策支持系统,采用拥有不同功能的智能体Agent实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各智能部件.利用Agent技术对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和运行设计,提出以协作Agent为核心的新的系统结构,较好地实现了多Agent之间的协作和交互,为解决多Agent系统中Agent之间的协作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MAS的故障诊断任务分解和结果综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求解复杂过程诊断问题,在传统智能诊断基础上,将多Agent技术应用于动态分布的复杂武器系统故障诊断领域.采用一种基于MAS的分布式武器故障诊断系统方案,研究了在改进合同网协议的Agent之间的任务分配过程和结果综合,重点研究了诊断系统任务分解、任务控制策略.这种方案对于提高分布式故障诊断系统的性能,改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电网快速推进与新技术领域的出现,以变电站为代表的能源互联网系统拓扑结构趋于复杂,传统运维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变电站规划设计、监测分析和运行优化的要求。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DT)技术的发展给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带来诸多便利。然而作为推动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相关研究与应用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将数字孪生技术工程应用于能源电力各业务环节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亟需开展系统性研究,以突破适应能源电力行业特殊性的数字孪生关键技术。为此,本文以变电站作为应用场景,首先对变电站运维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变电站巡检模式缺陷、模型精度不够、感知参量单一、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等问题。以此设计了一套涵盖空间信息与设备建模、变电主设备机理建模、智能反馈控制、设备感知网络、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体模型的仿真,以及三维可视化渲染与应用的数字孪生变电站模型框架。然后讨论了变电站数字孪生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高性能、低成本、高精度、低功耗、高集成度与智能化的变电站专用传感器研制;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存储管理与计算资源优化分配;孪生模型精度亟待提升与可解释性缺乏论证;“数据安全”与“数据孤岛”给数据驱动的模型训练带来挑战;高精度实景三维重建与虚拟实体动态更新算法的研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新工艺、新材料的智能传感器技术;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分布式云存储技术与以安全私有云为核心的数据管理体系;云边协同计算技术;数据驱动与机理知识融合建模技术;满足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前提下的模型训练技术——可信联邦学习;实景三维重建、点云语义分割、点云动态可视化、虚拟现实等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结合数字孪生模型设计与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给出了一套面向工程应用的数字孪生变电站系统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包括变电站设备实时监测、设备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测、运维决策优化与智能反馈控制等典型的应用场景。数字孪生技术与变电业务各环节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智慧变电站运维管理发展与效能提升、开辟数字化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成熟必将推动整个能源电力行业打破数据、技术壁垒,实现电力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价值、技术协同,构建更大范围的数字孪生系统,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已面临一系列伦理问题,并在人道和物道、公平与效率、义与利、竞争与合作的选择上与传统伦理产生冲突;同时现代管理也在企业价值观、双赢理念、伦理领导、企业形象理念等方面提升和丰富了传统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传统的操作系统引导机制存在关键验证信息被绕过的风险和引导数据被篡改的安全隐患,基于可信计算理论,结合带光盘文件系统的智能卡技术,提出了基于通用智能卡的可信引导方案.在不改变智能卡和终端设备的硬件和固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智能卡的存储数据和磁盘的引导数据,实现用户身份信息、智能卡和终端设备绑定的安全目标,将可信计算机制从开机加电扩展至应用层,确保操作系统的初始状态可信.通过安全性分析和性能分析,证明终端设备引导的安全性,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3-D structure the sedimentary modeling, the unit entity roodel has been adopted to transfer the heterogeneous complex passage system into limited simple homogeneous entity, 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dynamic simulation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ase and the drive forces of the hydrocarbon , and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resolve such problems as the direction, velocity and quantity of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mong the unit entities. Through simulating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Zhu Ⅲ depression,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as been opened out.  相似文献   

15.
确定实体(或企业)之间的供需协作模式是建立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础.基于实体之间协作的密切程度不同及供需项目特征的差异,供需双方可以选择连续补给型、紧密协作型、协作型、一般型四种基本供需协作模式.本文给出了不同协作模式下供方的收益模型,为敏捷供应链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结构化P2P系统节点ID分配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对节点ID的安全需求缺乏全面的分析,主要以解决Sybil攻击问为目标;2)需要进行复杂的CA证书管理或存在密钥托管问题;3)要求系统中有中心服务器或可信的第三方,不能在分布式的结构化P2P环境采用。首先确定可靠ID分配方案的目标,并基于秘密共享和无证书密码技术设计无可信中心的无证书签名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分布式结构化P2P系统可靠ID分配协议。该协议适用于无可信中心的分布式结构化P2P环境,避免了上述存在的3个问题。分析表明,该协议具有安全性强、效率高、扩展性好等特性。  相似文献   

17.
精益生产方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制造企业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它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较,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协作配套管理、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电力系统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是现代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级网络对抗中的重点攻击目标。中国电网已经全面建成了以网络隔离及边界防护为主的网络安全纵深防护体系,但面对以快速演进的恶意代码为主要技术手段的APT攻击,存在防护技术滞后于攻击手段、安全功能制约于业务功能、防护措施影响控制业务实时性等问题。可信计算是一种运算与保护并行结构的计算模式,通过保持计算环境及计算逻辑的完整性,为计算平台提供了对恶意代码、非法操作的自主免疫能力。基于可信计算技术,建立电力监测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免疫系统,由控制主站系统电力可信计算平台、可信网络通信及可信现场测控终端构成,覆盖电力控制业务从现场监测、通信、计算分析、控制指令下达与执行全部环节,为电力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主动防御机制。主站系统电力可信计算平台包括作为信任根的可信密码模块硬件和嵌入到操作系统内核的可信软件基两个核心组件,实现计算机的可信引导,对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的完整性度量、强制访问控制和强制执行控。电力可信计算平台在标准的信任链构建方法基础上,在操作系统引导器中植入度量代码,通过CPU实模式驱动下的可信密码硬件对系统引导程序代码完整性进行回溯度量。与当前通用的可信计算技术实现方式相比,电力可信计算平台将度量的起点从操作系统前推到操作系统引导器,从而使得系统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结合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的安全标签机制,电力可信计算平台对应用进程实现了融合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的双重强制访问控制。结合调度数字证书系统,实现了应用程序预期值安全管理,确保预期值的真实性与权威性。电力可信计算平台使用了计算组件中的原生安全功能,无需对业务程序、逻辑和系统资源进行改动,避免了对在运业务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在工程上切实可行。全面的测试及广泛的工程实践表明,电力可信计算平台消耗系统资源少,运行效率完全满足控制业务实时性要求,对业务功能没有任何干扰。基于可信计算技术构建的网络安全免疫系统,为电力监测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套高效率、高强度防护机制,对恶意代码、非法操作具有主动防御能力,同时也适用于其他业务逻辑固定、系统更新不频繁、安全等级要求高的工业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可信计算中可信度量的研究现状,对如何将可信计算引入用电采集终端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并构建了一种面向用电采集系统终端的可信度量方案。该方案以可信密码模块(TCM)为终端的可信芯片,以传统的可信度量技术为核心,并在可信度量环节引入了基于属性的远程证明方法。通过理论与实验分析可知,该方案可以有效改善二进制远程证明隐私性差、效率低、平台不可扩展等问题,提高了电力移动终端的信息安全主动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而在校企合作的内动力、考虑企业的合作需求、校内管理机制的协调性等方面仍存在缺陷,因此使得校企深度合作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应以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引导校企合作理念,以高质量的对外科技服务树立校企合作口碑,以协调化的管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运行,才能持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