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控制水域的过肥化,本文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EO-9为主活性剂,以碳酸钠,水玻璃、4A沸石、Supoo-Ⅱ、三聚聚磷酸钠为助洗剂,通过正交试验,降低三聚磷酸钠含量,筛选出磷洗衣粉的较佳配方。  相似文献   

2.
3.
矿物油消泡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华 《聚氯乙烯》1997,(6):21-23
文章叙述了以特种矿物油为主要原料,加增稠剂,采用非离子型乳化剂乳化,制备SPJ-201消泡剂的方法,讨论了原料性质和配比、加料顺序、乳化方法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7.
介绍了区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9)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和区分羧甲基纤维素钠与甲基淀粉钠的两种鉴别方法,为洗衣粉厂家提供了分辨真候原料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无磷洗衣粉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了无磷洗衣粉的配方,主要以碳酸钠、偏硅酸钠、聚丙烯酸钠、4A沸石、柠檬酸钠、硼砂为助洗剂,固定表面活性与比,考察上述助剂对基础配方去污力的影响,并结合其它因素在本实验范围内筛选出无磷洗衣粉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9.
复合型有机硅乳液消泡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军 《江西化工》1998,(1):15-18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二甲基硅油,多种乳化剂和助剂在水相中复合乳化,制备复合型有机硅乳液消泡剂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因素对乳液稳定性和消泡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该消泡剂的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片状洗涤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出现的片状洗涤剂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便利。介绍了片状洗涤剂的一般组成、添加的粘合剂及其它的辅助剂。对片状洗涤剂的使用方法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片状洗涤剂的制备、特点及市场情况。片状洗涤剂在西欧市场取得成功 ,占领洗涤剂市场6 % ,并逐步进入美国和日本市场。  相似文献   

13.
洗衣凝珠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类全新的洗涤用品,具有使用便捷、去污力强、多功能性等诸多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尽管洗衣凝珠发展快速,但是其分析检测方法的发展则相对较为滞后.洗衣凝珠的检测通常是采用相近产品的分析方法,并无专门性规定.即将执行的行业标准QB/T 5658《洗衣凝珠》首次对洗衣凝珠产品的分析检测方法进行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国内宾馆、酒店布草洗涤专用通用洗衣粉的特征、应用及发展状况,对通用洗衣粉的技术进展做了详细说明,介绍了毛巾发灰的原因,指出了通用洗衣粉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在没有有机溶剂加氯仿的条件下,烷基苯磺酸盐和烷基磺酸盐(AS)测定方法的进展情况。烷基苯磺酸盐和AS与钙盐经沉淀,然后经过过滤分离。通过这个过程,它们和体系中的无机含硫化合物分离。被分离物中的硫含量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定。这样可以测定总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AS通过高压水解,未水解的烷基苯磺酸盐用同样的方法测定。烷基苯磺酸盐、AS、磷酸盐、硅酸盐、硫酸盐和  相似文献   

16.
柠檬酸钠在洗衣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柠檬酸钠在洗衣粉中的应用。选用了三聚磷酸钠、4A沸石、纯碱、偏硅酸钠、聚丙烯酸钠五种助洗剂和柠檬酸钠进行复配,得到了含柠檬酸钠洗衣粉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7.
新用途和多功能产品使洗衣剂除了清洗衣物外,有了更大作用,分析了液体洗涤剂和粉状洗涤剂的市场,正确评估了片状洗涤剂的市场前景,指出,省时和多功能将是洗衣剂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衣用洗涤剂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衣用洗涤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阐述了浓缩、超浓缩洗衣粉、液体洗涤剂和片状洗涤剂的优越性,说明了衣用洗涤剂的发展方向,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During reformulation of a liquid laundry detergent, an undesirable color change was observed: the normally blue color of the formulation was found to turn green when exposed to elevated temperatures during accelerated stability testing. Spectroscopic analysis revealed formation of a yellow substance, whose transmission spectrum combined with that of the blue dye to yield the observed green color. Sequential solid phase extraction using cation and anion exchange indicated the yellow substance was a b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analysis of the isolate demonstrated a series of related compounds whose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fragmentation suggested polyethenyl imines (PEIs).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mechanism involving metal-catalyzed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triethanolamine (TEA) with subsequent acetaldehyde-mediated formation of conjugated PEIs as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color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