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CO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CO2的性质以及由CO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的催化剂、反应机理作了介绍,并对由CO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的热力学函数?H°298、?G°298以及298K时的平衡常数Kp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CO2+H2合成乙醇和低碳烯烃的反应是有利的化学过程,而CO2作氧化剂与低碳烷烃制烯烃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并且Kp值很小,几乎为零,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催化合成低碳烯烃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催化合成低碳烯烃是二氧化碳固定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二氧化碳催化合成低碳烯烃的2条路线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刘业奎  王黎  侯栋  王建祝 《煤化工》2004,32(1):37-42
对CO_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就近年来关于CO_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反应及廉价氢的供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逐年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全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的H2与CO2反应生成低碳烯烃,不但可以使CO2得到资源化利用,还能减少低碳烯烃的生产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该技术还有望实现从海水中得到燃油。本文主要对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热力学、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该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以Fe系为主。文中简要介绍了直接转化催化剂中的载体、助剂和双金属活性组分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以及经甲醇路线制低碳烯烃的双功能催化剂在该反应中的应用。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以及反应机理的探索是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向航  李静  曹建新  杨林 《现代化工》2015,(2):27-31,33
综述了CO2催化加氢合成低碳烯烃反应的研究进展,具体从总反应机理和Fe基催化剂的副活性组分、助剂、载体及制备超细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分析各因素与催化活性间的关系。指明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今后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和丙烷反应制取低碳烯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 NH_3-TPD.H_2-TPR等手段对 Cr_2O_3/γ-Al_2O_3.Cr_2O_3/SiO_2,Cr_2O_3/ZrO_2和Cr_2O_3/硅藻土等催化剂的酸性和还原性进行了表征;以C~0_3+CO_2做探针反应研究了该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NH_3-TPD结果表明.NH_3 在催化剂 Cr_2O_3/γ-Al_2O_3上的脱附量最多.而在Cr_2O_3/SiO_2上的脱附强度最大.H_2-TPR结果指出活性中心 Cr~(3-)在各催化剂上存在明显不同.C_3+CO_2反应结果表明,丙烷在 Cr_2O_3/γ-Al_2O_3上的转化率最大为 44.17%。而 C~-_2~C~_3在 Cr_2O_3/SiO_2上的选择性最大为82.84%.  相似文献   

7.
孟洋 《粘接》2021,46(5):31-34,38
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已经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在石油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原料为低碳烯烃,为了使得该材料具有可持续发展,文章使用了二氧化碳加氢一步法制作低碳烯烃,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合理利用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而且还能合成石油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原料.对这种工艺进行研究时,需要有一种高活性的催化剂,从而增加二氧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Fe2O3/HZSM-5分子筛催化剂,并用于乙醇脱水与低聚制备丙烯为主的低碳烯烃反应体系.在400~500℃范围内考察了HZSM-5的硅/铝比、氧化铁负载量、反应温度、催化剂氢气还原预处理对产物中烯烃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ZSM-5硅/铝比为140时,丙烯、丁烯收率最高;氧化铁负载能有效提高烯烃收率,当负载量为2.9%时丙烯收率最高,接近25%;反应初期升高温度可促进丙烯生成,但催化剂寿命缩短;氢气还原预处理能进一步促进乙烯、丙烯生成.  相似文献   

9.
薛绿林  李文麾 《辽宁化工》2007,36(6):387-388,391
以甲醇为原料合成低碳烯烃类物质提供了一条不依赖石油、天然气合成乙烯、丙烯的极具战略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重要的途径。对使用非均相催化剂(SAC-09)、以甲醇为原料制取低碳烯烃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400℃,H2/CH3OH=4,HLSV=1。  相似文献   

10.
11.
许秋香  龙秀  颜淑芳 《广东化工》2011,38(3):111-113
在超临界CO2中,钯作为催化剂,CsOAc作为碱,用易得的芳基碘、内炔、芳基硼酸三组分偶联高产率地一步合成四取代烯烃。超临界CO2中三组分偶联的最后优化条件是在100℃、PCO2=7.5 MPa下,芳基碘(0.5 mmol),内炔(0.25 mmol),芳基硼酸(0.5 mmol),PdCl2(2 mol%)和CsOAc(1 mmol)反应24 h。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优化了这个钯催化体系并且大大的提高了目标产物四取代烯烃的产率。此方法是内炔的全顺式加成,且超临界体系是一个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丙烯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久标 《辽宁化工》2011,(8):838-841
介绍了PC的性质、应用情况和生产工艺。通过对影响合成PC的主要因素和机理的讨论,指出催化剂和溶剂是影响PC收率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压力对提高产品的选择性有利。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二氧化碳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忠清 《上海化工》1996,21(3):35-38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超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化学的新进展,开发研究动向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16):3888-3910
Abstract

Carbon dioxide and sulfur dioxide were simultaneously absorbed into aqueous 1,8-diamino-p-menthane (DAM) in a stirred semi-batch tank with a planar gas-liquid interface within a range of 0–2.0 kmol/m3 of DAM, 0.01–0.12 mole fraction of CO2, 0.001–0.012 mole fraction of SO2, and 298-318 K. Absorption data of each gas in the CO2-DAM and SO2-DAM systems are obtained to verify their reaction regimes, based on film theory, respectively, which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imultaneous absorption mechanisms of CO2 and SO2 in the CO2-SO2- DAM systems. In the simultaneous absorption rate of CO2 and SO2 into DAM solution, the absorption of CO2 belongs to the second-order reaction of finite rate and the absorption of SO2 belongs to the instantaneous reaction regime.  相似文献   

16.
赵云鹏 《辽宁化工》2009,38(8):545-547,553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研究的催化剂体系有多种,包括铜基催化剂、贵金属为主要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以及其他类型催化剂。其中,对铜基催化剂的研究较多,其催化性能也较好。目前选用的铜基催化剂以Cu—Zn系催化剂为主,综述了包括CuO—ZnO—Al2O3、CuO—ZnO—ZrO2、CuO—ZnO—SiO2等典型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与乙醇和异丙醇的二元汽液平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汽液双循环高压相平衡装置,测定了二氧化碳-乙醇和二氧化碳-异丙醇二元混合物分别在303.15K,310.15K和329.15K,压力范围为1.78~10.04MPa下的汽液相平衡数据。用DDLC-SRK方程关联两个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及超临界CO2/乙醇中磷脂酰胆碱的溶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态法测定了磷脂酰胆碱(PC)在超临界CO2(SC-CO2)及超临界CO2/乙醇体系中的溶解度。在15~30 MPa压力(p)、313~343 K温度(T)条件下,PC在SC-CO2中的溶解度为x1(PC)=10-6~10-5,在SC-CO2/乙醇多元体系中,PC溶解度x2(PC)可提高至10-4。PC的溶解度与c(CO2)(d)、x(CH3CH2OH)(c)呈指数相关性。根据缔合反应规则,建立了质量作用模型x1(PC)=d3.89e(-2383.63/T-41.64)、x2(PC)=d3.17c0.36e(-1748.03/T-33.73),分别关联PC在SC-CO2、SC-CO2/乙醇中的溶解度,模型计算结果与溶解度实验数据较好吻合,关联误差(AARD)分别为4.31%、3.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