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该小说展现了20世纪初都柏林人在天主教、新教、凯尔特文化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寻找归属感所经历的困惑、迷茫和思考。作品体现了浓厚的城市生态意识,作家超越了当时流行的民族主义思想,强调多元文化的价值和平等,并呼吁人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和种族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员。乔伊斯的城市生态理念对化解世界各地的种族、宗教文化冲突和矛盾,建设平等、和睦的多元文化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群体构成不同的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会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进行意义生产,最后形成该空间特有的文化底蕴。非遗首先以社会记忆的方式表征城市文化,通过仪式操演来传达和维持,蕴含了对城市文化的审美观照与价值重塑。其次,非遗可以建构人与城市对话交流的文化空间,非遗的空间属性是其表征城市文化的又一方式。在此空间建构中,主体的定位与社会记忆都是动态的,而异质文化在共时空间里的融合而非置换,是非遗创新传承中应该追求的状态。在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小众性的前提下,当非遗的价值重塑和产业化输出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得益彰、繁荣共生时,非遗在人与城市的互动中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城市之魂——纪念刘易斯·芒福德诞辰一百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从城市文化功能作用,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爱的器官”、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建筑的作用等七个方面论述芒福德的城市理论与学术思想对我国城市科学研究,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种积极的城市空间——文化游憩广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设计研究为主题,在对国内外的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城市整体环境,空间形态,建筑构成和交通组织等物质环境的角度以及历史、地域、社会生活等人文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城市文化游憩广场的设计原则,以期使城市空间变得更为美好宜人。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认识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科技条件下人们有意识的创建行为,是不断进步的人类文明的产物。因此,城市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没有文化内涵与文明形象的城市只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建筑材料堆场,没有文化活动空间与健康的文化生活内容的城市只不过是仅仅为人们提供物质消费的场所。显然,这样的城市是不受人们喜爱的、更谈不上吸引力,是难以持续兴旺发达的颓败城市。  相似文献   

6.
王子怡 《饰》2007,(2):7-10
在当代,博物馆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加快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博物馆的建设不应是孤立的、盲目的,而应纳入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建设规划中来,和城市的发展建设、文化传统、精神定位相一致,与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同时,博物馆建设还应纳入到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的大视野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的当代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成为国家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的“文化工程”,从而赋予城市博物馆以新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为背景的国家,其多元化不仅体现在人文社会文化和城市文化等多方面,同时校园文化也是美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校园文化反应美国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折射了美国人对政治和新鲜事物的冷静心态。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人类文明的结晶,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管理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膨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政府带来了许多棘手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体育赛事文化是一种活力的文化因素,其所倡导的精神和文化理念,能够影响与改善社会软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体育赛事打造了宁波城市文化品牌,提高了宁波城市的文明素质,扩大了宁波市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互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有力推动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体育是城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城市体育文化是城市经济、政治、心理、习惯等诸多因素的表现形式.事实证明,发展城市体育文化对解决社会负面问题有着显著的效果.大型运动会,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缓和犯罪心理;通过散打、拳击运动,能达到发泄怒气,消除压抑心理的目的;登山、汽车旅游、郊游,可以摆脱使人苦恼的"礼拜日官能症";而集体的比赛活动可以降低蕴积的攻击性,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与环境是现代城市设计最基本的两大要素,而人对环境的知觉体验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和桥梁。现代城市设计只有充分关注人对环境知觉体验的心理过程,加强特性和作用的研究,才能真正以人为中心,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改善和提高城市形体环境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人与环境是现代城市设计最基本的两大要素,而人对环境的知觉体验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和桥梁。现代城市设计只有充分关注人对环境知觉体验的心理过程,加强特性和作用的研究,才能真正以人为中心,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改善和提高城市形体环境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场景理论视阈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时空记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更新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美国城市研究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提出:在消费社会、后工业时代,城市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应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看待城市的发展问题。该理论为研究城市更新动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基于场景理论的核心观点,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树立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做好全局规划;(二)保护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完善周边文化基础设施;(三)吸引创意人才入驻,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发展;(四)开展特色活动,实现人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有机互动;(五)塑造文化价值观,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感召力与整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可持续性四个支柱之间的平衡发展.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政策分析,社会可持续性和文化可持续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一直受到忽视,城市设计领域也不例外.我们从社会可持续性和文化可持续性两个维度探讨了城市设计价值观的重塑问题.从社会可持续性视角看,城市设计需要建构以公平的空间资源分配为核心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和谐宜居观与环境正义观.基于文化可持续性的城市设计价值观,核心是尊重城市文化多样性,它是城市保持活力的命脉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一个城市的文化必定包含有最真挚的人文情怀,是真正为人服务的,因此,城市文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最终要落实到城市文化的“人文关怀”上去予以评判。从这一人文性的角度审视当前方兴未艾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探讨城市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城市人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保障和丰富人民的文化权利,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更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也是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正在经历的阶段.城市意象是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对于城市的珍贵记忆和无形财富.但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原有的城市意象遭到破坏,有的甚至无法挽回而成为遗憾.通过对城市更新的思考、论述与研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从建筑、象征、精神、风貌等四个方面对...  相似文献   

17.
清除城市"牛皮癣"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城市"牛皮癣"屡禁不止,深层次根源在于诚信社会机制建设的缺失。只有从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工作做起,努力建立健全并维护诚信社会的相关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各尽其职,联手打击和约束非诚信行为,加大诚信文化建设力度,使制作、使用假证件的人无利可图、无隙可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城市"牛皮癣"猖獗的现象,从源头上消除城市"牛皮癣"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类集聚的产物,她对包括社会经济在内的城市文明的催化与加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文化对城市作用之最直接的反映,在于人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普世价值的确立。这是城市文化作为根的本质,也是城市其他软实力和硬实力提振的动力之源、方向之舵、品位之衡。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定是一座令人渴望、生态平衡、形象生动、市场规范、管理有序、责任到人、情感丰富的丰满之城。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在突破以往对体育设施固有局限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较新的视角,拓展了体育设施的社会属性,使广义的娱乐体育设施成为现代城市社会人中人与人发生交往与交流的空间支撑,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的同时,探讨了大型综合性娱体设施在我国建设发展时应当首先考虑到的基本问题与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人智慧的存在,就会有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可能,而这种可能若要实现需要一个充分的前提,即“再生产的文化场”,这个“场”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是一种国家文化体系的一种机制,包括社会权力场、价值观念、自由市场模式和宗教文化场域关系等。因此,“城市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再生产过程物化为的实体空间或实体性产品(财富),直接转化成推动社会正态发展的永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