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奈保尔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流散作家。双重移民的文化身份和流散的生活经历为奈保尔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从文化的外部审视前殖民地独立后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文学创作跨越时间和空间重建前殖民地历史,并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旅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的核心主题是对文化身份属性的阐释和对身份认同的探索。黑人女性剧作家的边缘化身份与特殊的生活境遇赋予了她们独特的黑人女性主义的书写方式。黑人女性剧作家在寻找与构建黑人女性文化身份,拆解黑人女性文学的被边缘化境遇和建立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与批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移民文学是具有两种异质文化背景,并显示出二者争战、协商、共生的跨国书写;华人移民文学是世界移民文学的一部分,“新移民文学”的命名缺乏学理基础与必要性。华人移民作家以被建构起来的“流散”身份所呈现的异国想象与原乡记忆,是其独特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表现回族人民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对小说中回族族群身上具备的民族性进行分析,主要从民族文化心理内涵、民族身份认同以及民族意识方面展开。探究民族历史车轮在发展的道路上滚滚前行之时,回族人民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生存与生命的意义,以及回族人民对本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想象,更重要的是分析回族人民在文化与信仰的追寻中如何坚守自己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旅游的重要资源,文学与旅游二者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致力于文学旅游的开发,文学旅游能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文学旅游资源开发能促使游客、景区与文学文本的融合,实现文学意蕴与旅游空间的完美结合;文学旅游通过游客对文学化空间的旅游体验,能够获得文化的认同与身份确认.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裘帕·拉希莉小说《低地》女主人公高丽形象,解读其在异质文化空间里通过对自身身份的解构和建构,完成自我救赎和实现自主个体身份重构的意义.高丽这一形象,对当代印度女性身份建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以其在《大地》中对中国农民真实而丰富的刻画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她跨文化的视角为其在作品中探讨东西文化相融提供了可能。而英籍印度裔作家撒尔曼·拉什迪长期的旅居和流散的经历也赋予其独特的"跨界写作"的视角。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赛珍珠《东风·西风》和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现代化进程中"女国民"主体身份的建构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赛珍珠和拉什迪笔下的异质之女性具有颠覆性,从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促进了其主体身份的建构。同时,赛珍珠和拉什迪笔下的女性随着历史的变迁充当"移民"的角色,其身份处在永无休止的进化过程中,具有流动性和身份的未论定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文明的一种独立存在和文化表达,应该说真正的女性文学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尤其是作为俗文学题材之一的通俗小说,在发轫初期难以摆脱男性话语的影响,女性作家群也在不断探索由报人向小说家身份的转换,女性在通俗小说的创作上力量显得薄弱。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新的女性创作主体的涌现与创作思维的膨胀,在叙述视角、文本类型、媒介传载、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是当代消费与审美理念的提升,也是创作与出版文化的勃兴。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认同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民族文学在认同建构中必然伴随着诸多的困惑。困惑产生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民族文化的差异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女性视角,视新嫁娘为核心的土家族哭嫁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诗经》中的恋爱、婚姻家庭诗篇的情感真挚、淳朴而富有感染力,完全是女子个人、家庭关系、社会伦理之间的情感记录。土家族哭嫁歌和《诗经》无不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话语——主体的爱欲诉说;身份认同——生命的自觉体悟;生存超越——和谐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最终来说文化认同则成为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制造文化认同危机的影响,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以英国社会文化发展和妇女解放为切入点,论述了英国文学女性形象的嬗变,得出这些女性形象是沿着女奴—女权—女性—女人的路线发展的,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觉醒以及女性精神文化追求的演化意义。考察这种嬗变可以换一个角色重新审视英国传统妇女文化,对女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寻找求证迷失--解析《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身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保尔的小说《河湾》以主人公萨林姆的文化身份追寻历程为主线,展现前殖民地边缘人的文化生活状况,揭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前殖民地人民的心灵迷失,并以此警示人们:放弃本位文化,以西方文化作为价值取向会给人带来身份定位的困惑和错乱,导致自我身份的丢失。在备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今世界,《河湾》对于探讨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支配有着普遍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丑角的意义:三仙姑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三仙姑是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丑角形象,但在赵树理的叙述中三仙姑身上还存在着本能的反抗精神和鲜活的女性意识。论述了三仙姑被丑化的背后实则隐含着作者在道德判断上强烈的封建男权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巧妙地与作家的民间文化立场和解放区新文学秩序有机结合,从而导致了三仙姑的丑角形象。  相似文献   

16.
巴渝舞是展现巴人生产生活实践和凝聚巴文化元素的复合文化符号体,在历史与社会变迁中,巴渝舞文化经历了由原生到异化的历程。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尘封中的原生巴渝舞文本及当代巴渝舞的异化进行了整理及表征分析,提出巴渝舞文化重构的当代思考:传统的延承与正视以实现本体的回归、传统的过滤与创新以实现现代的适应、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换中的纠结,以此促进巴渝舞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作为“众声翻译”中的主要译者群,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在对异域文本的具体选择、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对译本受众身份的设定,以及译本的传播方式等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操控意识与话语的权力欲望都隐含其中。这一切不仅直接左右译者、受众的个人文化身份和文化选择,还对于最终围绕着这些现代思想或现代知识所结成的知识群体的出现,对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尼山萨满》是一部著名的满族宗教传说,综合了文学、语言、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各个层面,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开创了新型的学术流派——尼山学。本文从萨满文化出发,介绍《尼山萨满》的地位价值,从故事情节、语言、行为上重点分析了主人公尼山萨满的女性形象特点,同时结合民间文化背景,研究满族萨满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