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Cu2(OH)(2,2’-bipy)2(BTC)·2H2O]n晶体,以此化合物为吸附剂,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其对模型油中的噻吩和苯并噻吩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噻吩、苯并噻吩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32%,1.20%;采用4A分子筛与吸附剂分层装填的方法可有效解决模型油中的溶解水对吸附脱硫效果的影响;用甲苯对吸附饱和的吸附剂进行再生,再生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2.
针对焦化芳烃中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影响化工利用的现状,通过分析不同焦化芳烃精制方法的特点,表明可综合利用噻吩和芳烃的吸附精制工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分子筛、π络合吸附剂、活性炭、金属氧化物等吸附剂的表面修饰、骨架引入杂原子等多种改性方法与改性后选择性、硫容等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述,采用易吸附、脱附的π络合吸附剂和再生效果好的活性炭是提高吸附分离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以噻吩模型化合物和催化裂化汽油为S Zorb吸附精制对象,研究了硅酸锌生成对S Zorb吸附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剂中无硅酸锌生成时,吸附剂脱硫活性较高,穿透硫容(w)达12%以上;当生成硅酸锌的含量较低时,对吸附剂脱硫活性和脱硫选择性影响不大,模型化合物和汽油保持高脱硫率,可以避免过多的烯烃加氢饱和,减少汽油辛烷值损失;硅酸锌含量的大幅增长对吸附剂的载硫能力影响显著,当吸附剂中硅酸锌质量分数为39.4%时,吸附剂的穿透硫容(w)降至2.18%,吸附剂脱硫活性大幅降低。因此,在工业装置的运行中应控制操作条件,尽可能降低硅酸锌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催化裂化汽油低温吸附脱硫工艺,在实验室合成了一种多孔性复合吸附剂RAL-10,采用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进行了低温液相吸附脱硫实验,结果显示:RAL-10吸附剂的静态吸附硫容较一般吸附剂高,可达4.06μg/g;RAL-10吸附剂对汽油中的各类硫化物具有较好的吸附活性,并对大分子硫化物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RAL-10新鲜吸附剂的动态起始吸附脱硫率能够达到100%;RAL-10吸附剂再生后的动态吸附脱硫活性与新鲜吸附剂相近,起始吸附脱硫率能够达到98%以上,动态起始吸附后的油品硫质量分数小于20μg/g。  相似文献   

5.
燃料油选择性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燃料油中硫化物与吸附剂表面活性点相互作用的类型,综述了π络合吸附、S—M配位吸附、酸性位吸附和多活性位吸附等选择性吸附脱硫方式的研究进展。认为通过结合多种选择性吸附原理,制备具有多种活性位的吸附剂,达到深度脱硫过程中高选择性和高吸附容量的目的,是燃料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化工》2017,(1):127-134
Merox抽提氧化脱硫法是目前液化气脱硫领域的主导技术,尽管如此,该方法由于存在脱硫深度低,碱液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正处于改进阶段。吸附法脱硫作为一种清洁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深度高、无碱排放等一系列优点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目前吸附脱硫技术中常用的吸附剂入手,介绍了金属氧化物、活性炭、分子筛以及近些年流行的MOFs材料等吸附剂,归纳总结了脱硫原理、影响脱硫效果的因素、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及吸附剂的再生过程等。并对吸附法液化气脱硫技术进行了利弊分析,最后对吸附法液化气脱硫的技术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NaY(TY)分子筛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Ag/TiO2-NaY(AgTY)吸附剂,并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吸附床上考察了含氮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对AgTY选择性吸附噻吩(TP)和苯并噻吩(BT)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AgTY吸附剂中TiO2主要以锐钛矿型存在,与NaY相比,TY分子筛的骨架结构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在吸附温度50℃时,AgTY吸附剂对噻吩、苯并噻吩的穿透硫容分别为0.45%和0.63%;对噻吩模拟油,吡啶对吸附脱硫影响比甲苯的影响大,而对于苯并噻吩模拟油,甲苯的影响比吡啶的影响大。噻吩类硫化物与AgTY吸附剂之间主要以π络合及S—M配位作用机理吸附。  相似文献   

8.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14的脱硫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法合成出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14,基于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室温下MOF-14对模型油中噻吩及苯并噻吩的脱除效果,并经溶剂甲苯洗涤对吸附剂进行再生。结果表明,MOF-14对模型油中噻吩和苯并噻吩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02%,0.53%;吸附剂再生后对模型油中苯并噻吩的吸附饱和容量为0.53%,再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9.
吸附脱除噻吩类硫化物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卉  高金森  赵亮 《石油化工》2010,39(9):1059
针对反应型和非反应型吸附脱硫吸附剂,从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两方面,综述了噻吩类硫化物在金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典型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原理、作用方式以及现阶段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虽然目前对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仍未达成共识,但是计算研究已成为实验研究的有力辅助工具,为进一步探明吸附脱硫机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吸附脱硫机理是吸附剂优化的理论依托,对于指导高效、优化的吸附剂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13X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用于汽油脱硫的负载金属离子的改性分子筛吸附剂。重点考察了Ag/13X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和静态吸附条件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剂作了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Ag/13X吸附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mol/L,浸渍时间6h,100℃干燥2h,550℃焙烧2h,该吸附剂在常温,常压,剂油质量比为0.20的吸附条件下,对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吸附效果明显,脱硫率为91.5%~99.7%。  相似文献   

11.
吸附法脱除汽油和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具有投资操作费用低等优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综述了国内外汽油和柴油吸附脱硫技术在吸附工艺和吸附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IRVAD工艺、S-Zorb工艺、PSU -SARS工艺、LADS工艺和Exxon工艺,以及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氧化物等吸附材料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2.
FCC汽油临氢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固定床吸附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对比了三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考察了吸附温度、空速、氢气流量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吸附脱硫工艺条件为:吸附温度320 ℃,空速2.0 h-1,氢气流量60~140 mL/min。在此条件下,吸附剂的硫容量为4.02 mg/g。  相似文献   

13.
汽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汽油深度脱硫分子筛吸附剂、金属氧化物吸附剂、活性炭吸附剂及其他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并从吸附剂的酸碱性、硫化物的酸碱性、原子结构、键能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脱硫机理。指出未来研究重点是通过改性提高吸附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柴油脱硫吸附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壳为原料,利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柴油脱硫吸附剂。将二苯并噻吩(DBT)溶解在正辛烷中配制成硫质量分数300?g/g模型油,考察了纯磷酸/绝干原料质量比(磷/料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脱除二氧化硅对磷酸活化稻壳吸附剂孔结构、表面酸性质的影响以及对其DBT吸附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活化稻壳吸附剂比表面积越大,表面中等强酸性基团越多,其DBT吸附容量越大。在本实验范围内,当磷/料比为3的条件下,先在170℃下预活化1h,再在450℃活化1h,制备出的磷酸活化稻壳吸附剂的DBT吸附容量最高,以S计,达到28.89mg/g,除吸附剂脱硅后,比表面积增加, DBT吸附容量进一步增加,达到30.43mg/g。  相似文献   

15.
周广林  王晓胜 《石油化工》2013,42(3):286-291
考察了5A,ZSM-5,13X,NaY等不同类型分子筛的脱硫性能,并以NaY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以Cu2+,Zn2+,Ag+为活性组分的分子筛基液化石油气(LPG)精脱硫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Y吸附剂的脱硫性能最好,其适宜的制备条件为:以Cu(NO3)2为活性组分前体,吸附剂中Cu的负载量为9%(w)、浸渍温度60℃、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2 h。在吸附温度为常温、0.6MPa、液态空速1 h-1的条件下,CuY吸附剂可使LPG中的硫含量从198 mg/m3降至5 mg/m3以下。当LPG中的硫含量降至5 mg/m3时,CuY吸附剂的计算穿透硫容为1.23%(w)。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吸附工艺常用的吸附剂、脱除芳烃的原理及吸附分离工艺的主要形式和特点.阐述了柴油吸附脱芳烃应用较多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碳材料吸附剂、硅基介孔材料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吸附芳烃的π络合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酸中心作用机理,以及固定床、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的吸附分离工艺.并指出开发新型高选择性、易回收芳烃的吸附剂及吸附工艺是...  相似文献   

17.
MTBE选择性吸附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温常压吸附法考察了各种分子筛吸附剂对模型溶液中二甲基二硫醚(DMDS)的吸附脱除性能。吸附活性结果表明,由于MTBE的强竞争吸附作用,仅ZSM-5分子筛可以从MTBE选择性吸附脱除DMDS,而其他分子筛均完全没有效果。ZSM-5所特有的十元环孔道是选择性吸附的关键。通过一系列过渡金属改性,结果显示,仅银离子改性吸附剂硫容上升。在模拟油中硫容从未改性的13.4mg/g提高到35.4mg/g。通过热重分析发现,S-M键的形成是选择性吸附脱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综述了车用燃料油吸附法深度脱硫的技术及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脱硫、化学吸附脱硫、络合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等。物理吸附是极性吸附,吸附剂对硫化物的选择性差,难以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化学吸附能对燃料油进行深度脱硫,但吸附温度和吸附剂再生温度较高;络合吸附和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操作条件温和、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能深度脱硫,可生产硫含量小于50μg/g的低硫车用燃料油,但目前吸附剂对含硫芳烃的选择性和容硫量还较低,不能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ocess of toluene adsorption, the choice of adsorbent is the key. In this work, micro-mesoporous carbon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synthesis proces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MCM-41 as the template, and sucrose and furfuryl alcohol as the carbon source, respectively. The toluen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studied adsorbents was evaluated under different toluene initial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and bed heigh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nitric acid was used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selected adsorbent.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after modifica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prepared carbon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ypical type IV isotherms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was focused on micropores and mesopores. Compared with MCM-41, the prepared carbon materials showed high toluene adsorption capacity. After modificatio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oxygen groups of adsorbent were increased, making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increase from 185.3 mg/g to a maximum value of 514.7 mg/g.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dsorbent mainly depended on its surface area and surface chemical prop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