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保健食品原料安全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研究简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促进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保健食品原料安全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研究”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部攻关计划。该计划丰富和逐步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和评价技术,主要研究保健食品原料成分安全性快速筛检技术;芦荟、五味子、决明子、泽泻等代表性原料成分的作用特点和作用剂量谱研究,19种原料成分的快速筛选评价,螺旋藻类保健食品原料、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调查。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建立了以动物急性毒性试验和成组体外试验为基础的“保健食品原料成分的安全性评价快速筛选方法”;提出的《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已经作为卫生部规范性技术文件颁布实施,本研究结果对比较全面的认识部分保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为政府和企业合理运用及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保健食品快速筛选试验--细胞毒性方法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保健食品的快速安全性评价方法,用CHO和V79两个细胞系对三七进行了MTT法、中性红吸收法、集落形成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用BalBc细胞、CHL细胞、SL-7细胞3个细胞系对川芎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了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发现用CHO和CHL细胞系,中性红吸收法做出的细胞毒性结果比较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95种农药化合物准确定性、定量的MRM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前处理方法的优化选择及基质效应考察,建立FaPEx柱快速萃取净化GC/MS/MS同时检测保健食品原料中多残留农药的方法体系。该方法在保证较好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基质效应影响,减少对仪器的污染程度,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同时,该方法大大缩短前处理时间,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对保健食品原料中多农药残留检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安全生产补硒保健食品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旨在用保健食品常见的硒强化剂亚硒酸钠对小鼠进行不同剂量灌胃,通过急性和蓄积性毒性试验,系统研究硒对小鼠生长性能,组织病理变化,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等的影响,建立小鼠硒中毒的动物模型。结果: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小鼠经口LD50为3.86mg/kg;蓄积性毒性试验表明:亚硒酸钠对小鼠有弱蓄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免疫学快速检测减肥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酚酞, 制备酚酞单克隆抗体并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碳二亚胺(carbodiimide, EDC)法合成免疫原和包被原, 用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 取小鼠脾脏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采用竞争结合双阳性两步筛选法, 筛选出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利用有限稀释亚克隆方法得到单株细胞; 采用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型单克隆抗体。利用辛酸-饱和硫酸铵法对腹水型抗体进行纯化,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鉴定纯化后的抗体。结果 成功合成了酚酞-BSA免疫原和酚酞-OVA包被原, 筛选获得酚酞杂交瘤细胞株FT/BSA/2019,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1×105。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特异性高的酚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黄油菜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个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种皮颜色鲜黄.已知大黄油菜的黄籽性状受到1对隐性基因(Brsc1)控制,且该基因被定位于白菜型油菜的第9连锁群上.为获得更多与种皮色泽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共显性标记,本研究利用大黄油菜和褐籽白菜型油菜09A-126为亲本构建BC1分离群体和F2群体,利用AFLP与BSA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筛选256对引物结合,共获得5个与种皮色泽连锁的AFLP标记.5个特异AFLP片段分别被回收、克隆、测序,并与白菜型油菜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均与A09染色体表现同源.将5个AFLP标记成功转化成5个SCAR标记,用F2群体对SCAR标记进行检测,筛选到1个共显性标记.  相似文献   

7.
张倩 《中国食品》2023,(22):132-135
<正>龟甲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龟甲提取物也已成为天然保健品市场上的重要原料。本实验以龟甲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探究龟甲提取物的安全性,为龟甲原料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粉、酵母β-葡聚糖、低聚果糖为主要功效原料的保健食品对小鼠的毒理安全性。方法 根据GB 15193.3—2014、GB 15193.4—2014、GB 15193.5—2014、GB15193.23—2014对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进行毒性观察。结果 大豆乳清蛋白粉急性经口毒性试验MTD> 20.0g/(kg.bw),属实际无毒级;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表明大豆乳清蛋白粉无致突变作用。结论 大豆乳清蛋白粉作为保健食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植物甾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按照我国卫生部《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规范》,采用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植物甾醇作为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原料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小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 000 mg/kg,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由此得出植物甾醇属于实际无毒物,可以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甲醛的细胞毒性及基因表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食品中甲醛的细胞毒作用,检测不同浓度下甲醛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并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甲醛对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并分析与甲醛毒性和致癌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作者进行MTT实验,绘制淋巴细胞的细胞生长曲线及细胞形态观察,然后用5×10-5mol/L甲醛处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24 h,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m RNA,经逆转录和标记后与人类全基因组芯片(约35 000个点)杂交,芯片扫描后提取并处理数据,筛选出甲醛诱导显著改变的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甲醛与淋巴细胞增殖存在的剂量-效应关系,验证了甲醛对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共筛选出显著上调基因211个,显著下调基因113个,分别参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核酸代谢、细胞周期调控、肿瘤生成、肿瘤抑制等途径,推断出OXR1、MLH1、TP53等基因表达的改变可作为甲醛毒性和致癌性的遗传学基础。本研究获得的数据为进一步阐明甲醛的毒性和致癌机理,检测食品中甲醛暴露的早期生物学标志提供了理论依据,证明了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毒理学研究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建立新的有毒物质暴露的检测和研究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等有毒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常见污染食品的五大真菌毒素之一,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以及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OTA广泛存在于各种谷物及其制品、葡萄与葡萄酒、咖啡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成品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OTA检测方法。针对食品中OTA的检测,目前已经拥有许多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质谱联用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本研究对赭曲霉毒素A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食品中OTA的检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This work aims to provide a strategy for rapidly screening food raw materials of bovine origin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most frequent O-serogroups of Shiga toxin-encod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 involved in food poisoning outbreaks. The prevalence of highly pathogenic serogroups of STEC was surveyed in 25 g portions of minced meat and raw milk using PCR-ELISA and multiplex real-time PCR assays. The prevalence of STEC in raw milk (n=205) and meat samples (n=300) was 21% and 15%, respectively. Contamination by the main pathogenic E. coli O-serogroups representing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cluding O26, O103, O111, O145, and O157, was potentially around 2.6% in minced meat and 4.8% in raw milk. The MPN values showed an overall contamination ranging from 1 to 2 MPN cells from highly pathogenic serogroups/kg. This survey would indicate that the human pathogenic potential of STEC present in these samples probably remains limited. No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at the moment concerning a potential risk for consumers. This rapid screening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presence of highly pathogenic serogroups of STEC in food raw materials should help to improve risk assessment of food poisoning outbreaks.  相似文献   

13.
刘丽莎  王锐  旭日花  尚楠  王洋  樊秦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10,31(19):124-128
对白术、枸杞、太子参、五味子、党参、地黄、陈皮、灵芝的筛选结果表明,白术浸提液对婴儿双歧杆菌体外促生长效果最为明显。白术经水提(1:20)、醇沉(1:3)、透析(3500D)、脱蛋白(Saveg 法)后经DEAE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得到中性白术多糖(AMP)。AMP 对两大类益生菌的促生长结果表明:AMP 具有良好的促生长效果,其中对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entis)、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促生长效果最佳,且AMP 的促生长作用与其添加浓度有关。AMP 经红外光谱分析具有多糖特征吸收峰;经多角度激光散射仪结合凝胶渗透色谱(GPC-MALLS)法测得其重均分子质量(Mw)为5527g/mol,分子质量分布(Mw/Mn)为1.726;酸水解法及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 脉冲安培检测(HPAEC-PAD)分析表明:AMP 为杂多糖,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其物质的量比为13.8:11.8:70.2:4.1。  相似文献   

14.
Cont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products by some fungi species that produce mycotoxins can result in unsafe food and feed. Mycotoxin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have disease‐causing activities, including carcinogenicity, immune toxicity, teratogenicity, neurotoxicity, nephrotoxicity, and hepatotoxicity. Most of mycotoxins are heat stable and cannot be easily destroyed by conventional thermal food processing or domestic cooking methods. Postharvest approaches to prevent growth of mycotoxin‐producing fungi and detoxify mycotoxins from contaminated food are important topics in food safety research.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prevent fungal growth or mycotoxin production, or to reduce mycotoxin content in the postharvest period and contribute toward mitigating against the effects of mycotoxins on human health.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evaluate postharvest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applied to control both fungi growth and mycotoxin content in food and discuss their potential for upscaling to industrial scale.  相似文献   

15.
对于茶饮料而言,原料茶质量是决定最终产品品质的重要基础。目前对茶饮料用原料茶的筛选,往往需要 将其制成产品后进行样本质量的评价,每种原料茶的评价都需要经过茶汤制作、灭菌、感官评价(包括灭菌前、灭 菌后、贮藏期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在进行大规模样本筛选时,此评价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提升茶饮 料用原料茶的筛选效率,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原料茶制作茶饮料过程中,各阶段的汤色以及与汤色相关的明亮度L、 色差-a、b、-a/b值和浊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C&R决策树研究一种利用汤色色度指标针对茶饮料用原料 茶的快速初筛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初筛时可将原料茶的筛选范围从62 个缩减到44 个,减少了29.0%,筛选效率从 0.226提高到0.318,提高了40.7%,并且得出灭菌前-a/b>0.475可作为茶饮料用原料茶的一个主要筛选标准。本研 究结果能为饮料用原料茶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该物质可以通过塑料制品迁移到环境中,亦可以通过食品包装材料直接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对空气、水、土壤和食品造成污染。DEHP具有生殖和发育毒性、免疫毒性、胚胎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及致癌性等,同时可对内分泌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本文就DEHP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和神经毒性及其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真菌毒素是由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等丝状真菌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是谷物、水果、坚果等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可引起广泛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致癌性、致突变性、肝毒性、肾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致畸性等,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近些年来,由于自然气候的改变及检测技术的创新发展,一些新出现的真菌毒素逐渐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如已报道的交链孢毒素、新兴镰刀菌毒素等。这些尚未得到监管,并且如何产生、浓度水平和毒理数据有限的真菌毒素被定义为“新兴”真菌毒素。本文综述了两大类12种新兴毒素的结构性质、检测分析技术进展及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以期为真菌毒素污染的全面评估及防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体外发酵模型,利用高通量测序及代谢组学技术,研究5种植物多糖(黄芪多糖、苍术多糖、玄参多糖、红枣多糖和乌梅多糖)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多糖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并且5种多糖均能够富集Faecalibacterium、Roseburia,抑制Escherichia。植物多糖处理能够调节气体介质含量、短链脂肪酸含量,改变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氨基酸、短链脂肪酸代谢途径,其中黄芪多糖、苍术多糖和玄参多糖对短链脂肪酸总量调节作用显著,对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黄芪多糖、苍术多糖、玄参多糖和红枣多糖均能够提高T2DM患者的总气体介质含量以及CO2和CH4含量,乌梅多糖降低了总气体介质含量和H2S含量。研究结果为植物多糖的筛选与利用及其靶向调节肠道微生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是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文章梳理了中国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揭示了中国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造肉等未来食品的出现,食品可使用的原料将不断增加,保健食品的品类也将不断丰富。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是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管活、管住、管优保健食品原料是保证保健食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关键。本文在总结我国保健食品原料分类及使用情况,梳理国内外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旨在服务监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