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船用智能抗冲击隔离器动力学数值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使用的船用减振元件多为被动式减振元件,如橡胶减振器、钢丝绳减振器等.而被动式减振元件都有在低频激振力作用下减振效果差的缺点.基于将传统的减振元件与智能元件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全新的船用抗冲击隔离器设计理念.应用现有较成熟的减振元件钢丝绳弹簧和智能出力元件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了智能抗冲击隔离器,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智能隔离器在各个频段都有较好的减振性能,尤其是在低频段,减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减振元件.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抗冲击特性,尤其是在冲击载荷较强,系统会发生二次碰撞时,智能隔离器的抗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减振元件.  相似文献   

2.
基于泛布尔代数的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舍弃寻求被控制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运用泛布尔代数控制系统分析工具,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泛布尔代数的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12层楼的高层结构受控地震反应的模拟仿真,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调谐液体柱型阻尼器减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介绍建筑结构利用调谐液体柱型阻尼器(TLCD)进行结构减振的半主动控制系统。阐述利用TLCD系统减振的基本原理,确定有关的影响参数;介绍高层建筑结构利用TLCD进行半主动控制的方法,数值分析表明,利用TLCD可以达到很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4.
磁泫变液及其减振驱动装置的原理和工程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磁流变液(MR)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智能材料,它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可从牛顿流体变为具有较高屈服应力的粘塑性流体,且这种转变连续、迅速、可逆变化。用磁流变液制成的减震驱动器装置简单,体积小,耗能小,是一种新型理想的半主动控制装置。本介绍了磁流变液的工作机理,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结果表明,用磁流变液制成减振驱动装置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半主动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5.
半主动磁流变减振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降低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采用具有能耗低,出力大,反应速度快的智能材料-磁流变液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的半主动控制装置-磁流变减振驱动器(MR damper)。介绍了磁流变液的工作机理,分析了磁流变减振驱动器的参数影响了设计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针对安装有磁流变减振驱动器的单自由度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选择参数并结合较好的控制算法能够很好地控制结构的反应,结构的最大位移可降59%,基底剪力可降低37%。当不加磁场时,磁流变减振驱动器相当于被动的粘滞液体减振驱动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它降低了结构的反应,所以它是一种安全无故障装置。因此,磁流变减振驱动器是一种理想的半主动制装置。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作用下,高架桥由于其结构特点会产生大幅地震振动,而半主动控制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大幅地震振动.半主动控制一般以被动控制为主体,仅需少量能量用以改变被动控制系统的参数或切换工作状态,以适应系统对最优状态的跟踪.半主动控制往往是针对既有工程结构,所以只能在控制装置和算法上进行改进以达到对既有工程结构的最优控制.为了充分发挥半主动控制的能力,可以考虑从结构设计上进一步提高半主动控制效果.根据高架桥的结构特点,建立了高架桥-MR阻尼器体系的简化模型.在EL-Centro、Taft和Kobe地震波作用下,使用MR阻尼器中修正的宾汉姆模型和剪切型最优控制(Clipped-optimal control)算法对高架桥的半主动地震响应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基于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舰船管道的抗冲减振优化问题,讨论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优化设计分析过程及实现方法.以单个梁模型为基础,模拟了不同的边界条件、不同的管支吊架个数、不同的约束方向上管道的冲击响应.并以简化的右舷柴油发电机组排气管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简化的梁模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复杂管道的分析和优化方法,分析了在冲击载荷和正弦载荷以...  相似文献   

8.
磁流变液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磁流变液的快速流变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制造减振阻尼器、制动器、离合器、抛光装置和液压阀等.从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及半主动控制策略,并对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MR智能阻尼器试验研究及径向基网络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制作了MR智能阻尼器,并在不同的位移,速度和电流输入情况下,对自制的MR智能阻尼器进行了性能试验研究,建立了MR智能阻尼器的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能精确的描述阻尼器正向和逆向工作特性,并且对液体沉降、液体磁响应时间、蓄能器刚度等因素的影响也能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模糊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步骤,形成了适合于磁流变阻尼器结构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Bingham模型,采用Matlab模糊工具箱进行模糊半主动拉制设计,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模糊半主动控制的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的Simulink仿真分析。与其他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磁流变阻尼器模糊半主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磁流变液(MR)阻尼器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减振装置,将MR阻尼器以适当方式和网壳结构结合,形成具有智能材料杆件的空间网壳结构,以达到抑制结构风振的目的,研究了结构几何参数对空间网壳结构的抗风减振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网壳结构的几何参数的改变对加入MR阻尼器后的网壳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减振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解决高层建筑结构风振控制中MR阻尼器的优化布置问题.方法 首先建立风荷载作用下受控结构的力学模型和运动方程。然后根据其特点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体系的MR阻尼器优化布置分析模型。并引入加权函数考虑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不同标准下的阻尼器优化方案.结果 结合某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算例。考虑3种不同决策情况:安全性和经济性同等重视、侧重于安全性和侧重于经济性。分别给出建议的最优布置方案.结论 应用遗传算法进行高层建筑中MR阻尼器的优化布置。可以得到经济而有效的结构控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MR阻尼器力学模型的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合理的MR阻尼器滞回模型是阻尼器应用于结构振动控制中的重要前提,根据以往学者提出的MR阻尼器的力学模型的优缺点,对2种性能优良而又应用方便的力学模型——修正的Bingham模型和修正的Dahl模型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证明了这2种阻尼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磁流变减振器控制模型结构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提出了一种半主动控制算法,结合自行研制的磁流变减振器并将其安装在一个五层剪切型结构的缩比例模型,仿真分析了所提出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和被动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构表明,被动关和被动开控制的不能有效地发挥磁流变减振器的控制作用,磁流变减振器作为一种半主动控制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ER/MR智能阻尼器是一种以智能材料为工作介质的自适应结构,本文综述了其结构形式的研究现状,并就其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新型足尺磁流变液阻尼器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新型固定磁极的足尺磁流变液(MR)阻尼器,最大阻尼力可达200kN。该阻尼器线圈和流体通道位置固定,运行稳定;在同样的性能指标条件下与Lord公司的相比,体积更小、质量更轻,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根据阻尼器的数学模型结合磁场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其几何尺寸和磁路尺寸进行优化设计,确定了一组最合理的结构参数;根据Bingham平板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的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地预测阻尼器的性能.有助于设计者开发更有效、更可靠的MR阻尼器,同时也能减少试验次数,节约时间与费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一种根据适应度自动调整选择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自适应遗传算法(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简称AGA),来优化智能桁架结构模糊控制系统。首先,考虑到压电主动杆的机电耦合特性,建立系统的有限元动力方程;其次,以智能桁架结构的主动杆轴向位移差为优化目标,使用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规则,以增强智能桁架结构模糊控制器的振动控制效果;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空间智能桁架结构的仿真模型,对模糊规则优化前后的控制结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模糊控制器,能够加快智能桁架振动衰减速度,并且有效消除模糊控制的稳态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微耕机设计基本不考虑振动隔离,导致其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剧烈振动使操作者无法忍受。针对该问题,基于磁流变液的数学模型建立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和阻尼的数学模型,计算其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并设计一种新结构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进而建立隔振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刚度和阻尼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磁流变弹性体的性质,建立变刚度和阻尼的控制策略,搭建Simulink仿真模型,采用PID控制、开关控制和未加控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结果以检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阶跃输入时,PID控制系统的位移和速度响应能够迅速趋于稳定,开关控制的最大位移幅值是PID控制的2倍,最大速度幅值是PID控制的8倍左右;未加控制的位移和速度响应趋于稳定的时间最长,幅值也最大;多频正弦输入时,未加控制的位移幅值是开关控制的5倍多,是PID控制系统的10倍左右,速度幅值是开关控制的7倍左右,而开关控制的速度幅值略大于PID控制的速度幅值;随机输入时,开关控制的位移幅值整体上小于未加控制,而PID控制的位移幅值整体小于开关控制,且其位移曲线最平滑,速度曲线PID控制波动最小,开关控制次之,未加控制波动最大;混合输入时,未加控制位移和速度幅值分别是开关控制的4倍和7倍左右,开关控制的位移和速度幅值是PID控制的2倍左右,而且PID控制的位移和速度波动最小。综上所述:PID控制策略简单、控制效果最好,为后续工作的控制器开发和实验验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