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针对大厚度的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地基勘探和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特别是对一些比较轻型的建筑物地基处理厚度进行了探讨,并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物中地基处理方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对后期相关建筑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变形特性和建造在其地基上建筑物损坏的原因,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范围及常用方法。同时介绍几种加固处理此类地基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判明地基土的性质,是湿陷性黄土还是非湿陷性黄土;是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以及湿陷量和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为了正确地判定黄土的湿陷性、建筑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的湿陷等级,以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施工和防护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新修  相似文献   

4.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地基处理及其常用方法选择的原则 湿陷性黄土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饱和土自重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饱和土自重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往往具有突然下沉的性质。工程实践表明,当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地基不处理或处理不足时,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由于各种原因的漏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地基湿陷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对建筑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对消除黄土自重湿陷性的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工艺及参数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参照周边同类装置地基处理的经验数据,结合拟建场地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进行现场试验,通过工艺比选、参数修正等手段,获得了最适合本区域消除黄土自重湿陷性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及参数,达到了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缩短施工工期及节省投资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低温建筑技术》2016,(4):147-150
素土挤密桩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概述了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机理,分析、探讨了经过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地基处理效果。实践表明:经过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地基密实度增加,孔隙率降低,湿陷性消除,地基承载力得到有效提高。处理后的地基桩间土和桩体土密度相差不大,同一平面可作为均质地基考虑。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应按照规范,并结合地质情况、拟建房物的规模和类型等综合考虑确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某铝厂地基处理工程实例,介绍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同时提高了地基土承载力,节约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大厚度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有潮湿生产过程的工业厂房,要完全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是比较困难的。利用黄土浸水产生自重湿陷的特点,在施工前进行大面积浸水,使土体产生自重湿陷,便能消除深层黄土的湿陷性。如与重夯、土桩挤密等措施配合使用,便能消除全部土层的湿陷性。我所从1960年起开展了预浸水处理工业厂房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1968年将预浸水与土垫层、爆扩桩配合使用,处理兰州连城铝厂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用预浸水处理的14项工程,经十余年使用,效果良好。预浸水方法施工简便,造价低,是处理  相似文献   

9.
湿陷性黄土地基经处理后,在处理范围内土的干密度增大,压缩性降低,承载力提高,渗透性减小,湿陷性消除,利用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作为建筑物地基的持力层,对建筑物安全与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中地基处理的有关规定,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和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与整片处理的作用,并阐述了几种常用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效果。近些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和大型工业建筑的发展,地基处理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些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选用4个不同处理深度的灰(素)土桩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挤密处理,并对挤密区域以下未处理土层进行深层浸水试验,研究在该浸水条件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规律、处理深度和剩余湿陷量合理控制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灰土和素土在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两者挤密效果表现差异不大;深层浸水情况下,6~15 m深度处理区域产生的变形量均不能满足上部荷载的变形要求,且呈现三段式变形规律,先期稳定,中期缓降,后期突降;根据现场浸水试验和桩基中性点相关研究,首次提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临界深度”的概念,并初步将其确定为20~25 m,据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深部土层剩余湿陷量,达到减小地基处理深度的目的;建议将15~20和10~15 m分别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乙、丙类建筑的最大处理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