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猪PSE肉和正常肉与淡水鱼MfATPase热稳定性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肌原纤维悬浊液分别于35℃保温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保温30min的Ca2+-ATPase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肌原纤维Ca2+-ATPase活性随盐浓度增加而酶活性减少;盐浓度相同时,Mg2+-ATPase>Ca2+-ATPase。鱼肉肌原纤维的Ca2+、Mg2+-ATPase比活性较猪肉高,正常肉的MfATPase活性比PSE肉高。MfCa2+-ATPase活性随保温时间、保温温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温度对肌原纤维Ca2+-ATPase活性影响比时间对其的影响更显著,在45℃时,鱼类的MfCa2+-ATPase一级失活常数KD比猪要大得多,鲢鱼的肌原纤维蛋白质对热最敏感即最易变性,猪正常肉的热稳定性最好,由此可作为特征参数并用于肌肉种类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对猪PSE肉与正常肉的肌原纤维蛋白质抽提率、总-SH基和持水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肌肉蛋白质在不同离子强度溶液中的抽提、0℃贮藏不同时间对肌原纤维蛋白质抽提率、-SH基和持水性的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PSE肉肌原纤维蛋白质的抽提率、-SH基和持水力都比正常肉低。PSE肉与正常肉间的肌浆蛋白变性差异不明显。由于肌肉的僵硬期的影响,肌原纤维蛋白质持水力与其变性程度要在解硬后(0℃,6~7d)才体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肌原纤维蛋白质抽提率可作为鉴别PSE肉与正常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猪PSE肉与正常肉肌动球蛋白的生化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PSE肉和正常猪肉肌动球蛋白的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在不同的冷藏时间、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下对其超沉淀、SH基数量和ATP感度等生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猪PSE肉肌动球蛋白对热敏感温度发生在35~45℃,同时发现其肌动球蛋白ATP酶活性及热稳定性比正常猪肉低。  相似文献   

4.
测定白肌肉(Pale,Soft,Exudative,PSE)和正常猪肉(Reddish-pink,Firm,Non-exudative)持水性指标和在宰后不同时间的蛋白溶解性和蛋白降解程度。结果显示:PSE肉的各种蛋白溶解性都显著低于正常肉(p<0.05),宰后4 h的总蛋白、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性与滴水损失和贮藏损失都呈显著负相关,与持水力呈显著正相关。正常肉和PSE肉的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的SDS-PAGE电泳条带存在差异,PSE肉早期伴肌动蛋白(Nebulin)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肉。可见PSE肉肌原纤维的降解较快,宰后早期的蛋白溶解性可以用于预测猪肉的持水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猪宰后正常肉与PSE肉的肌联蛋白和伴肌动蛋白的变化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它们与持水性的关系。结果显示肌联蛋白在宰后逐步降解。正常肉样中,宰后24 h肌联蛋白开始迅速降解(p0.05);PSE肉样的肌联蛋白在宰后2 d开始迅速降解(p0.05)。伴肌动蛋白在宰后逐步降解。正常肉样中,伴肌动蛋白在宰后2 d出现明显降解(p0.05);PSE样肉中,伴肌动蛋白在宰后24 h出现明显降解(p0.05)。汁液流失率与宰后肌联蛋白和伴肌动蛋白的完整度有正相关性。宰后正常肉样与PSE肉样的细胞间隙面积都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SE组的细胞间隙面积始终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汁液流失率与细胞间隙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宰后肌联蛋白和伴肌动蛋白完整度与细胞间隙面积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宰后肌联蛋白和伴肌动蛋白降解越多,细胞间隙面积越小,汁液流失率越小,持水力越强。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PSE肉和正常猪肉在宰后不同时间的pH、持水性指标和细胞空隙面积率。结果显示:滴水损失与宰后4h和8h的肌束内肌细胞间隙面积比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和0.835;贮藏损失与4、8、12h的肌束内肌细胞间空隙面积比率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宰后4h和8h,PSE肉的细胞间隙显著大于正常肉(p<0.05)。对2种肉样而言,宰后早期抑制Calpain酶,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细胞间隙的面积,但宰后12h,抑制Calpain酶对减小PSE肉的细胞间隙的效果并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PSE肉的低持水性与肌原纤维网格结构收缩使细胞外空隙形成过早、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作者根据实验屠宰检出“生理异常肉”PSE肉和DFD肉,并参考这些肉的资料进行了研究.由于通常屠宰亦常常出现早期死后僵直屠体,因而明确了自然发生的PSE肉和DFD肉的存在.然后根据这些异常肉的糖解作用和ATP的分解研究,确认了实验材料和自然发生的异常肉彼此间具有相似性,因此加深了所谓早期死后僵直异常现象的生理化学方面的理解.关于异常肉的组织变化,多数研究人员指出PSE肉的肌纤维萎缩和肌原纤维间形成空隙或水肿.另外,有的报告指出PSE肌肉  相似文献   

8.
关志强  宋小勇  李敏 《食品科学》2005,26(9):166-169
以文蛤和波纹巴非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冻藏条件对肌原纤维Ca^2+-ATPase活性、盐溶性蛋白溶解度的影响及在相同条件下添加抗冻剂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冻藏温度对贝肌肉、碎贝肉和贝糜变性有显著影响,且温度越低,变性越小;无完整细胞形态的贝糜的变性幅度最大,碎贝肉次之;添加抗冻剂能有效防止贝肉蛋白质冷冻变性,尤其能使贝糜肌原纤维蛋白质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加热条件下牛肉嫩度和保水性的变化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加热条件下牛肉嫩度及保水性的变化机理,测定了牛肉在不同加热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蒸煮损 失率、剪切力、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和肌节长度,并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和低场核磁共振测定。结果表明,随加热 温度的升高,蒸煮损失率显著增大(P<0.05);剪切力整体趋于上升,但在45~55 ℃和75 ℃以上温度时均出现下 降趋势,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在55~65 ℃显著增加(P<0.05),可能由肌动球蛋白解离造成,这也是55 ℃时剪切 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中变性焓值和低场核磁共振T2弛豫谱测定中的T21与A21逐渐降低,肌节长度 呈缩短趋势,这与蒸煮损失率的变化一致。这些结果表明55~65 ℃是牛肉加热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控制温度范围, 可以为进一步形成牛肉类菜肴低温加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鸡肉类PSE肉与正常肉流变、质构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亮度值(L*)与屠宰24h后的pH值(pH24h)作为区分类PSE肉与正常鸡肉的指标,对两者肉糜的流变特性、质构特性和蒸煮损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低pH24h、高L*值的类PSE肉,在流变性、蒸煮损失和质构上存在显著差异。类PSE肉的流变曲线趋势异于正常肉,表现出低的贮能模量和大相位角正切值(P<0.05),极值所对应的温度低于正常肉(P<0.05);类PSE的蒸煮损失高于正常肉(P<0.05),硬度、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和回弹力显著低于正常肉。鸡胸肉的pH值和L*值与其肉糜的质构与流变特性密切相关,是分析和控制类PSE对深加工产品影响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