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重力勘探和深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了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区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交汇区的深部(10~40 km)构造,查明该区深部主要构造单元是前里菲纪高密度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在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的中-下地壳存在有孔隙发育带,孔隙发育带与该两个含油气区古生界储集层内的工业油气聚集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重点剖析了秋明含油气区边缘克拉通坳陷和前里菲纪陆块的深部构造对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地壳下-中部孔隙发育带对大型油田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从而查明了该含油气区深部构造单元与油气工业区带之间的成因关系,指出在已知区找油和预测新油田时应对这一思想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运用重力勘探和深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了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区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交汇区的深部(10~40km)构造,查明该区深部主要构造单元是前里菲纪高密度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在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的中—下地壳存在有孔隙发育带,孔隙发育带与该两个含油气区古生界储集层内的工业油气聚集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重点剖析了秋明含油气区边缘克拉通坳陷和前里菲纪陆块的深部构造对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地壳下—中部孔隙发育带对大型油田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从而查明了该含油气区深部构造单元与油气工业区带之间的成因关系,指出在已知区找油和预测新油田时应对这一思想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运用重力勘探和深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了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区与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交汇区的深部(10~40km)构造,查明该区深部主要构造单元是前里菲纪高密度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在陆块和边缘克拉通坳陷的中―下地壳存在有孔隙发育带,孔隙发育带与该两个含油气区古生界储集层内的工业油气聚集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重点剖析了秋明含油气区边缘克拉通坳陷和前里菲纪陆块的深部构造对油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地壳下―中部孔隙发育带对大型油田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从而查明了该含油气区深部构造单元与油气工业区带之间的成因关系,指出在已知区找油和预测新油田时应对这一思想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三江盆地演化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三江盆地为大型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应用最新资料,从区域地质、盆地构造、油气勘探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盆地经历前陆、准克拉通等6个演化阶段,形成了3坳2隆多构造层错置叠合的复杂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预测普阳坳陷为有利生烃区,早白垩世末期形成的构造为有利含油气区带。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地质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复合与叠加的结果。在纵向上,为区域不整合面分隔;在横向上,为大型断裂带切割,因此,表现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不均一特征。构造层序的叠置表现出连续、间断或倒序特点,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前陆坳陷与中生代断陷的叠置,新生代前陆坳陷与中生代断陷、古生代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的叠置,中生代边缘坳陷与早古生代边缘坳陷的叠置,中生代断陷在前陆冲断带后缘的叠置,新生代前陆坳陷与古生代克拉通内坳陷的叠置,中新生代隆起与古生界克拉通内坳陷的叠置,新生代前陆冲断带与古生代大陆边缘的叠置等7种样式。沉积盆地的地质结构对盆地内含油气系统的发育与油气分布起制约作用。晚海西期与晚喜马拉雅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关键成藏时期,相应的古隆起、古斜坡与前陆冲断带决定了油气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6.
阿拉善北部地区是中国西部油气勘探新区之一,区内发育着3条重要的蛇绿岩带,对该区的构造演化和含油气盆地起到了控制作用。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特征可以将阿拉善北部地区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乌力吉坳陷、宗乃山-沙拉扎山隆起、拐子湖坳陷、珠斯楞-杭乌拉隆起、额旗坳陷和雅干隆起。对这些构造单元内的沉积建造研究后发现,额旗坳陷在早二叠世从最初的陆相火山喷发环境逐步演变成浅海环境;晚二叠世发育的复理石建造表明坳陷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为油气的生成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拐子湖坳陷寒武-志留纪的沉积组合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建造特征,长时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为"过渡层"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油气勘探的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7.
地球地壳在多种地应力,包括挤压应力、拉张应力及扭动应力作用下,产生抬升隆起或沉降坳陷及走滑。由于构造运动造成地壳隆起和坳陷,导致海陆变迁。地球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地壳隆起成为造山带或隆起区;坳陷变成为各种类型盆地。全球盆地可分为5大类型,即裂陷—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全球构造主要有8大变形样式,即东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南北向构造变形样式、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山字型构造变形样式、S型或反S型构造变形样式和旋扭构造变形样式。中国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等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陡坡带、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等部位;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分布在断褶带、斜坡带及逆掩带;各类扭动构造,如帚状构造、雁列构造、旋扭状构造、反S型构造、入字型构造等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乍得Bongo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乍得H区块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Bongor盆地是H区块内一个完整的沉积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抬升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演化阶段。现今的盆地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部斜坡、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南部坳陷4个次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凹陷,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Bongor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以下白垩统为主;油气成藏受断裂和走滑反转构造控制;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结合控制了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油气成藏区带的划分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整体勘探程度较低。为加强该区油气成藏特征的系统分析与对比,根据构造、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将该区划分为4个油气成藏区带:走滑拉分区(莺歌海盆地)、陆内裂陷区(北部湾盆地)、陆架浅水区(琼东南盆地北部裂陷带,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的珠一、珠三坳陷)、陆坡深水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中央裂陷带及南部裂陷带)。进而分析了各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前景,结论认为:①走滑拉分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构造活动,应重点突破下含油气系统;②陆内裂陷区断裂构造发育,企西隆起东部是寻找大中型油田的有利区带;③陆架浅水区"皮薄肉厚",油气勘探应以古近系陆相断陷沉积的储盖组合类型为主;④陆坡深水区油气成藏要素配置良好,是未来发现大型油气田、开创油气勘探新局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0.
塔北库车坳陷的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库车坳陷是在南天山海西褶皱带的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发育四个褶皱和逆冲断层带;在浅部的逆冲-褶皱构造之下常发育"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构造变形由山前向陆腹扩展.坳陷具良好的油气生、运、储条件,从油气保存观点考虑,勘探重点应瞄准深部层系.  相似文献   

11.
上扬子地区新元古界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四川盆地震旦系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揭示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新元古界具备寻找原生型大气田的条件。然而,受勘探程度和认识程度的制约,对该领域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的认识尚不清楚。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新元古界含油气系统受气候条件、构造古地理环境控制,温室气候期冰川融化可导致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富有机质沉积物堆积,是新元古界重要油气源岩沉积的主要时期;早期裂谷—晚期克拉通坳陷的构造带利于形成油气富集区。上扬子克拉通在中—新元古代经历了可全球对比的重要地质事件,南华纪以板内拉张活动为主、震旦纪为克拉通坳陷沉积,形成了两套各具特点的含油气系统:震旦系含油气系统(也可称为后冰川期含油气系统)和南华系含油气系统(也可称为间冰川期含油气系统)。前者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大面积分布的储集层,源—储配置条件好,是一个已被证实的含油气系统,也是近期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后者受裂陷(谷)盆地分布控制,发育优质烃源岩,是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川中地区发育南华系裂谷,应加强地质评价研究,优选风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构造背景看我国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任何大盆地的形成、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区域构造背景,全球的油气分布与几个大构造带有紧密关系,前陆盆地是油气的富集区,古隆起控制着大规模油气聚集。从前陆盆地到古隆起,世界大油气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有序性的特征。我国盆地具有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性和强烈的后期陆内构造活动等区域构造特征。从世界油气勘探经验和我国独特的地质特征出发,今后应将前陆盆地、古隆起、坳陷型盆地大面积地层岩性带和断陷盆地富油凹陷作为未来重点勘探领域。采用综合勘探工作方法,坚持工作,我国勘探将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在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及周边典型油气藏解剖及失利井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深大断裂的沟通控制着乌伦古坳陷油气藏的空间展布;储集层发育与否是乌伦古坳陷能否成为产能阵地的保障;保存条件的好坏是乌伦古坳陷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滴北斜坡带构造背景有利,喀拉萨依深大断裂能起到沟通油源的作用,储层发育,保存条件好,为乌伦古坳陷有利含油气区带。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库库坳陷勘探远景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分析的方法,根据影响含油气区带的石油地质条件的各种地质因素,建立了远景评价系列和原则,重点开展了含油气系统分析和含油气区带评价。认为库车坳陷发育以三叠-株罗系为源岩的含油气系统和4类、7个主要含油气区带,综合地质评价指出,库喀和牙哈含油气区带是最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尤鲁布钦-托霍姆超大型油气聚集带里菲系的地质构造,研究了该系油气源岩层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并认为:里菲系上部托库尔层的分层和下部马德林和维德列绍夫层是拜基特含油气区的主力烃源。描述了尤鲁布钦一托霍姆油气聚集带内油气藏的构造,介绍了油和气的特性。详细描述了里菲系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介绍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与北美等大型克拉通盆地相比,中国小型克拉通的构造演化更易受周缘构造活动影响。受构造分异的影响,克拉通坳陷盆地存在2大类构造枢纽带,即同沉积期构造枢纽带和跨构造期构造枢纽带。同沉积期构造枢纽带的形成和演化受同沉积断裂活动的影响,控制了碳酸盐台地边缘礁滩体的分布,与相邻的盆地相烃源岩共同构成良好的源-储配置,具备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跨构造期构造枢纽带主要有3种类型,即“跷跷板”运动枢纽带、克拉通古隆起―前陆隆起叠合枢纽带、多期古隆起继承性叠合枢纽带,发育岩溶型储层和地层-岩性型圈闭,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构造枢纽带是碳酸盐岩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8.
辽河坳陷西部斜坡带勘探实践证明,在斜坡带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油气富集区。辽河坳陷西部斜坡带有利油气富集的条件是:①先坳后斜的斜坡,油源丰富,灌满程度高。②多源多期的大砂体与隆起区相结合,有利于油气富集。③斜坡上两类平行于斜坡的正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形成。④区域性大面积的盖层发育,构成了斜坡油气区良好的保存条件。辽河坳陷西部斜坡带的勘探给我们以下启示:①先坳后斜的斜坡带是油气富集的基础。②坡上古潜山、滚动背斜、超覆带、不整合稠油带、近源三角洲、浊积扇都是斜坡带常见的油气藏类型。③在斜坡上古潜山油藏勘探中,特别要查明“供油窗口”的分布,凡高于“供油窗口”的古潜山都是有利的勘探场所。④平行于斜坡带的断层,对区域性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要深入研究这类断层形态、产状和发展历史,对油气勘探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竹林  翟光明 《勘探家》1998,3(3):50-53
库车坳陷为第三纪以来形成的前陆盆地。该区油气资源丰富,油源条件比较优越;有五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构造成排带分布,构造圈闭发育;勘探领域广阔,由于该地地面和地下条件都十复杂,因此要加强综合研究,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塔里木盆地位于亚洲中部,其基底由太古界、元古界深变质的结晶岩块组成。其北为中亚—蒙古褶皱带,其南为昆仑山褶皱带。就地史分析,塔里木盆地可分为前地台期、地台期和盆地期;就区域构造特征,盆地可划分为山前坳陷、盆地内部隆起与凹陷和盆地边缘逆冲断隆三种不同类型构造单元。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大型克拉通断—坳陷叠加含油气盆地,属压性构造,并伴随强烈的压扭性平移断层。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序列和块断结构,与北美A型消减有关的“前渊”沉积序列和构造式样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