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00,自引:18,他引:82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初论准噶尔盆地类型、演化特征及其含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含油气区的一个大型叠合盆地。它叠合了中、晚元古代陆表海盆地,古生代早、中期的被动型大陆边缘的冒地斜盆地,晚古生代的碰撞前陆碰撞山前盆地,中生代一老第三纪的碰撞山前盆地,新生代晚期的碰撞复活山前盆地,以及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盆地中部大陆裂谷盆地。叠合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叠合沉积岩最大厚度达12- 15公里。 盆地西北缘、东北缘和南缘都叠合着来 自盆地边缘俯冲、 碰撞沉降带深部和盆地中部裂谷坳陷区两个方向的数套油源,形成屋脊式油气富集带。此外,盆地中的煤成气资源和过成熟的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我国西部含油气区中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型叠合盆地,其远景储量有可能超过东部的松辽盆地。  相似文献   

3.
陆缘和陆内前陆盆地主要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依据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剖面结构、层序关系和生储盖组合特点,将前陆盆地划分为陆缘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两大类,其中陆缘前陆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从盆地构造演化上看,陆缘前陆盆地经历了裂谷被动边缘或弧后裂谷阶段,陆内前陆盆地则缺乏这一阶段;(2)从盆地层序结构上看,陆缘前陆盆地下伏海相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或弧后裂谷层序,陆内前陆盆地一般缺失海相层序;(3)从成因机制上看,陆缘前陆盆地与碰撞造山或弧后造山作用有关,陆内前陆盆地则主要与造山期后碰撞带再旋回活动有关;(4)从烃源岩发育特征上看,陆缘前陆盆地发育海相和陆相烃源岩,陆内前陆盆地主要形成陆相烃源岩.由此可见,这两类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含油气性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的演化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松辽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地块上发展起来的晚古生代—中、新生代的大型叠合盆地,最大叠合面积(?)万km~2。它叠合有晚古生代的弧后前陆盆地、碰撞前陆盆地、碰撞山前盆地和中、新生代双弧后和弧后裂谷盆地等。其最大叠加厚度晚古生界5000~10000m,中、新生界5000~10000m。形成了六套不同类型的含油气组合叠合的地质特点。是我国东部含油气区中规模最大,含油气远景最高的含油气盆地。以往多偏重于探讨中、新生代时期盆地的演化和含油气远景评价,本文对晚古生代时期盆地的演化和含油气远景评价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松辽盆地的石炭、二叠纪地层,至少找气的远景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在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地震资料最为详实的巴布亚湾海域区块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入手,探讨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圈闭类型,得出以下认识:1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前基底期、冈瓦纳同生裂谷—裂后期、珊瑚海同生裂谷—裂后期、达拉伊弧后伸展期和前陆盆地期等演化阶段,沉积地层垂向呈“二元结构”,即前陆构造层叠加在达拉伊弧后及其下的裂谷—裂后期构造层之上,并呈楔状向南西西快速减薄超覆于东部高地之上; 2巴布亚湾海域区块形成了以欧拉褶皱带为前陆冲断带、以莫尔比拗陷为前渊带、以东部高地为前陆隆起和以布莱盆地为隆外拗陷的前陆盆地系统; 3初步分析圈闭类型和油气成藏条件后认为,裂谷—裂后和弧后伸展阶段形成优质海相烃源岩,前陆期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前陆冲断带发育的成排、成带逆冲背斜为首选钻探目标,前渊带的扇三角洲岩性体、浊积水道和前陆隆起带潜山构造及复合圈闭为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威尔逊旋回原理出发,通过解剖全球483个沉积盆地前寒武纪以来成盆演化历史,并基于拉张、挤压及剪切3种应力环境,探讨了原型盆地的类型划分、叠加演化及沉积充填模式,总结出板块构造演化在3个方面控制着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及含油气条件。研究认为:(1)全球85%以上的沉积盆地是由两类以上原型盆地叠加演化而成;(2)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过程以威尔逊旋回为周期且按着固定轨迹循环往复进行,在一个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能够形成特定的原型盆地;(3)每个原型盆地都能够形成独特的构造-沉积体系,从而决定其独有的生、储、盖等含油气条件,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而且可能形成新的含油气系统。将全球每个盆地最新一期板块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原型盆地界定为现今的盆地类型,并划分出陆内生长裂谷、陆内夭折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内克拉通、海沟、弧前、弧后裂谷、弧后坳陷、弧后小洋盆、周缘前陆、弧后前陆、走滑拉分和走滑挠曲共14类。该分类方案不仅能够确保每个沉积盆地类型的唯一性,便于推广应用,而且可以通过盆地类比,以科学预测现今各类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图6表1参64  相似文献   

7.
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勇  曹春潮 《断块油气田》1998,5(5):6-12,22
探讨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史,方法:对盆地的岩浆岩,区域地层分布规律及沉积建造进行研究,对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史进行追踪。结果:阐述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各期演化造就的盆地类型。结论:指出羌塘盆地在早二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性质。早、中三叠世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弧后盆地转化。晚三叠世为弧后盆地,早侏罗由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是侏罗世为前陆盆地,白垩纪及其后为山间盆地。  相似文献   

8.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前陆盆地可分为5类,即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缓、陡3段;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分出3到5个变形带等。形成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中的前陆盆地具有不同的充填特点和盆地结构,也具有不同的油气远景。周缘前陆盆地是由于陆-陆碰撞,在俯冲板块上产生的挠曲盆地,常由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具有双层结构,早期发有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巨大,发育厚度较大的生油岩系;后期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向上变粗的序列,发育有较厚的储集岩系。这类前陆盆地具有极好的油气远景。孤后前陆盆地与A型俯冲作用有关,可以由弧后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可具双层结构或仅有单后结构,早期发育火山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大,发育有较厚的生油岩,后期为火山磨拉石盆地。这类前陆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破裂前陆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了块状隆起和基底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类盆地中沉积岩层厚度不大,油气远景欠佳。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于板内,远离碰撞造山带,可能与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盆地充填具双层或单层结构,以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主,早期复理石不发育。这类前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于大型陆内走滑系的两侧,伴有拉分盆地,盆地充填具单层结构,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沉积中心明显呈雁行排列。这类盆地油气远景有限。前陆盆地的结构具有不对称的特点。自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发育山前冲断带、前陆坳陷、前缘斜坡和前缘隆起等构造单元,相应地具有各自的油气藏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中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是由准噶尔及吐鲁番、哈密地区石炭纪弧后盆地未完全关闭演化而来的二叠纪-侏罗纪弧后残余盆地组成。白垩纪-第三纪则是起源于特提斯区的板块运动对这里的挤压与走滑运动,在天山山前形成的类前陆盆地。多旋回叠加盆地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格局与热演化,扩大了盆地油气勘查领域。   相似文献   

12.
王毅 《石油实验地质》1999,21(3):225-231
塔里木盆地泥盆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巨层序、5个超层序、12个层序。晚泥盆世-三叠纪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疆板块”的局部裂解与再拼贴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则经历了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弧后裂谷和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两个阶段。巨层序Ⅰ为弧后裂谷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超层序ⅠA代表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的沉积,超层序ⅠB代表弧后克拉通内裂谷盆地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为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沉积,其中超层序ⅡA代表周缘前陆盆地的充填沉积,超层序ⅡB和超层序ⅡC是内陆坳陷盆地的沉积。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晚泥盆世-石炭纪的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的形成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拗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一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一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14.
南美奥连特—马拉农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个原型盆地的发育阶段。利用大地构造及沉积古地理研究方法,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该盆地是一个自晚古生代开始发育的叠合盆地,包括4个原型盆地发育阶段,分别是晚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阶段、三叠纪—侏罗纪陆相裂谷盆地发育阶段、白垩纪边缘海盆地发育阶段和新生代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古生代-中新生代海相-陆相叠合盆地,其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曾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扬子地台基底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晚三叠世盆山转换与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古生代-中生代广泛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而且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发育大型构造圈闭,储集层、盖层及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具有再次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北缘主要受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相互作用控制,自晚二叠世开始,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秦岭微板块之下,构造环境由拉伸向挤压转换,于中三叠世形成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自萌芽至消亡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1)萌芽阶段(P3—T1),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育深水—半深水复理石建造;2)兴盛阶段(T2—T3),由海相前陆盆地向陆相前陆盆地转化,发育海相和陆相磨拉石沉积;3)持续发育—消亡阶段(J1-2),形成陆内前陆盆地,发育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各演化阶段沉积特征不同,主要体现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连续渐进演化,且各阶段的沉积沉降中心基本一致,具有海相—陆相沉积叠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东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演化历程,具有复合叠合盆地特征。从盆地层序上看,早中生代陆相前陆沉积体系下伏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体系;从烃源岩系和含油气系统特征上看,具有陆相和海相两大套烃源岩系和成油气体系。其中,前陆盆地下伏海相被动陆缘烃源岩的优劣和保存条件是能否形成油气藏的关键。研究证明,晚古生代海相被动陆缘沉积发育优质烃源层系,热演化中等偏高,油气兼生;海相和陆相碎屑岩具有良好储集条件;海相和陆相蒸发相含膏岩系为优质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具有形成油气赋存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4,他引:32  
经典的前陆盆地的概念可定义为:形成于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冲断挠曲盆地。此定义包含了前陆盆地的分布位置和地壳性质、动力学机制与发育时限、平面展布、剖面结构以及相应的沉积建造等主要特征。但前陆盆地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单元的位置在不同演化阶段是变化的;其规模和形态及含油气性也差别较大。以盆地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为基础,将前陆盆地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和分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两类为基本类型。中国中西部一些造山带周缘的压性盆地,总体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变形和沉积特征。根据其形成的动力来源、发育时限和主要特征,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盆地类型列出,命名为陆内前陆盆地。与弧背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相并列,并对应于板块构造演化历程中的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和陆内缩短三个不同性质的聚敛阶段。前陆盆地的确定依据和研究内容主要有:(1)构造属性;(2)发育时限;(3)盆山耦合;(4)区域背景;(5)原盆面貌;(6)演化过程;(7)沉积响应;(8)纵向分区等。在确定前陆盆地时,应注重该类盆地的共性;在研究时,应突出具体对象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安第斯山前典型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安第斯造山带东侧与圭亚那地盾之间形成了一系列沉积盆地,其构造演化可分为古生代克拉通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新生代弧后前陆等3 个阶段。白垩系海相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要烃源岩;发育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3 大套以砂岩为主的储集层,白垩系裂谷期形成的暗色泥岩和古近系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纵向上构成了被动陆缘和前陆层序两套储盖组合。山前带构造圈闭发育,油气藏规模大,主要为正常油;斜坡带发育构造、地层等多种圈闭,油藏规模较小,主要为重质油。主造山期形成的构造最有利于捕获油气;优质储集层和断裂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输导网络;构造破坏和水洗作用使斜坡带多为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