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光谱法研究了羟喜树碱(HC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ΔHθ、ΔGθ、ΔSθ等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HCPT对BSA的猝灭是由于形成HCPT-BSA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ΔHθ(-35.91kJ.mol-1)和ΔSθ(-24.30J.mol-1.K-1)的值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在HCPT-BSA的结合中起主要作用;圆二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在与HCPT结合后,BSA中的α-螺旋含量减少、微环境和二级结构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乙基麦芽酚(Ethylmato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方法:在容量瓶中依次加入BSA,Ethylmaltol及B-R缓冲溶液,室温发应30min,以286nm为激发波长,在荧光光度计上扫描20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发射光谱。结果:二者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其平衡常数为K=2.05×104L.mol~(-1),结合点数约等于1,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结论:乙基麦芽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荧光静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3.
应用光谱手段研究了在pH值7.4的牛理酸度条件下氟氯氰菊酯(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证实了在0.35~4.16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氟氯氰菊酯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机理为静态猝灭.计算了热力学参数,由焓变(△H)和熵变(△S)值推断氟氯氰菊酯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生成自由能变△G小于0,表明此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结合过程中BSA构象的变化通过同步荧光和圆二色谱实验得以证实.圆二色谱实验的结果显示BSA中的α-螺旋结构损失了,说明其微环境及构象均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替加氟(TG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替加氟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发生了静态猝灭。根据修正的Stern-Vol mer方程,在292 K、298 K、304 K、310 K下,替加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有效猝灭常数分别为2.279×104L.mol-1、1.405×104L.mol-1、7.244×103L.mol-1和6.348×103L.mol-1。猝灭过程的ΔH和ΔS分别为-55.00 kJ.mol-1和-105.17 J.mol-1.K-1,表明范德华力和氢键是维持复合物TGF-BSA稳定的主要作用力。圆二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替加氟使牛血清白蛋白的α-螺旋结构含量减少,导致部分蛋白质肽链发生解旋,牛血清白蛋白分子的构象和所处的微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光谱、位点竞争和圆二色谱等实验方法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了三种萘酰亚胺类抗肿瘤药物(NAD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结果表明NADs对BSA的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由热力学参数ΔS0,ΔH0可知疏水作用力是NADs与BSA之间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但氢键和范德瓦尔斯力不可忽略。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NADs与BSA的结合部位均在BSA的SiteⅠ位。圆二色谱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均使BSA的α-螺旋含量减少,即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对硝基氯苯(PCN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试验发现,PCNB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及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PCNB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得到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生成常数KLB(1.557×104L/mol)、热力学参数(ΔHθ=-89.962kJ/mol,ΔSθ=-217.98J/K,ΔGθ=-23.93kJ/mol)和结合位点数(1.080)等。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PCNB与BSA的作用位置主要在BSA的SiteⅠ(Sub-domainⅡA)位。证明二者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PCNB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PCNB的毒性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穿心莲内酯(ANDR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ANDRO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一种静态猝灭过程,在生理条件下二者约以1∶1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不同温度下得到ANDRO与BSA间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与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得到的结合常数进行对照,证明结论可靠。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相互作用体系中给体与受体间的距离为4.37 nm,并通过体系热力学参数推出ANDRO与BSA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最后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ANDRO对BSA构象的改变,并讨论了几种金属离子对ANDRO-BSA相互作用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偶氮类人工合成色素喹啉黄影响儿童智力发育,被美国、欧盟等国家在食品中禁用。采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喹啉黄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常见金属离子(Cu~(2+)、Zn~(2+)、Mg~(2+))对BSA-喹啉黄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金属离子存在下,喹啉黄对BSA的猝灭过程仍为静态猝灭,但作用力强弱有所变化,Mg~(2+)的参与未改变喹啉黄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Zn~(2+)、Cu~(2+)的参与使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由范德华力转变为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二甲双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常见金属离子对盐酸二甲双胍和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在λex=282nm、λem=340nm的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以及铜离子、镁离子存在下的荧光猝灭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563K、567K、571K时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相互作用的动态猝灭常数KSV分别为7.212L·mol-1、7.926L·mol-1、9.227L·mol-1,动态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7.212×108 L·mol-1·s-1、7.926×108 L·mol-1·s-1、9.227×108 L·mol-1·s-1,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ΔH、ΔS的平均值分别为-5.32kJ·mol-1、23.95kJ·mol-1、95.64J·mol-1·K-1,结合常数Ka分别为3.75L·mol-1、4.90L·mol-1、12.63L·mol-1,结合位点数n的平均值为0.9206,在金属离子存在下,KSV和Ka均降低。表明,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金属离子的存在不利于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结合,削弱了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荧光光谱研究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根成  王彦卿  张红梅  陶为华  唐树和 《化学世界》2006,47(12):730-733,761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农药吡虫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农药分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农药分子与BSA之间以氢键和范德华作用力为主;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与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农药分子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酰胺类除草剂(甲草胺、乙草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作用类型。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检测Stern-Volmer猝灭常数,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圆二色光谱(CD)检测酰胺类除草剂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用上述检测方法获得不同温度下酰胺类除草剂与BSA猝灭常数和热动力学常数,发现酰胺类除草剂对BSA有猝灭作用。[结论]静态猝灭是酰胺类除草剂导致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不同温度下计算的热力学参数表明酰胺类除草剂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加入酰胺类除草剂后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应用线性扫描伏安法讨论了牛血清白蛋白(BSA)等电点pI4.8两侧,即:pH 6.2KH2PO4-NaOH缓冲液及pH4.1 HAc-NaAc缓冲液中,槲皮素(QUE)、QUE-BSA体系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QUE与BSA的相互作用。在NaOH活化玻碳电极上,QUE均产生一灵敏氧化峰,峰电流较裸玻碳电极增加显著,加入BSA后峰电流降低,峰电位移动不明显,且QUE、QUE-BSA体系的电极反应均为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计算了两种介质条件下,QUE与BSA的结合数均为2,结合常数分别为2.82×1010L/mol、7.94×107L/mol,结果表明介质条件对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氯霉素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科  刘红 《化工时刊》2010,24(4):52-54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pH=7.38下,氯霉素与牛血清蛋白结合反应特征,研究发现氯霉素对牛血清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得到牛血清蛋白与氯霉素在17℃和37℃下静态猝灭的猝灭常数分别为1.41×10~(12)L·mol~(-1)·s~(-1)和1.35×10~(12)L·mol~(-1)·s~(-1),结合常数分别为1.29×10~5和2.54×10~5L·mol~(-1),结合点位数均为1。根据热力学参数说明了氯霉素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紫外(UV)和圆二色(CD)光谱,研究三环唑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及其浓度变化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环唑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三环唑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借助分子间力形成超分子基态复合物,此外由于它们之间的疏水作用,导致BSA紫外吸收强度随三环唑浓度增大逐渐增强;CD光谱表明三环唑与BSA间的疏水作用使BSA的肽链发生收缩、重排.三环唑导致BSA的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药活性成分山萘酚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光谱法研究了中药活性成分山萘酚(Kaempfero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山萘酚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热力学参数等;并利用经典位点探针试剂华法林(Warfarin)和布洛芬(Ibuprofen)研究了山萘酚与BSA作用的具...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技术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硫堇(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硫堇借静电力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以静态方式猝灭,其结合常数为1.155×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835、结合距离2.865 nm.同步荧光和圆二色技术证实TH对BSA的构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L-半胱氨酸(L-Cy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3个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L-Cys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BSA的发射峰从350nm蓝移到347.5nm,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L-Cys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L-Cys对BSA结构的微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