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快小城镇化建设、促进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是实现健康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余姚市小城镇在区域统筹、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郭志涛  师旭超 《四川建筑》2006,26(5):20-21,24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可持续内涵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小城镇系统的发展目标,研究了各子系统目标的协同机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在对乌鲁木齐都市圈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三次产业子系统,利用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乌鲁木齐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可以发现:(1)乌鲁木齐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合理化发展;(2)第三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水平最高,第一产业子系统有序度略高于第二产业有序度,自2015年起差距明显扩大;(3)三次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处于低协同水平,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第一、第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最高,第二、第三产业排名第二,其后为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最后为第一、第二产业。由此,应抓住关键环节,促进各产业子系统有序度的提升;找准重点区域,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进程,计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各级城镇务工经商,小城镇和大中城市一样,成为容纳进城农民工的重要"蓄水池"。时至今日,我国人口仍有五分之三分布在小城镇,这表明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更好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说清小城镇》课题组在全国首次对县城以下的小城镇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在对全国31个省份121个镇的调研基础上,从人、生活、经济、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小城镇是云南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镇化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关于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讨论曾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导观点:“发展大城市”和“发展小城镇”,事实上,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城镇化决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应是多种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城镇化道路“多元化”论,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要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十八大提出"科学发展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镇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2015年底,习近平总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广西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应确立新型的城镇化发展观念,实施符合广西区情的城镇发展战略,将"优先发展特大城市,积极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城和小城镇"作为现阶段广西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别也随之加大,大中城市周围的近郊型小城镇已经迈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近郊型小城镇位于大中城市边缘,是大中城市未来的主要拓展空间,其可依托大中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类型。近郊型小城镇的转型和发展将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须对近郊型小城镇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期对该类型的小城镇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并提出科学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区域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协同的时代,任何地区都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然而小城镇对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越来越关注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促进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文章以山东省肥城市南部三镇为例,研究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问题和需求,探讨城市边缘区小城镇跨区域产业发展,实现跨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并得出结论:城市边缘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应当强化不同城镇的产业特点,弱化差异,对其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交通网络、城镇职能等均统一考虑,寻求强调区域联合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城镇体系内个体之间的协调运作使得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形成小城镇间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小城镇成为城镇化前沿阵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小城镇发展成为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一部分发展比较快,还有一部分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大城市周边滞后小城镇崛起,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与支撑,是发挥小城镇集聚功能和集聚效应的前提。文章以陕西省西安市三个街道办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认为通过区域城镇联合、差异协作和产业分工,推动小城镇间产业协同发展,使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升级与大城市经济联系,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快速助推周边小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围绕科学测评都市圈新城规划建设实效的主题,基于传统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建立“总指标-二级指标-基本指标”的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延伸构建新城规划建设实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定量方法方面,借助主成分分析(PCA)与关联分析等测评工具,从“增长度”和“协调度”两方面构建新城规划建设实效的测度模型,重点考察新城空间层面的“土地开发”及“要素集聚”在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变动趋势及程度.选择武汉城市圈内五座新城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新城规划建设总指标得分差异显著,增长度水平偏低,协调度不佳;②新城二级指标中,“土地开发”得分普遍高于“要素集聚”,体现出土地供过于求的问题.基于此,针对处于不同圈层的新城,从“规模”和“路径”两方面提出差异化的发展对策,为都市圈新城转型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汪涛  姜丽 《江苏建筑》2010,(5):6-8,19
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特征决定了其不同于其它类型小城镇发展的独特性。以句容市黄梅镇为例,以小城镇发展诉求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发展机制,以城乡统筹的观点合理选择发展模式,以期总结发展经验,推动此类小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飞速推进的过程中, 不但没有做到循序渐进的更新与传承,反 而加速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破坏的速度,加 重了破坏的程度,导致地区小城镇生态环 境严重恶化、区域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宁夏 西海固地区小城镇建筑风貌协同优化研究 不但有助于缓解宁夏地区人居环境矛盾, 而且对于我国西北普遍存在的小城镇建设 具有借鉴意义。论文从三个方面建构了小 城镇风貌协同优化的研究框架,试图建立 小城镇建筑风貌优化适宜建设模式,并通 过建立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该文结合当下小城镇的发展状况,对其旧城更新中容积率的控制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并以重庆开县长沙镇山花街小区为例,阐明在容积率指标制定的过程中应同时兼顾小城镇的发展与更新地块的实际现状。  相似文献   

15.
徐颖  崔昆仑  王欣 《华中建筑》2010,28(6):90-92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和速度的加快,如何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生产生活全面发展的小城镇,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质量的关键。城镇中心区是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规划设计当中出现了诸如目标定位不准、空间结构失衡、功能安排不清、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该文以临海市杜桥镇新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在"多角色扮演"和"多问题假设"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模式,寻找当前小城镇中心区规划设计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强镇扩权是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解决经济强镇发展瓶颈问题的体制改革模式。扬州小纪镇是目前江苏省强镇扩权改革的试点城镇,其新中心区规划引入"反磁力吸引"体系的规划理论,在人口与产业集聚方面,构建办公集聚区,适度混合居住用地、完善公共服务;在交通联系方面,强调新区与老镇区、产业园区和机场的空间功能对接;在生态景观方面,利用水系资源和绿地系统,突出小城镇特色;在地域文化方面,建设农耕文化馆和水域廊道,加强文化认同感,打造"反磁力"型小城镇。  相似文献   

17.
段西  郭健  张卓  江婷 《城市建筑》2014,(21):45-47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部小城镇--杨寨镇基本情况的详细分析,对杨寨镇“四化同步”建设的解决路径的探索及实施保障机制的建立,制定出了一条适合中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模式--镇区带动、周边村庄集约发展的复合的极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省际边界地区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中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统筹发展中肩负特殊责任。本文首先界定了省际边界地区小城镇基本概念和类型,并概括提出其基本特征,然后分析这类小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推进其整合发展的策略.最后结合苏皖两省乌江镇的发展和建设.对其整合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employment and housing locations of residents in Shanghai based on mobile phone signaling data, so as to obtain the employment density and commuting data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nine suburban new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bs-hous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Firstly, the paper defines employment-intensive areas and gets the average employment density of each new town 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density data. Then it marks out the scope of the employment influe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ources of workers in each new tow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uting data.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jobs-housing balance of each new town using independence index, finding that suburban new towns in Shanghai have become main cluster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le the scope of employment influence in each new town is still concentrated in its administrative area, with less attraction to residents in other areas. The independence index demonstrates a law that the suburban new town which is farther from the central city sees a higher degree of jobs-housing balance. Among them, new towns located in the outer suburbs with a low independence index indicate their spe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reason of which is worth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密集地区整合发展探索——以温州市鳌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强  戴慎志 《城市规划》2006,30(7):37-41,47
小城镇密集地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由上级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划的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成为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温州市鳌江流域的城镇群发展战略研究和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为城镇群的整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分析了小城镇密集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协调发展的难点,提出明确城镇群发展定位,整合城镇群体空间布局,调控各城镇的用地功能,统筹区域城镇支撑体系,建立良好的城镇调控机制等小城镇密集地区整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