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正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是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和7个试点实验室之一,于1991年组建,已4次通过国家评估。实验室创始人是我国杰出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实验室依托学科是我国高校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及最早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固定人员52名。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瞄准国家关键需求和国际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前沿,以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及加工为特色,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建设高分子材料领域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拥有1万多平方米的科研实验用房和价值5 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4.
5.
表面活性剂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了在粉体材料的处理过程中添加少量表面活性所引起的改性作用,以及它在机械合金化,粉体材料粉碎工程和其它材料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湘潭大学)”(原名“先进材料及其流变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Low Dimensional Materials & Appliea tion Technology (Xiangtan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eation ”,是教育部2003年教技函[2003]56号文批准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为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依托单位为湘潭大学,挂靠单位是湘潭大学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2004年4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本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进行了现场论证。2006年7月12日,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2006年10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湘潭大学)”。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实验室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8.
赵修建,男,1959年6月出生,湖南湘潭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85.3获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硕士学位。1988.3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88.9~2000.8在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1989.6~1991.12在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12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相似文献
9.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工程实验室)的前身是创建于1994年的四川大学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先后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4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009年)。工程实验室在环境友好材料领域,特别是在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制备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无卤阻燃剂与阻燃材料、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建筑节能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实用技术。近年在其他功能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领域也开展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官建国,男,1969年9月出生,湖南祁东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不仅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是武汉理工大学最年轻的学科责任教授,同时还是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中的第一、二层次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人才、武汉理工大学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相似文献
1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40(5):231-231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63年高教部和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1981年成立的金属材料强度研究所和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强度部门开放实验室、1990年刊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建设.1995年4月建成.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正式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交通大学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40(2):100-100,108
本实验室是在原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系国家重点学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所属的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于1993年12月正式被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原名国家教委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开放实验室,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改名为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从属于国家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防洪工程建设与治理对材料的基本要求与特点。介绍了灌浆材料、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土工聚合物材料、防水涂料等几类重要材料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我国防洪工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简要分析调湿材料调节地下工程内部湿度的原理以及应用调湿材料的优点,介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特种硅胶、无机盐类、蒙脱土类、有机高分子材料类这四类调湿材料以及国内、外对调湿材料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40(6):320-320,323
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会批准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1997年和2003年分别通过了由国家教委及国家计委、科委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组织的评估。在2003年全国材料类的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 相似文献
16.
17.
A SIMPLIFIED LABORATORY APPROACH FOR THE PREDICTION OF SHORT CRACK BEHAVIOR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 A. Herman R. W. Hertzberg R. Jaccard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1988,11(4):303-320
Abstract— Conventionally determined fatigue threshold information (ASTM E647) can lead to non-conservative estimates of fatigue lifetimes when these data are utilized in damage tolerant design assessments. The non-conservative nature of such data can be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cessively large amounts of crack closure at low R -ratios, particularly at near threshold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levels. These high closure levels attenuate the effective stress intensity condition prevailing at the crack tip and confound attempts to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short cracks that exhibit limited crack closure. A modified test procedure, involving constant maximum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 K c max ) test conditions, is described which identifies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FCP) threshold behavior in the absence of detectable amounts of crack closure. These data have been generated with conventional long crack specimens for several aluminum, iron, and nickel-based alloys and which are shown to closely simulate the FCP response of short cracks in these engineering materials. As such, the modified threshold test procedure, incorporating constant K max loading conditions, represents a valuable tool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cyclic lifetime of engineering components. The stress-cyclic lifetime (S-N) curve for aluminum butt-welded beams was computed based on K c max data and found to b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actual test results.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及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组织工程的最新研究现状,主要就组织工程对材料的性能要求,如生物降解性、与细胞及组织的适应性进行了综述.对所使用的组织工程材料,重点讨论了聚羟基烷基酯,聚酸酐,聚酰胺的研究进展与性能.同时介绍组织工程材料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