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介绍了复吹转炉炉底上涨的影响因素,通过造渣工艺制度控制冶炼过程温度控制及溅渣工艺控制等技术应用,从而有效地预防了炉底上涨,使复吹转炉冶炼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攀钢转炉原平炉底改球形炉底后,为解决转炉球形炉底应用复吹时出现的问题,分别改进了透气砖的砌筑方法,底部供气系统及供气模式,实现了攀钢3座转炉的复吹,取得了较好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3.
Yamana  H  孙耀民 《钢铁钒钛》1989,10(2):80-87
引言 加古川厂把Ar气作为氧气转炉底吹气体来搅拌铁水。但是,由于Ar气是从低温空气(含Ar仅为0.9%)中分离出来的副产气体,所以回收费用相当高。随着近来对优质钢材需求的增加,我们钢铁厂的Ar气耗量也日益增加,在此情况下,研究了用高纯度CO取代昂贵的Ar气,作为氧气转炉底吹气体的可能性。我厂实验室规模的CO分离试验和底吹CO试验证  相似文献   

4.
赵舸  何平 《特殊钢》2007,28(5):48-50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性能优良的流量调节算法-专家变参数PID调节算法,实现顶底复吹转炉底吹流量优化控制。在30~120 t顶底复吹转炉的实际应用表明,专家变参数PID控制技术具有优良调节性能,实际底吹流量曲线控制平稳、迅速,流量控制精确,有效防止底枪堵塞,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针对原系统中底吹流量曲线单一、恒定的问题,结合现场数据跟踪建立底吹控制模型,根据模型及时调整底吹流量,实现了底吹流量的半自动控制。数据表明,通过底吹工艺优化,同等条件下吹炼终点碳氧积[1]由0.0029降低到0.0027,终点渣样中(TFe)含量下降2.82%,Al/Si合金收得率由18.3%提高到25.4%,吨钢耗氧量由60.58 m3/t降至54.2 m3/t。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复吹转炉底吹元件的发展概况与分类,以及国内底吹元件在布置位置的优化、结构形式的改进、制造工艺的完善及长寿命维护等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指出针对不同炉型优化布置底吹元件及研发新的加工制造工艺延长供气元件的寿命是未来提高转炉复吹比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多数复吹转炉都是以底吹氮气和氩气为特征的,氮氩切换是底吹供气的基本方式。氮气作为一种廉价气源可以大量使用,但钢中氮含量超过一定范围,就会使钢质恶化,钢的塑性、焊接性能及时效性能均会变差。因此,作为氮氩切换的一种极限形式——全程底吹氮,到底能否采用,在什么条件下采用就成为复吹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全程底吹氮的研究,也是制定合理的氮氩切换工艺制度的重要依据。我厂的三座15吨转炉全部为复吹转炉,底吹为氮氩切换方式。为了上述目的,我们进行了五个炉役的全程底吹氮复吹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8.
《炼钢》2021,37(4):1-4,24
针对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5t顶底复吹转炉炉底上涨问题,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生产实践表明:利用铁水与氧气反应,通过对氧枪枪位、氧气累计量以及浸泡侵蚀时间的合理控制,达到快速降低转炉炉底高度的目的,由于炉底超上限值造成吹炼困难引发喷溅率由0.63%下降至0.31%,钢铁料消耗降低4.16kg/t,为转炉炼钢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分析顶底复吹转炉底吹失效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纯宝  韩晔 《炼钢》1996,12(4):19-25
介绍了鞍钢应用新的研制供气元件进行转炉复吹底吹工艺的底吹气源,底枪布置,供气控制及供气元件的使用和最佳工作状态的控制,使用结果表明,给鞍钢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济钢炼钢厂"铁块补炉法"技术的改进情况,包括护炉前的炉渣调整、渣补护炉的操作步骤及要点等。采用优化后的"铁块补炉法"技术后,转炉护炉时间缩短至50 min,节约了30%的补炉料,吨钢成本降低0.65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复吹转炉铁水脱磷预处理,半钢倒渣后在同一转炉内进行少渣精炼冶炼超低磷钢的工艺。结果表明:在铁水磷含量0.13%条件下,半钢和终点渣碱度(CaO/SiO2)控制在2.0和3.6左右,TFe含量控制在18%左右,半钢倒渣量40%~60%,半钢脱磷率最高达65%,平均为50%,终点脱磷率最高98%,平均为94.6%,冶炼终点钢水磷含量控制在0.007%以下,最低0.003%,满足低磷钢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江涛勇 《炼钢》2004,20(6):18-20
介绍了湘钢二炼钢厂采用复吹转炉冶炼45钢时,在造渣、供氧制度及枪位控制等方面的生产实践,说明了碳含量相当的情况下,采用复吹转炉冶炼45钢终点氧含量比顶吹转炉低,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复吹转炉底吹元件的演变,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底吹元件在布置位置的优化、结构形式的改进、制造工艺的完善及长寿命维护等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指出了针对不同炉型优化布置底吹元件及研发新的加工制造工艺延长供气元件的寿命是未来提高转炉复吹比的关键。对进一步研究转炉复吹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180 t复吹转炉单渣深脱磷工艺,确定实际铁水条件下吹炼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等影响转炉脱磷效果的关键控制参数,并通过优化出钢模式、采用低磷合金及顶渣改质等控制回磷措施,实现了复吹转炉单渣法出钢平均ω[P]为0.007 9%,成品平均ω[P]为0.008 4%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260 t顶底复吹转炉上对吹氧过程中的底吹模式进行了氮氩切换试验研究,并根据钢液脱氮和吸氮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说明。试验结果表明,吹氧70%以内进行底吹氮氩切换对终点钢水氮含量没有影响;吹氧85%时进行底吹氮氩切换,氮气流量不大于16 m3/min时,对终点钢水氮含量影响不大;当氮气流量大于20 m3/min时,终点钢水氮含量增幅较大,超过50%;氮氩切换时间点及氮气流量应根据钢种而定。  相似文献   

17.
90t复吹转炉水模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进行了90t复吹转炉水模实验,研究枪位、底吹流量对溶池搅拌、喷溅、冲击深度的影响。当底吹流量控制在0.45-0.75Nm^3/h,枪位在229mm时溶池混匀时间短,且吹练喷溅量少。顶底复吹条件下,较浅的溶池冲击深度就可达到良好的搅拌效果,有利于减少对炉底的冲击。采用铝粉示踪法显示了不同吹炼条件下熔池的流谱,同纯顶吹相比,顶底复吹时(4个元件底吹)炉壁面附近区域搅拌明显改善,凹坑下面区域的流体螺旋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8.
复吹转炉在溅渣下的长寿复吹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静波  佟溥翘 《炼钢》2002,18(3):6-9
武钢复吹转炉溅渣护炉工艺技术的开发研究 ,成功地应用于武钢二炼钢转炉 ,最高炉龄达到了 2 2 76 6炉 ,复吹比达到了 10 0 % ,即底部供气元件寿命同步提高到 2 2 76 6炉 ,创造了世界最新记录 ,采用溅渣和辅助溅渣工艺技术 ,促进底吹供气元件表面生成长寿的“炉渣—金属蘑菇头” ,仍保持了复吹的冶金效果 ,碳氧反应接近平衡 ,避免了钢水的过氧化 ,保持了原复吹转炉脱磷、脱硫的能力及终点残锰含量。通过对“炉渣—金属蘑菇头”的研究评估证明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相似文献   

19.
董珍  李峰  陈建新 《包钢科技》2010,36(5):16-18,22
文章研究了不同转炉底吹模式下同一钢种以及相同转炉底吹模式下不同钢种中的氮含量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转炉工艺参数、钢水成分及温度对转炉终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对实际生产中氮含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